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幸福德育下的主题班队会实践研究
——以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中小学实践探索为例

2018-11-29杨哲刘畅

教书育人 2018年23期
关键词:班队班会德育

杨哲 刘畅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有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自2013年起,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在课题“区域推进幸福德育实践研究”带动下,将主题班队会研究作为区域推进幸福德育研究的重点发展项目,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思考、整体建构、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班队会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德育工作品质。

一、突出问题导向 找准主要瓶颈

主题班队会作为班队一体化的集体活动,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坚定信念、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好主题班队会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小学主题班队会课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主题班队会的教育效果。

1.概念界定不清或混为一谈

主题班队会包括主题班会和主题队会两个方面,主题班会是围绕班级发展或班级问题而开展的活动。主题队会是少先队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结合重大事件、重要教育契机集中性开展,队会要有出旗、唱队歌、鼓号、呼号、退旗等少先队礼仪。主题班会没有严格的活动仪式要求。在调研过程,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两者的属性不清楚,有50%以上的班主任不知道两者的基本概念和根本区别,很多人将班会和队会笼统说成是“班队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也存在重视班会、弱化队会,甚至以班会代替队会的现象。70%以上的教师对队会包括哪些少先队礼仪不清楚。

2.形式比较单一或过于花哨

主题班队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交流分享、才艺展示等形式。运用得好,班队会就会发挥好它的作用。但现实运用中存在“主体弱化”“过程表演化”的不好倾向,一是班队会课成为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的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甚至没有前期的组织与准备,完全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会议课;二是班队会过分注重学生才艺展示、追求热闹场面,过于花哨,很容易冲淡班队会的主题,降低了班队会课的教育。

3.内容定位不准或被动应付

主题班队会课要有明确的主题,抓住问题的班队会课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据调查,部分学校班队会内容的确定比较随意和盲目,学校没有统一设计,不成系统性,部分班主任就是从网上下载关于班队会的案例,照搬照套,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任务;还有的教师把班队会上成安全教育课、环境保护课、思想品德课,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学校,教师挤占班队会的课时比较严重,有些教师甚至感觉每周的班队会课是“负担”,开展班队会的积极性不高,其对开展主题班队会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二、健全工作机制 探索有效路径

我们一直致力于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区域整体推进幸福德育,以“幸福育人、育幸福人”为目标,从目标、内容、路径、评价和推进等五个方面构建德育五大体系,从“养成教育、班级建设、课程开发、实践体验、教师提升、资源共享”等六个方面构建幸福德育基本框架。

1.“破”与“立”相结合

“破”就是解决不愿、不敢、不会、不懂、不真解放思想的问题。我们认为,不重视德育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不重视德育的教育局局长不是好局长,不重视德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重视德育的老师不是好教师,在“四不”认识的基础上,幸福德育研究应该将重视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主张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各项活动之中。发挥主题班队会教育功能是开展幸福德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们在“立”上下工夫,着力推进区域性主题班队会实践研究,力图对学校主题班队会工作实现观念引领、方向引领、价值引领、载体引领(路径、方法、课程资源、平台等),实现幸福德育的“真生态”,从而提升区域德育的品质,真正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

2.“引”与“放”相结合

幸福德育区域推进主题班队会研究,旨在全体动员,平行发展,总结经验,发现典型,重点科学引领,以避免学校主题班队会工作低层次、盲目地重复。在区级层面上我们明确全区推进幸福德育及主题班队会建设工作职责和目标,但不搞全区“一刀切”,不搞详细的指令性计划,不实行月月布置月月检查,每年选择3~5所学校,通过典型引路,引导各校思考并实施幸福德育下的主题班队会建设。同时,学会“放”,让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常规主题班队会——特色主题班队会——区域德育品牌”的推进模式中做好学校主题班队会建设规划。

3.“促”与“评”相结合

把实施幸福德育下的主题班队会研究作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文明办、关工委、工青妇等党政群部门参与的联席会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区教育局定期组织专班深入基层学校,逐校研究主题班队会研究项目,从抓规范性工作到抓创造性特色,使学校主题班队会建设在规范的同时逐步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以“常规”评价为基本要求,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

三、完善系统设计 构建基本框架

主题班队会作为区域推进幸福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操作和整体设计上,我们着重突出主题班队会的“四化”建设,即主题班队会在设计上课程化、内容上系列化、过程中规范化、形式上创新化。

