APP下载

渗透实践拓展

2018-11-30周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压力生命教育高中生

周建文

〔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英国作家劳伦斯《鸟啼》一文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了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生命教育应遵循的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以及拓展性原则。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压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1-0068-02

当前,高中生普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学校几乎以高考为教育的惟一目标,一方面进行密集训练,加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导致学生的烦恼没法缓释、苦闷无处宣泄、压力得不到释放。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学生每5人中就有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1]。高中生即将成人,却呈现出精神脆弱、抗挫力差、偏执、畏缩、漠视生命等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帮助其丰富情感、认知生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教材正是得天独厚的生命教育资源,对生命的关怀与重视,也恰恰是高中语文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鸟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英国作家劳伦斯。该文写于1919年,讲述的是夺走全世界几千万人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还不到一年,战争的阴霾在人们的心头尚未散去时鸟叫声带给人希望的事。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我以这篇文章为载体,根据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归纳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三条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各学科其实都渗透着生命教育的精神。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独特性:课堂上要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将抽象道理具象化。对生命的感知必须充分渗透在文本教学中,教师如果脱离文本空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把语文课变成思想政治课或者班會课,生命教育也会显得做作、刻意、生搬硬套,如同“贴标签”一样肤浅。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内部寻求生命教育的“无痕化”,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意识,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生命教育的熏陶,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内心世界,实现人格的养成、精神的充实。因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立足文本,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品味,让学生从文字中发现跃动着的生命激情,例如,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鸟啼声音的不同描写。“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中描写鸟啼声变化的关键词语,如“吃力、隐约、清越、活泼、悦耳”等,通过辨析,可以明确鸟啼声有一个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到悦耳的过程,认识到这反映出冬天正在隐遁、春天悄然而至。学生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发现鸟啼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活力,进而感悟到生命力量的不可遏制。这种认识既是对文本的精读,把握住了文中作者情感的演进脉络,抓住了文本的“暗线”,又是对生命活力的直观感知,酝酿了学生对生命的关怀。

二、实践性原则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文教育总要以“工具”为载体,在语言操作的层面表现出来。从生命教育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诵读、点评、讨论、质疑、释疑为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鉴赏体悟等活动中生发对生命的理解。

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透过色彩探情感”小型实践活动。文中对色彩的描写较多,色彩本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常常被人们赋予某种情感,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抒情散文中的色彩及其构造,无疑蕴藏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其背后便是对生命的细腻感知与热情关怀。我先让学生搜集曾经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通过色彩表达情感的例子,然后探究本文是如何通过色彩变化来体现情感变化的。文中描写色彩的句子很多,以一句为例:“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这句话中,有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黑色与红色。康丁斯基说:“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黑色通常是毁灭与绝望的象征,而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章前半部分与此处的“黑色”对应的意象:“旧秩序沉重的阻碍”“冰雪”“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一系列意象突出了黑色压抑、残酷、冷峻的情感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学生从中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再以感性的眼光审视此句,便能看出“红色”是与“黑色”相对立的颜色,象征着胜利、希望与生命力。“红色”最终战胜了“黑色”,意味着新生的力量战胜了死亡,其背后是作者对不屈的生命的咏叹。此外,本节课中还开展了“‘向死而生翻译正误”辩论会、“鸟啼声中话生死”读写共生等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立足文本解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指向作者蕴含其中的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可以让学生在赏析文本的过程中获得对生命的感知。

三、拓展性原则

生命教育的内涵本身是丰富广博的,一篇文章、一节课所能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坚守文本主阵地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延伸,让生命教育变得更立体、更深刻。如全文结尾“……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就是富有拓展空间、值得重锤敲打的句子,关键词“向死而生”可谓文眼,英文原文为“in unreasoning migration from death to life”,直译为“在从死亡到生命这不可思议的迁徙中”。对这个词的译法与理解历来存在争论。课堂上,我把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对于“向死而生”的主要观点展示给学生:死,指一个过程,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才能真正地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而文中劳伦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观点却是“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劳伦斯意在强调,既然死亡已经成为历史,那我们只能迎接新生。海德格尔是哲学家,而劳伦斯是文学家,二人虽然都强调生命只有一次,但侧重点不同。劳伦斯笔下无数的鸟的尸体其实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众多军人。劳伦斯在鸟的欢歌中期盼惨烈的战争尘埃落定,历史尽快翻开新的一页,实则是在以死亡烘托生命之美,尽情地讴歌生命。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教材所选译文翻译为“向死而生”不够准确。这样的拓展让学生从思辨的层面加深了对死亡与生命的认识。此外,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还应有不同的拓展延伸方向,如跟本单元史铁生文章中的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向课外拓展并不意味着追求面面俱到,更不能抛开文本、离题万里,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文本是生命教育与空谈说教之间的红线,只有紧紧围绕课文,适当拓展,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失其本质,生命教育不失其真实。

语文教学内容广博,生命教育内涵深刻,二者结合的方式无穷无尽。我认为,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遵循正确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这样才能发挥母语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人生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房艳梅.中学生漠视生命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6):56-57.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泰州,2255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压力生命教育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