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燕系题铭书迹探赜

2018-11-30

书画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燕国战国铭文

吴晓懿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胡小龙 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新出土战国文献的不断丰富,给战国燕系题铭书迹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本文试图在战国燕系文字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基础上,从题铭书迹的点画形态、字体风格和装饰款式等方面探析其艺术特点的形成,不难发现镌刻的风格多样化,既有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清劲整饬、工稳遒丽的艺术作品,也有因燕国地处北部而长期同夷狄杂居,融入粗犷豪迈、苍朴浑厚的气质,笔势多具辛辣阳刚之态的艺术作品。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盘踞北方,疆土辽阔,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战国中期,其大量吸收中原文化,成为北方文化圈内颇具实力者。目前古文字学术界对战国燕系文字十分关注,关于燕系题铭书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新材料公布之后得到很好的解决,已有一部分学者对燕文字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如冯胜君的《战国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苏建洲的《战国燕系文字研究》和彭吉思的《战国燕文字地域特征研究》等论著。这改变了以往人们一直认为燕国地处边疆,远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域而文化欠发达的错觉。近年出土的燕系古玺、钟鼎、货币、陶文、兵器等铭文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制作良莠不齐,款式变化多样,是研究当时文字地域差异与书写水平等问题的珍贵资料。(图1、图2)

图2 燕系石刻拓片

燕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时期,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被灭,立国长达800余年。《史记·燕世家》记载历史悠久的燕国曰:“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燕桓侯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建都于易(临易)。《史记·燕召公世家》裴集解引《世本》说:“桓侯徙临易。宋衷曰,今河间易县是也。”春秋时期的燕国国力较弱,与中原诸侯交往较少,长期受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的侵扰,被迫几次迁都。进入战国时期,齐国反对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大臣子之,支持太子平争夺王位。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干涉燕国内政,这给燕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方壶铭文曾记载此事,铭文曰:“适遭燕子哙,不辨大宜(义),不忌者(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邵(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者(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施(也),寡人非之。”由此可见,燕王哙因让位于子之的“不用礼宜(义)”举动而遭天下诸侯的斥责,导致齐国曾联合中山国等出兵伐燕,使燕国国力一蹶不振。直到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即位为燕昭王。经燕昭王多年的励精图治,燕国国力才发生很大变化,逐渐成为北方的一个军事强国。为了复仇,燕昭王派大将乐毅联合五国军队攻齐国,占领了齐国大部分重要的城市长达五年,掠夺了大量的艺术品,俘虏了一批优秀的工匠并运往国内,使燕国的青铜器铸造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亚先生《郾王职壶铭文初释》一文,对郾(燕)王职壶铭文做了深入研究,并指出:“铭文所记即战国晚期燕昭王伐齐之事。”战国晚期的郾(燕)王职壶,直颈宽肩,圈足刻有28字铭文:“唯郾(燕)王职□(践)阼□(承)祀,氒□(厥几)卅,东戗□□(贯国)。□(命)日任(壬)午,□□(克)邦□(堕)城,烕水□(灭齐)之□(杀)。”[1]铭文的点画肥瘦结合,字距大小相宜,体势质朴浑厚,体现燕系文字雄强遒劲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是燕国最为兴盛的阶段,文化呈现出富有地方色彩的北方风格。战国晚期燕国文化崛起的一个原因是地处北方一隅,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较多,受他们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另一个原因是与中原各国长年混战相比,燕国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图3—图6)

图3 郾王职壶

图4 郾王职壶铭文(摹本)

图5 郾王职壶铭文(局部一)

图6 郾王职壶铭文(局部二)

战国中期,燕、齐两国曾相互兼并,文化亦较为接近,书迹的艺术风格也类似。燕、齐两国文字大体上是承袭西周金文,只是形体的某些形状略有差异而已。如燕系的“东”字写作“(《古玺汇编》0362)”与齐系的“东”字写作“(《古陶文汇编》3·281)”,基本造型是一致的,只在燕系的“东”字中上面的一横画写为一直线,在齐系文字中却成了上扬弧线的写法。到了战国晚期,燕系的书法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面貌,齐、燕两系文字的写法有明显的差异,如“公”字,齐系有“(《古玺汇编》0266)”“(《古陶文汇编》3·441)”等形;燕系有“(《古玺汇编》3861)”“(《古玺汇编》3890)”等形。燕地出土的玺印留有明显装饰性的“肥点”,竖加圆点者后来又渐变成横画,形成圆润、质朴、浑厚的书法特点,如燕系的“土”写作“(《古玺汇编》1666)”。另外,燕系官玺“方城都司徒”(《古玺汇编》0016)、“韩佑都司马”(《古玺汇编》0053)、“平阴都司工”(《古玺汇编》0085)、“单佑都市鍴”(《古玺汇编》0361)、“东阳海泽王符鍴”(《古玺汇编》0362)等铸镂以阴文为主,字体结构常取上紧下松的形式,很多字的偏旁是根据印面的布局而做上下或左右移动,笔顺随之产生变化,笔画的简省现象亦逾常。尽管如此,印形与文字结合和谐自然,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结构疏密相宜,章法讲究错落有致。

燕官玺制作通常较为规范,形制比较统一。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为正方形,坛纽,印面边长为2.1~2.4厘米,印台与纽座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台阶,一般为白文。亦有朱文印,尺寸大小不一,小者边长为1.4~1.5厘米,大者印面甚大。一种为长条形柱纽玺,印面呈长条形,印纽呈柱状,多为朱文。[2]战国后期的燕玺文字风格较为统一,结构工整规矩,同时还十分注重印章的边栏装饰。(图7—图11)