1.主题班队会设计课程化

针对部分学校把主题班队会课仅仅看作一项活动的情况,我们提出主题班队会课首先应该是课程,然后才是“活动”,主题班队会作为一种必修活动课程,要求学校在课表中固定下来,主题班会1~9年级每周安排1节,少先队活动1-8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实现了班会、队会教育的“两固定”,即固定教育时间、固定教育形式,把班队会资源整合成一种课程,实现班队会的课程化。

2.主题班队会内容系列化

主题班队会系列化是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如: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力求通过一系列内容来培养学生幸福成长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沈家营小学的平安出行教育、老虎头小学的法制教育、市府路小学的幸福成长教育等主题班队会都形成了。

3.主题班队会过程规范化

主题班会、队会在活动内容、展现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通过加强对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对主题班会、队会的课时、目的和意义、准备工作、主要环节的设计予以明确。要求学校将主题班队会纳入教学安排中,制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式,设计系统的评价体系。区教育局联合团区委、少工委、关工委等部门,不定期开展或承办主题班队会说课、展演等活动,树立典型,发挥引领作用。

4.主题班队会形式创新化

鼓励学校打破传统的以讲座及授课、展演为主的主题班队会模式,而以讨论会、拓展训练、心理剧、情景模拟等形式召开主题班会。黄石市中小学以主题班队会为载体,创新“主题式家访沙龙”活动的流程与策略,武汉路小学基于“点·趣”课程文化体系下的班队会活动模式产生较好影响。目前我区正在探索建设团队、少先队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团队的打造,提升主题班队会的质量。

四、主动搭建平台 提供多元载体

在区域推进主题班队会的研究中,区教育局积极按照“活动载体多一点、主题内容小一点、针对性强一点、效果好一点”的思路,主动搭建平台,创新工作思路。

1.成立教育集团,搭建教师培训共享平台

主题班队会的效果和特点,需要依托一系列主题活动的研发和实施才能充分体现。然而教师工作负荷较大,部分学校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力量弱是学校中的普遍现状,我们很难期望所有学校教师高度认真地设计每次班队会。鉴于此,2016年开始,我们以“优质学校+薄弱学校”“集团+成员校”管理模式组建4个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内学校之间实现教学同步、教研同步、考试同步、考核同步、资源配置同步,充分发挥了名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主题班队会方面一些薄弱学校借鉴名校的好做法、好经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班队会质量显著提升。

2.推动跨界共建,拓展学生活动实践基地

结合区域幸福德育推进思路,我们拓展了主题班队会的实践基地和形式。确定一批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指导学校赴校外国防教育基地开展阳光少年成长主题教育活动,赴园博园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赴矿博园、矿山公园、华新水泥遗址博物馆开展爱家乡教育等。建立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室、交通出行体验站、少年模拟法庭等,同时与区科技局、区司法局、团区委、社区等部门联动,为学生开展特色主题班队会提供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家校共建工程项目,完善“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将家长请进课堂讲课,开展“家长微型课堂”“相约星期五”建设,编写家长主题班会教材,丰富了主题班队会的形式。

3.构建多元评估,推进课题研究科学评价

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定性评价、学校自我评估、区教研室调研、第三方参与相结合为主的成效评估与反思机制。从不同视角对学校主题班队会研究是否推进德育工作品质提升进行评估与反思。区教育局出台具体考评细则,定期对各校工作进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日常管理和实地察看的方式进行动态评估,并纳入年度校长绩效考核和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区教研室每学年深入全区所有学校开展一对一的调研。区教育局还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校进行自我评估,积极开展区域德育品牌创建、主题班会、队会评比活动,指导学校申报市级品牌。深入开展“三访三抓三评”活动,要求学校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家长和“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全面梳理学校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

4.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良好氛围

我们一直提倡推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宣传、边推广”的有效实践,力争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产生应用价值和示范效益。2015年,承办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2016年,承办全省健康课堂小学组课题结题会,2017年,在《黄石日报》幸福黄石港微信公众号等开辟专栏,系统宣传介绍各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学校开展主题班队会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各校编印德育活动案例汇编两册。区教育局每年定期表彰幸福德育研究先进单位、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营造了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猜你喜欢

班队班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体验让班队活动“实”起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让学生成为班队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