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概说

2018-11-29赵静楠

文学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语文

赵静楠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文化传承如此深厚长远,根深叶茂,愈发繁盛。一轮明月、一枝寒梅、一片秋叶、一叶扁舟,都蕴含着文化韵味。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古诗词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古诗词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僵化,学生在学习时无法真正提高兴趣,学习古诗词成为难题。通过对古诗词进行主题教学可以使古诗词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主题教学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连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主题教学概述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展开的一场教育改革中,首次提出了主题教学的理念,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寻找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点融合起来,搭建起内容丰富的平台。主题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问题化、主题化、开放性和整合性的鲜明特点。

近年来,关于主题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是将主题教学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在我国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新颖主题教学理论,她主张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以便能够达到立体的教学效果。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窦老师也深有感叹,她坦承自己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注重古诗词的量,很少考虑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教学。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按照主题来进行建构,例如将主题分成节日、送别等,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倍感轻松。在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探索二者相结合的有效方法,相信古诗词教学不再是难题。

关于主题教学的定义美国学者哈纳(L.A.Hanna)在1955年给出了比较系统的定义,他觉得主题教学是聚焦于对某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这种课题被认为是基于儿童社会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甘伯格(R.Camberg)和欧雷姆(J.Altheim)也对主题教学进行了概念解释,他们认为主题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主题研究时不能拘泥于某一学科的教学模式。随着主题教学思想发展,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但目前我国的主题教学还处在推广模式,有些学者是从跨学科多角度的视角研究,有的是从多元智力角度进行研究。诸多学者的研究中窦桂梅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虽然她的实践效果很好,但是这种方式与古诗词的结合不紧密。对此,她本人也认为,古诗词主题教学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古诗词主题

古诗词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照主题将它们进行分类。例如陈向春在《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中将古诗词分为十类,分别是时间、生命、情爱、别离、求仕、忧患、隐居、从军、怀古、娱乐。王立则从意象的角度进行分类,分为石、流水、海、黄昏、柳、竹、雁、马、梦。

(一)生死主题与忧患主题

生死主题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在生死上面,大多数人都更加关注死,抒发自己对于生命消逝的感悟与情怀。在这类诗中主要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面对死亡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在留恋生命之时,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省,给人以悲凉之感;另一种则是表示出旷达之感,通过游仙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说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民族忧患史无可厚非,忧患的内容主要有:忧国、忧民等。面对战争的残酷,知识分子们无力改变,只能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对时代大环境的反思,这些作者他们心怀天下,担忧国家担忧百姓,他们拥有着胸怀天下的高尚品格。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忧患主题的篇目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石壕吏》、《山坡羊·潼关怀古》、《相见欢》、《观刈麦》、《朝天子·咏喇叭》、《羌村三首(之三)》《登楼》。

(二)爱情主题与别离主题

爱情给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激情,爱情、生活和创作其实本身就是一件相互滋养的事情。从古至今,爱情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诗人们在这种情感下创作出无数优秀篇章。别离与爱情关系密切,在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因为求仕、做官等,长期漂泊在外,与爱人两地分居。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写的是她与赵明诚离别后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思念。除了相思的情感之外,还有哀怨诗,例如《卫风·氓》就是一位弃妇的自述,叙述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诗中女人公的惨痛经历,也是古代社会中受压迫的妇女的命运。除此之外,还有诗歌是表达单相思的情感,就是闺怨诗和宫怨诗。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晏殊的《蝶恋花》、白居易的《后宫词》、王昌龄的《春宫曲》等。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主人公心中的愁怨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篇目有:《关雎》、《蒹葭》。

中国古诗词有大部分是表达别离之情,古人多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月亮、柳树、乌鸦、杜鹃、流水、山川、夕阳等。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别离主题诗歌,主要原因是因为古代的通讯不便;其次,战争、做官、从军等原因也是别离主题数量多的原因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别离主题的篇目有:《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峨眉山月歌》、《送灵澈上人》、《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早寒江上有怀》、《黄鹤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水调歌头》、《送元二使安西》、《无题》、《苏幕遮》、《望江南》、《商山早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别云间》。

(三)惜时主题与从军主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感叹时间流逝,劝人们珍惜时间的诗句。例如汉乐府的《长歌行》就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陶渊明的《杂诗》也表达出勤奋努力,珍惜时光的感情。在盛唐时期,文人爱惜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希望在仕途方面有所建树。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惜时主题的篇目有:汉乐府的《长歌行》。