迄今还没发现有用笔书写的大宗燕系墨迹材料,许多学者研究燕系书迹的艺术风格主要是以题铭为切入点,分别考察燕系文字的字形、笔画和款式等特点。

目前所见战国青铜器数量十分有限,长篇铭文更是少见。郾侯载簋和郾王职壶是铭文字数较多的两件礼器。郾侯载簋铭文中的“”,旧释为“”,冯胜君、董珊释为“(爱)”。[3]“为”作“”形,旧释为“马”,董珊先生亦改释“为”。到了战国中后期,燕系的礼器铭文越来越稀少,但兵器铭文相当丰富,是研究燕国世系、军事制度的主要材料。从形制上划分,主要包括戈、矛、剑、铍、矢镞等。[4]燕系兵器多数为燕王督造,亦有部分为将军、大夫以及地方长官监造。战国中期,随着势力的扩大,燕国与中原诸侯争夺天下,兵器亦大量增加,刻款的字形趋于方扁,意态简略率意,行款疏朗流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铭文信笔而成,打破了篆书特有的圆转引曲和中含内敛的用笔,有块面形态的肥腴笔画被削弱,出现平直短促的笔画,如郾王戎人戟、郾王詈矛、郾王喜剑、郾侯载戟(图12)、左军戈、廿年距末等题铭刻款。

昭王在位一共三十三年,是燕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国君。依照常理,以此身份作器作铭,本应精益求精,而郾王职戟却以生拙胜出。它粗朴浑厚,不尚华饰,虽非精心之作,倒也不是苟且之作。这种气派,堪称昭王励精图治与国力蒸蒸日上的传神写照。[5]

战国时期的燕系青铜器铭文大体可分为礼器铭文、兵器铭文等。礼器主要类型有簋、豆、壶、、鼎、钟、罍、敦、甑等。其铭文的字形结构与笔画形态变化多样,有的用笔敦厚圆转,工稳精巧;有的粗朴率真,笔画收放有度,疏密搭配自如。

图7 尚

图8 苹大夫之玺

图9 长文

图10 剢铸师玺

图11 庚都丞

图12 郾侯载戟拓片

战国时期燕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为刀币、布币和圆钱等。刀币正反两面一般刻有铭文,如“(《先秦编》572)”“(《先秦编》552)”“(《先秦编》578)”等字形,通常称为“明刀”。这种币形是燕国的辅币,因为流通时间较短,所以流传下来的数量较少。石永士、王素芳《燕国货币概述》一文详细介绍了燕系的明刀大概可以分为六种样式,并阐明燕明刀的形制由圆折逐渐发展到磬折的演变轨迹,这弥补了过去学术史对燕系货币题铭研究关注的不足。

燕系的布币主要包括尖足布和方足布两种,铸行于战国晚期。尖足布当是仿照晋系货币而铸行的,形制仅限平首平肩方足布和平首耸肩方足布两种。燕齐两国在战国晚期都流通圆钱,学术界多认为是仿秦钱而铸行的。燕圆钱面文主要有“一刀”“明刀”“明”三种。另外,形体瘦长的燕国刀币造型一般是取象于北方游牧民山戎、北狄的渔猎工具。就题铭书迹而言,燕系货币文字的写法显得简陋潦草,文字结体大小不拘,字里行间的布白疏密错落也不计工拙,显然与成熟的齐系文字装饰有一定的距离。这与其长期偏安于北方,与中原诸侯少往来,文化相对落后有关。

燕系陶器制作工艺也较为草率、粗糙,物勒工名的题铭与韩国、赵国和魏国相比较,字形的讹化、简化特征非常突出。位于今天河北易县的燕下都为战国时期燕国最重要的国都,发掘了城外的老姆台遗址,出土有印章、兵器等器物。除了燕下都,燕国旧都蓟(今北京广安门附近),出土有不少燕国的陶文,内容多为地名,表示制造地点。大部分的燕陶文多用玺印钤盖而成,首先是把预先制好的阴文印章按在湿的陶范之上,再经烧制而成,也有一部分陶文是用刀刻画而成。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燕系陶文,在陶器的使用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损伤,再加上岁月的剥蚀,铭文在总体风格上显得斑驳模糊、厚重庄严,具有深邃的历史感。

战国时期,燕国制陶手工业已十分发达。在近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有很多模仿铜礼器而制造的陶器出土。其性质可能为随葬的礼器,其中有一部分带有铭文。燕系陶器铭文主要收录于高明主编的《古陶文汇编》及王恩田所编的《陶文图录》等论著。

陶文是燕国题铭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形结构稳中求变,多姿疏朗。燕陶文按形制可划分为三类:一是长条形,其内容多为“匋(陶)攻(工)某”;二是正方形,内容多为“左(右)宫某”;三是连钤长方形,印面由若干长条形而钤成,内容多为“某年某月,左(右)陶尹,俫某,敀某,左(右)陶工某”。在燕国出土陶器的底部,往往记录着陶坊负责制作的工官名。如燕下都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铭文:“左匋(陶)尹旧疋器瑞,左匋(陶)汤伯(均)国。”[6]使用陶文的目的是便于管理产品质量及事后责任追究,故简略者仅有工匠名字,丰富者也不过增加时间、监造者而已。此外,还有少量标明器物类别、所属及数量者。由于钤印、烧制及磨损等多重因素的“加工”,这些陶文显然是二次甚至多次完成品,其艺术面貌与其本来面目相比,已发生很多变化。但无论何种面目,它们都在斑驳朦胧的面纱下,投射出一种苍凉朴厚的气息,或许这就是燕文化的精髓所在。[7]接近百姓日常生活的燕系陶文,这类别具匠心的铭刻风格与居庙堂之高的礼器铭文相比更具个性,意气酣畅,呈现出燕系书迹的另一种风貌。

猜你喜欢

燕国战国铭文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助燕伐戎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箪食壶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