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资助精准育人

林 涛

自我国在2007年出台并推行《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之后,资助育人就成为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学生资助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工作开展目标,这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而言之,人才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兴旺的基础所在,因而必须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各领域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基于此,探究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全面提升思想重视力度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换句话说,要想从源头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科学性、精细化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有关主体全面认识这一工作开展对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及良好的责任心投入到实际工作开展的全过程中来。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需要国家层面加大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牢牢把握不同地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况以及现实需求,再结合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用人趋向,有针对性的完善资助政策,为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各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全校教职工的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可以借助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例如座谈会、政策宣讲会等,引导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各个主体可以深入认识并全面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领域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指示。如此一来,有利于不同主体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水平,增强其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在高职院校内部营造起全员参与的良好资助育人氛围。最后,还需要以制度的形式明晰不同岗位人员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权限与职责,避免出现权责不明晰而导致权责重复或者是缺失问题,从而将这一工作开展的细节性要求落到实处,助力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二.大力推进资助工作精准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上明确了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目标——精准化,这不仅是发挥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价值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基于许多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流程不完善、标准波动大的问题,有关主体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实际工作开展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实现自身育人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目的的实现,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首先,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必须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这也是工作开展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所在。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必要的的帮助,进一步实现扶贫资金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这一目的的实现,要求高职院校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来考量同学们需要帮扶的程度,即可以有效融合同学评议、调查走访以及系统比对等方式,确保学生的申报内容可以同其实际情况相契合,为体现资助工作开展的精准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与保障[1]。特别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各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平台,加大同各地扶贫、残联、民政等部门的业务合作以及信息交流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工作开展所需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资助“一刀切”,即在充分考量学科专业、地区等要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不同班级的资助比例,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应助尽助。

其次,要将资助工作面向群体的具体标准规范化、明确化,从而实现资助工作开展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实需求的有效契合。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各所院校的有关工作人员坚决落实与时俱进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开展原则,牢牢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以及所在城市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收费水平等要素,合理确定不同学生的资助标准,避免陷入“平均主义”或者是“轮流主义”的工作开展怪圈。需要注意的是,资助标准的确定也必须凸显出一定的侧重点,即应当重视对建档立卡家庭、农村低保家庭、烈士子女、孤残学生或者是家庭遭遇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学生的资助力度,从而妥善解决其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助力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全面跟进不同获资助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同其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部分,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一工作开展的动态化需求。

最后,在资助资金发放的过程中也必须落实精准化的要求,即要确保资金可以在第一时间足额发放到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实现对资助资金的合理配置与高效使用,使其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困境。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各所院校在资助育人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资金拨付与发放的新形式,特别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支付方式与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各所院校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资金拨付与发放的时效性,进而实现自身工作开展价值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之下,各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应当从贫困资格认定、资助标准确定以及资助资金发放这三个层面入手,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创新,从而逐步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助力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2]。

三.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近些年来,国家层面加大了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社会各领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而就教育工作的开展来看,其根本任务与最终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因而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把握这一根本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作用应当包含但不局限于对家庭困难学生的短暂扶助,而是使其共享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同进步的机会,使其在解决自身生活、学习现有物质困境的基础上,逐步成为一个三观正确、理念坚定且意志坚韧的人才[3]。因而在实际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关主体应当牢牢把握以物质帮助为基础,道德浸润以及能力拓展为保障的长效资助机制,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这一目的的实现,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首先,各地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开展的统筹协调力度,助力其建立起一套高效、高质且强有力的资助育人机制。具体来说,不仅要在育人的不同方面以及具体环节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帮扶,同时还需要在其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基于此,各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基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从而助力其在不断的专业学习与拓展过程中,逐步开拓自身眼界、提升自身素养,进而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要在资助育人全过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助力其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坚定信念的培育。在奖学金的评选与发放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争优创先的奋斗、拼搏精神,并且可以在其中有效融合励志教育以及感恩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国家的帮助,对社会保有一颗感恩的心,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回报社会[4]。而在办理各类型助学贷款的过程中,院校可以适当普及有关金融的基础理论,并且加大对学生们的诚信教育力度,使其可以明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从精神层面实现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培育。

最后,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方面发挥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能够有效的督促学生形成才能良好的生活态度并培养学习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职能,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从而引导同学们在个人实践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逐步培养其自强自立精神以及独立意识。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使其具备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为其后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打好坚实的实践基础,实现资助工作开展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才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兴旺的基础所在,因而必须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精神关怀以及思想引导,才能为社会各领域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关主体应当从全面提升思想重视力度、大力推进资助工作精准化以及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等层面入手,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我国各领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助力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持续、高质推进。

猜你喜欢

资助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