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实践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民族

汤 蕾

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组织或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等第一课堂之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各种教育、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和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文化哲学从哲学研究的理论高度出发,对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反思和学术定位,研究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目前,文化哲学是公认的文化研究的有效范式。因此,在文化哲学视域下探索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指导第二课堂建设,有利于拓宽高校文化研究的视野,促进高校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觉是实践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文化哲学的宗旨而言,文化可划分为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自觉的文化是指集中体现在科学、艺术、哲学等等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地存在方式或活动图示。自觉的文化精神则往往通过教育、理论、系统化的道德规范、有意树立的社会典范等等而自觉地、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马克思文化哲学认为,民族文化自觉包括民族文化自知、民族文化自主和民族文化自为三个层面。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是当前形势下国家在文化发展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文化创新能力的本质体现。

二.第二课堂实践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二课堂建设,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世界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多样性强烈冲击大学生们思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比下,部分大学生缺失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第二课堂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广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将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觉的实际行动,不只停留于意识与理念层面,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责任担当,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广西外国语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大爱”精神,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易班、网页、QQ群等教育新阵地,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两学一做”、“中国梦”等主题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生喜爱的形式结合起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响应团中央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号召,常年组织学生到桂西北贫困山区、百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中越边境地区开展“三支一扶”志愿服务;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两会一节”)、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环广西世界自行车巡回赛、南宁国际马拉松等大型活动提供多语种翻译、会务接待和志愿服务。

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己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行为准则、处事方法、为人之道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二)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知

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其丰富性、生动性,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各类活动中大学生们学习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广西外国语学院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了莫振高话剧、广西戏曲进校园、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音乐表演、“广外·映像”摄影节暨驻邕高校摄影展等艺术活动;并且将专业学习与美育教育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创意写作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的眼光从韩剧、美剧、好莱坞各种超级英雄电影吸引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活动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审美实践,提高了大学生审美观念、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知。

(三)搭建第二课堂工作平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主

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真阵地,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力倡导公益社团、引导文化社团的建设,坚持与育人一体化、与专业建设一体化、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与社会服务一体化。成立了茶艺社、书画协会、武术协会等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团,组织举办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加深对传统曲艺、绘画、茶艺等跟传统文化相关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实践锻炼活动中弘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体育社团,结合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据自身优势、组织开展抛绣球、踩高跷、跳竹竿舞、踢毽子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之处,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民族文化自豪感。

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广西外国语学院先后组织学生参与广西万名全名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2016年广西“青年志愿者彩虹桥行动”寒(暑)假服务活动、2016年“嘹啰山歌”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迎宾山歌队等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2016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首次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和组建团队形式组建2支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共46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横县永福镇中心小学、三阳村小学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慰问孤寡老人、文艺汇报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

(四)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为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交易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重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文化发展的动力也在于创新。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西外国语学院充分认识并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项目带动学生调查、研究,通过课题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增添活力。《田林北路壮剧调查与唱本研究》《桂西北“丹文化”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广西瑶族民族习俗的对外宣传的英译状况调查》《壮族铜鼓图案元素在T恤设计中的运用》《广西毛南族编织造型元素在现代衍生产品中的设计》《北海疍民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调查》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引导大学生以创造力的思维投入到文化创新工作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为能力,有意识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今流行文化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借助新形式得以表现、借助新途径得以传播,使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光彩。

三.结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高校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二课堂建设,从民族文化自知、民族文化自主、民族文化自为等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人才,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李义胜,姚本先.文化哲学视域中有效价值教育的内涵及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3]柏欣.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问题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

[3]蔺伟,苟曼莉.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则和实现途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4]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6(09).

[5]贺磊,孙倩,方咪.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培育途径 [J].学园,2014(11).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民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