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视阈下文学经典的重读

2018-11-29郑宇辰李敬巍

文学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大众文化大众

郑宇辰 李敬巍

一.文学经典的阅读现状及其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递和影像传递信息的速度愈发惊人,形成了文学传播载体的立体化、多样化,文学经典很难再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多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更多人会选择去影院观看被翻拍成电影的经典文学作品,而不愿意字斟句酌阅读纸质版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吴承恩先生的经典作品《西游记》为例,在近几十年被翻拍成多部影视作品,如《西游降魔篇》、《大话西游》、《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西游主题系列电影,经典文学版本的唐僧与孙悟空均是嫉恶如仇正义的化身,但在个别影视作品中不近女色的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孙悟空则在与白骨精缠斗时爱上了她,这些被翻拍的作品为了适应一部分消费者的口味,不忠于原著,肆意串改、戏说,最终虽然获得了高票房高利润,却造成许多文学经典的不实,一直恶性循环下去的话,会使文学经典日渐受到冷落,甚至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马克思曾经论述过关于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关系是辩证的,在现代大众文化背景下,这种辩证关系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以80、90后为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似乎每个人的时间又总是不够用,抽出宝贵时间静下心阅读文学经典显然成为一种“奢侈”,所以更多人向往不用过于动脑又能够减压的娱乐消遣,就像周末约朋友一起去唱歌、打游戏,朋友会欣然接受,如果约朋友来家中一起读纸质版的经典文学作品,就会被认为是思想落后的老古董,甚至被嘲笑为迂腐、作秀,比起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人们更愿意利用大量时间去刷微博、朋友圈,在这种“沟通”中获得存在感的满足,我认为在微博和朋友圈的阅读多数是慵懒无用的消遣与享乐,这种碎片化、不用思考的阅读,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没有意义的八卦消息上,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个人的思维混乱,逻辑能力的下降和判断分析能力的逐渐混乱,这些情况都是不容乐观的。有学者指出“当下社会,图像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了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根基,成了消费、戏仿、聊侃的对象。后现代文化对“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1]。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人们需要愈精炼愈好的消遣与享乐,但是人们依然需要文学经典,文学经典对现代大众文化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文学经典,只是缺失了善于发现它们伟大价值的思想和眼光。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止是因为它有足够充实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更是经过历史长河不断的检验和冲刷,以及一代又一代人反复推敲打磨后,留给世人的精品中的精品,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的,必然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必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必然会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直至引领正确的人生之路,伟大领袖毛主席等伟人他们都是终身以书为师与书为伴,获得智慧点亮人生。“文学经典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审美理念、陶冶情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文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底蕴,能够促进社会进一步的和谐发展,社会的进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眼界,真正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社会中才会多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群众,少一些不讲公德文明的人和一些罪无可恕的罪犯,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对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产生巨大的推升作用。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不断增加,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日趋减少,长此以往,大众的审美就会趋于简单化,普遍思想水平被拉低。所以我认为,广大群众应在喧闹忙碌的生活中,至少留给自己一个放空心灵的时间与环境,放下所有的浮躁和烦恼,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静下心地去阅读纸质版的经典文学名著。不同于电影和漫画那样绚丽多彩,纸质版的文学名著更多的是用文字来表达相应的情感与情怀,更加地直接与纯粹。大众也应当怀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体会文中的美,用自己的心和作者心灵上的沟通,这无疑就是一种和智者对话的方式,从而来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底蕴。当真正读进去一部经典文学名著时,就会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是怎样的,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然后对比现在的大环境,从而受到人生的启迪。以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例,小说用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也塑造了翠翠这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人物形象,尽显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反观现代大众,许多普通人为了一己私欲,不惜去侵犯他人利益;又有多少官员的落马,是因为一时的贪念而自毁前程。这些都是人性中不可避免阴暗的一面。但如果他们愿意拿出部分时间,去阅读一部有着浓厚底蕴的文学名著,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激发对崇高思想的不懈追求,并一直为之奋斗,经典文学中那犹如雨露甘霖的思想,还会允许他们一步步走向堕落的黑暗深渊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阅读文学经典对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众文化视阈下文学经典重读的建构路径

第一,既然新媒体传播与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莫不如增加一些有关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综艺节目,如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是为了解决在大众社会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键盘书写,但用惯了电脑书写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有提笔忘字的现象,所以这档节目起到唤醒大众的作用。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功的基础上,国内电视媒体人是否应当多一些思考,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开办相应栏目,少一些充斥屏幕的“快女跑男”,让更多的知识性人才占领视听阵地,诸如读书会、读书竞赛类的节目一旦成为主流,可以拉动阅读经典文学名著逐渐普及大众,诱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我们期望文学经典在大众文化视阈下更加收到重视和欢迎的初衷。

第二,在学生课本中增加文学经典名著的数量。现代大众文化社会的主流毕竟还是一些年轻人,应当让其从学生时代开始,养成阅读名著作品的习惯。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中应当增加一些便于理解、内容积极、用词美好的文学名著片段,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老师也要有目的性地布置一些文学名著中经典句子段落的背诵作业,并在课上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对文学经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总之,小学、初中的孩子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去阅读,只是作为一种兴趣引导,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做到寓教于乐,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开端。高中、大学则不同,学生已经逐渐步入成年,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作品的能力,可以阅读整篇的文学名著。通过阅读启迪人生,追求理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各级学校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对图书馆的建设更要放在首位,切实保证环境舒适、书目齐全,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定期组织校园读书周或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使“阅享人生”从学生阶段抓起,书山中探寻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牢终身读书的习惯基础。

第三,由政府出面鼓励读书并落实到社区。每个城市都会有公共的图书馆供市民阅读,我们其实并不缺少资源,但不容乐观的事实却是公共图书馆成了“鸡肋”,成了部分城市华而不实、徒有其名的面子工程,规格规模都不小,大众的热情却迟迟不见升温,政府应设立一些读书奖励机制,落实到社企单位及社区,遍及到各个角落。有条件的情况下,各级单位和居委会设立阅读文学经典名著兼职宣传员,定期组织大家到公立图书馆学习和阅读。对积极响应长期参与并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通报表扬或奖励。使公共图书馆发挥现实作用,成为人们放松时综合提高自己的不二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份闲适的优雅,多一份温暖的情怀。

在大众文化视阈下,我呼吁:人性回归人性的美、文学回归文学的真,文学经典看似被冷落,仿佛陷入阅读危机,实际上,只要大众端正思想,调整相应的政策,加以引领,便会触底反弹厚积薄发,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我始终坚信,中华文学经典会用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经久不衰的文化思想,跨越时空,指引人们开启更加智慧的明天。

注 释

[1]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5

[2]贺仲明.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J].江苏社会科学,2008(02):220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大众文化大众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浅析“大众文化”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Back to the Classics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