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炮孔密集系数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2018-11-30张耿城贾建军乔继延郭汝坤李世海

金属矿山 2018年11期
关键词:块度大块密集

张耿城 贾建军 乔继延 冯 春 郭汝坤 李世海

(1.鞍钢矿业爆破有限公司,辽宁鞍山 114046;2.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工程上定义炮孔密集系数m为炮孔间距a与炮孔排间b的比值。一般认为,炮孔密集系数大于1具有较好的爆破效果。在宽孔距、小抵抗线爆破中,炮孔密集系数一般取2~6都可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个别情况6~8也是可行的[1]。在国外,炮孔密集系数甚至提高到8以上[2]。

王德祥等[3]认为,采用常规布孔爆破,岩石受压强烈粉碎;而宽孔距爆破正与其相反。由于各个炮孔之间的距离加大后,每个炮孔的爆破过程是彼此独立的,先爆的炮孔为后爆的炮孔创造了条件,使得各炮孔产生的放射状龟裂对邻近炮孔产生龟裂妨碍减小,避免了爆炸过程中强烈粉碎岩石的弊病,因而有利于提高下排孔的爆破块矿率。王永奇等[4]采用小抵抗线逐孔起爆技术,在保持孔网面积和单位炸药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孔底距和减少抵抗线,能使炮孔密集系数增大,爆破能量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保持网孔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炮孔密集系数增大到2,最小抵抗线可以取1.4~1.8 m,孔底距取1.8~2.4 m,再根据矿山不同采场的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张正宇等从临空面理论进行了破岩机理的定性分析[5]。夏超等认为:从几何学原理来看,由于未爆孔至各自由面距离均等,抵抗线值一样,抵抗力一样,各点获得膨胀气体作用力均匀,应力波到达的时间相同,所以破碎效果好[6]。

在试验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如叶图强[7]通过宽孔距多孔同段爆破漏斗试验,确定了药包的炮孔排距和炸药单耗的参数范围。王修勇等[8]通过分析爆破试验结果,建立了以成梁假设为基础的宽孔距爆破破碎机理模型。刁立基等[9]通过20余次,总爆破量达45万余t的大孔距爆破试验,总结出大块率与排距的关系很大,减小抵抗线是提高破岩质量的关键;采用大孔距爆破,大块率一般可降低30%~50%以上,爆后块度均匀。田波等[10]通过系列工程试验,推荐在中深孔设计时相邻排炮孔采用“V”形布置比方形布置效果明显,或采用小排距、大孔底距的技术也可改善爆破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以数值模拟研究孔距密集系数,如张鑫[11]等通过数值计算认为,当密集系数为1.0或3.7以上时,孔间应力叠加效果并不好,而密集系数在1.7~3.7之间时,孔间应力分布均匀,叠加效果较好,有利于岩体破碎及减少大块率。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发的大型连续-非连续模型计算软件CDEM,对逐孔起爆、排间顺序起爆两种方式下,炮孔密集系数对爆破块度及块内损伤程度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表明,逐孔起爆时不同炮孔密集系数的差别不明显,而采用排间顺序起爆时,适当增大孔间距及缩小孔排距可以明显改善爆破效果。

1 计算模型及参数

建立如图1所示的多排炮孔模型,模型尺寸为(7a+15)m×(3b+15)m,在模型顶部设置3排炮孔,每排7个炮孔,共计21个炮孔。炮孔直径为0.25 m,孔间距离及首列孔到自由面的距离均为a,排间距离及前排孔到自由面的距离均为b。为了吸收人工边界处的反射波,在模型的右侧和底部设置10 m渐进高阻尼消波层,模型右侧和底部进行全约束。为了保证虚拟节理的随机性,采用Gmsh软件进行网格剖分,网格特征尺寸为0.2 m。保持负担面积不变,即a×b的面积不变,改变布孔方式,选取如下6种工况进行计算:①a=9.00 m,b=4.69 m;②a=8.50 m,b=4.97 m;③a=8.00 m,b=5.28 m;④a=7.50 m,b=5.63 m;⑤a=7.00 m,b=6.04 m;⑥ a=6.50 m,b=6.50 m。上述6种工况下对应的炮孔密集系数分别为1.92、1.71、1.51、1.33、1.16、1.00。

