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就业问题研究

2018-11-28李小强

人力资源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徐州就业

基金项目:2018年度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8XSM-252)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形势下徐州的就业现状,选取郑州、南通、济宁等有代表性城市,通过对就业现状、就业政策、面临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对比差异,分析不足,提出优化就业结构、强化技能培训、鼓励创业等合理化建议,推动徐州就业环境更加优化。

关键词:徐州;就业;问题;比较分析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与郑州、南通和济宁三市有许多相似和可比之处,本文以促进就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对四座城市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促进徐州就业的可行性建议。

一、四座城市的就业现状

本文所选四个城市都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理位置相隔不远,但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等客观因素影响,每个城市的就业情况有所差别。由表1 可知,截止2017年底,徐州GDP达到6605.95亿元,高于济宁,低于郑州和南通两市;徐州总人口达到871万人,从业人员482.7万人,均高于南通和济宁两市,低于郑州。

近年来,徐州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带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7年徐州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是27.97%、33.73%、38.3%,南通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是19.58%、46.65%、33.77%;徐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于南通4.53个百分点,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于南通8.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低于南通12.92个百分点。

2017年,四座城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由表2可知,徐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率指标高于其他三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指标高于南通、低于郑州,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优于其他三市,就业形势总体较好。

二、四座城市的就业政策比较

在就业政策方面,四座城市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关注重点人群就业,重视创业带动就业,这些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四座城市促进就业、推动高质量就业的基本政策。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源总量,四座城市就业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不同。徐州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目标,走产业强市之路,注重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优化,鼓励民营经济带动就业,扩大就业群体;郑州更加重视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促进作用,建立就业再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严控失业风险;南通注重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技能型人才队伍,引导和扶持新领域、新业态人员就业;济宁以新旧动能转换指引,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与稳定就业的互动,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另一方面,让高素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关键是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四座城市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招才引智策略,吸引并留住人才:

1.徐州根据最新城市定位,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通过实施“彭城英才221重点人才计划”和“名校优生引进计划”,加快集聚人才,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再升级、再优化。

2.郑州加快人才强市步伐,积极落实“智汇郑州”人才工程“1+N”政策,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大力储备青年人才,扩大人才规模,推动人才结构优化。

3.南通制定了《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倍增”和“通籍英才归雁”三大计划为抓手,吸引各类人才到南通创新创业。

4.济宁通过实施《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吸引人才,提升全市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三、四座城市面临的就业问题分析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普遍。根据近年来四座城市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统计资料,可以归纳出其就业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大,外流现象相对突出;三是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低技能人口就业容易,但缺乏相对稳定性;四是高端人才紧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缺乏。

同时,特性問题也很明显。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来看,四座城市产业需求量分布、重点需求行业及热点求职行业侧重点各不相同(见表3)。

1.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钢铁、焦化等行业转型发展去产能企业职工数量众多、技能单一,转岗压力大;大量劳动力投入新兴创业渠道,导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择业、就业模式受到冲击,从业人员相对减少。

2.郑州“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问题相对突出。在新经济影响下,实体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所减弱;传统行业对普工需求较多,但是岗位吸引力不强;求职者总体技能水平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3.南通地处上海北部,上海对其“虹吸效应”明显,大量人才外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去产能职工就业安置困难,“隐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呈现多元化趋势。

4.济宁结构性就业矛盾、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发展需求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大量求职者虽就业意愿强,但是技能单一,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四、改进措施

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徐州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徐州应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找准就业工作短板、精准施策,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引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实施彭城英才计划、名校优生计划等,吸引和培育人才,开通引进人才的“直通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各类人才来徐州就业创业,打造人才高地,提高就业质量,促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

2.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研究制定全市低技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培训方向,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订单式”培养;政府部门加強职业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建设,同时调动民间资本举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的积极性,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壮大技能型劳动者队伍。

3.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对去产能分流职工,制定具体的就业帮扶措施,通过转岗就业、培训再就业等方式,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加大政策帮扶力度,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拓宽“4050”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渠道;宣传和引导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成立定位合理、特色鲜明的创业园区,搭建多层次的创业孵化平台;加大创业补贴支持力度,降低创业成本;政府部门聘请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5.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政府部门利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搭建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方式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互联网、职介机构虚假招聘等不良行为,有效维护求职者的权益;各类用人单位应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带动广大劳动者就业创业,共同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平平,倪蓉.徐州市产业结构性调整与就业结构互动探析[J].江苏商论,2017(12).

[2]李桂萍.提高就业再就业培训质量的几点建议——以江苏省徐州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为例[J].职业,2011(03).

[3]刘记红.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总量和结构分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劳动,2015(20).

[4]王松亭,田播,李尔毅.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形势影响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人力资源开发,2016(6).

[5]懂超.济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

[6]王继飞.榆林市与温州市就业问题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作者简介:李小强,1980—,男,河南新野人,管理学硕士,高级人力资源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徐州就业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