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学书之路

2018-11-30

书画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行草二王孟子

我与书法的缘分始于中考时的特长生考试。当时没有字帖,没有老师,由于报考的人数较少,我幸运地拿到了合格证。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了相对正规的训练,从高中顺利考入大学,到博士毕业,再到工作,转眼过了十几年。这期间有彷徨﹑挣扎,也有兴奋﹑激动,书法在我的生活里,不曾离开。

在大学时期,对书法的训练是比较系统的,每种书体按照其发展脉络分阶段地进行练习。此阶段印象比较深的是“像”与“不像”的问题。老师教学思路不同,对临摹创作的要求自然也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书法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大学一、二年级,我对书法还处于初级的认知阶段,过早地强调“不像”,即要有自己的个性的观点为时尚早。因为个性的形成不应是刻意的,而是在深厚传统基础上,综合个人的性格﹑修养﹑审美倾向等,在后期的通变中自然而然形成具有自己风格面貌的书风。传统功夫越深,发展空间则越大。当然,如果一味临古,没有思考与变通,艺术风格难以形成,这也是失败的。

1.张克 临木简隶书60cm×83cm2008

2.张克 临怀素《苦笋帖》50cm×26cm2009

在读硕博期间,在语言和论文上花费了较多精力,写字甚少,对书法的认识却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书法作品可以观照作者的心境、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书写更了解自己,进而及时调整方向和心态,更自然地书写和表达当时自己的状态。宗白华先生讲:“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正是对晋人这种超然物外的空灵境界的向往,我对“二王”情有独钟,此阶段的书法创作风格也多以“二王”一路为主。随着自己阅历和对书法审美的不断深入和理解,以后的书法风格也会随之变化,当然这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如今,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在自己专业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技道并进,慢慢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另外,书法与书法教育是不同的,书法是自己与古人﹑自己与自己的切磋,书法教育则更应注重通过书法艺术来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撕人性,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人格净化,为人无媚态,为言不阿谀,为事不半途而废。

艺无止境,教育任重而道远……

3.张克 《画禅室随笔》选抄140cm×80cm2018

4.张克 临王铎行书180cm×66cm2008

6.张克 《孟子》选抄一40cm×70cm2018

7.张克 古诗一首49cm×69cm2018

8.张克 《孟子》选抄二66cm×33cm2018

猜你喜欢

行草二王孟子
陈海良《古人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书法作品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
踏莎行草忆饶公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