我国古代从军主题的诗歌大都是将爱国主义精神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相结合。比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这类诗基调昂扬,富有崇高感,气势流畅。抒发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的报负荷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精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唐的边塞,那里是征战的沙场。诗人来到大漠戈壁,看到边关冷月,想起龙城的飞将,吟诵万里长城,胸怀家国情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从军主题的篇目有:《逢入京使》、《使至塞上》、《过零丁洋》、《渔家傲·秋思》、《从军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雁门太守行》。

(四)出处主题与怀古主题

出处主题是指出仕与隐逸以及二者之间的选择关系。中国古代文人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仕,对功名表现出向往。但是收到社会实际情况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难以展示自己心中的报负,迫于无奈只能选择远离政治生活来过隐逸的生活。例如陶渊明就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称号,他的作品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心态变化,他因为在政治上难以实现自己的报负,便寄情于山水,寄情于大自然,用这种方式来摆脱自己的烦恼,达到隐逸的境界。出处主题一方面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出处主题古诗词分为求仕主题与隐逸主题两种。

怀古主题主要是表达对人物的悼念和怀念。怀古主题大多是通过对比来进行描写,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来凸显现在的合理与不合理。例如杜甫的《蜀相》,《蜀相》是写安史之乱以后的唐王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诸葛亮的推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怀古主题的古诗词主要有:《泊秦淮》、《赤壁》、《登幽州台歌》。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古诗词的主题,并不是意味着将它们割裂开来。古诗词的主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诗人的作品会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单元,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进行调整。在惜时主题中有别离主题的倩影,爱情主题又与从军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生死主题中又有出处主题的徘徊。不同的主题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共同描绘出中国古诗词的蓝图。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的方法

(一)探究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中也应该采用探究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十分提倡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带着疑问去分析作品的。在主题学习的过程中,过程和方法十分重要。遇见问题学生就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古诗词主题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立体的学习空间。例如我们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怀古这个主题时,其中以古人为鉴与敬仰古人都是诗人所具有的情感,例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借陈后主因为追求荒淫享乐的历史来讽刺晚唐的统治者;《赤壁》中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诗人在观看到古战场的遗物时有感而发,并且发表了独特的看法;《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楼远望,凭今吊古引发出无限的感慨,也抒发了自己的郁闷心情。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讨论怀古主题的诗歌是否是只有怀古的情感,对于这种探究式的开放性问题,不应该设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的思考,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相信在这种方法下的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应该被给予充分的肯定,面对不同的想法与思路,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二)合作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同样也强调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将合作学习贯穿其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首先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进来,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通过语言来交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我们在进行惜时主题教学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中学生此时正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将这个主题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或者进行诵读比赛,这都有利于中学生思想的碰撞,同时也可以更深层次的体会到时间的宝贵,珍惜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从而贯彻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而这并不是冲突的,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实践法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点过程中,实践法也很重要。因为古诗词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时就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应该正确的选择讲解的角度,在讲解的时候要有重点,否则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可以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各个学段的目标当中都强调“综合性学习”的板块,主要是使语文能够和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例如中秋节到了,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阅兵的制作,感受中秋节的气氛,让同学们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这样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学习效果效果也会很好。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会诗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四)情景创设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在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先进的技术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主题的诗歌创设不同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将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进行别离主题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播放歌曲渲染气氛的方式,与可以让学生拍摄一个小的情景剧。将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当然这样的方法可能会浪费教学时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有的放矢,不能将一些无关的内容也灌输给学生,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气氛难以调动。

“教学建议”指出有些诗文应该要求学生诵读,这样有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重点放在背诵积累和理解大意上面。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可以从古诗词蕴含的情怀中涵养心灵。诗人如橼巨笔下喷薄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主题教学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将它与中国古诗词相结合,则是一种创新所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将有利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在初中阶段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大力提倡主题教学。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必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专业的语文素养。不同的时代对语文教师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大量阅读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其次,语文教师应该专心备课,潜心提高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最后,语文教师应该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05)

[2]贾勇.语文专题教学提出的背景及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3(1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立.文学主题学贯彻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5]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6]徐旭.中学语文主题教学探索[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5.

猜你喜欢

古诗词初中语文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爱古诗词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