炸药选用乳化炸药,装药密度为1 150 kg/m3,爆轰速度为4 250 m/s,爆热为3.4 MJ/kg,起爆方式有2种:第1种采用逐孔起爆方式,孔间延时为43 ms,排间延时为65 ms(起爆顺序时间用白色数字表示);第2种采用排间顺序起爆,排间延时为50 ms(起爆顺序时间用红色数字表示),模型示意图及起爆时间如图1。爆破块度统计区域为红色边框内框选区域。

岩石类型为铁矿,普氏系数为15.4,数值模拟时的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

2 爆破效果的评价标准

为了对爆区的块度及爆破的振动情况进行评价,本项目提出了4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平均破碎尺寸(d50)、极限破碎尺寸(d90)、系统破裂度(Fr)以及大块率(Br)等指标。各指标的含义如下:

(1)平均破碎尺寸(d50):块度分布曲线中通过率为50%时对应的尺寸;该值越大,爆区内块体尺寸的平均值越大。

(2)极限破碎尺寸(d90):块度分布曲线中通过率为90%时对应的尺寸;该值越大,爆区内的大块尺寸越大。

(3)系统破裂度(Fr):已经发生破裂的虚拟界面面积与总虚拟界面面积的比值;该值越大,模型越破碎。

(4)大块率(Br):特征尺寸超过0.9 m的岩块体积与岩块总体积的比值。

3 逐孔起爆下的损伤破裂效果分析

逐孔起爆时不同炮孔密集系数下的爆破块度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得,6种工况下的块度分布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说明逐孔起爆时不同的布孔方式对爆破效果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逐孔起爆每次仅有1个炮孔起爆,每个炮孔起爆均有2个临空面(二维平切面情况),而爆破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自由面的多少,所以6种工况下的爆破效果差别不大。

不同起爆顺序下爆区的平均破碎尺寸(d50)、极限破碎尺寸(d90)、大块率(Br)、系统破裂度(Fr)等指标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看出,逐孔起爆时,布孔越均匀,爆破效果越好,且炮孔密集系数为1时的损伤破碎效果最好;但总体而言,不同炮孔密集系数下的损伤破碎特性差别不大。

?

4 排间顺序起爆下的损伤破裂效果分析

排间顺序起爆时不同密集系数下的爆破块度分布曲线如图3所示。根据图3可知,当负担面积相同时,随着密集系数的增大,爆区岩体的破碎效果逐渐变好。这说明,排间顺序起爆时,宽孔距爆破效果优于均匀布孔方式下的爆破效果。

排间顺序起爆时不同炮孔密集系数下爆区的平均破碎尺寸(d50)、极限破碎尺寸(d90)、大块率(Br)、系统破裂度(Fr)等指标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相同负担面积下,排间顺序起爆时,随着密集系数的增大,平均破碎尺寸逐渐减小,极限破碎尺寸逐渐减小,大块率逐渐减小,系统破裂度逐渐增大。所有指标均表明,排间顺序起爆时适当增大孔间距及缩小孔排距(即增大炮孔密集系数)可以改善爆破效果。

?

5 结论

当采用逐孔起爆时,先爆孔为后爆孔提供了新的临空面,因此不同炮孔密集系数的差别不明显;而采用排间顺序起爆时,适当增大孔间距及缩小孔排距可以明显改善爆破效果。

猜你喜欢

块度大块密集
基于摄影测量法的袁家村铁矿爆破块度预测
耕地保护政策密集出台
密集恐惧症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岩体爆破块度预测研究
眼前山铁矿矿岩崩落块度预测研究
基于BCF软件的自然崩落法矿岩崩落块度预测研究
南城三义
V先生的幻想世界
用大块肉做丸子
全球导航四大系统密集发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