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气象服务新需求分析

2018-11-28何孟洁刘静

人力资源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气象服务气候变化

何孟洁 刘静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气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气象现代化在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中开启新征程,气象发展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加广阔的舞台。国家对气象工作更加重视,气象发展环境更加优质,需要气象事业展现更大作为,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气象信息传播力更广、渗透力更深、应用型更强。

关键词: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 信息传播

一、国家战略发展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更高期待

1.综合防灾减灾亟待发挥气象信息“消息树”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暴雨、大风、雷电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凸显,气象及次生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作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气象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中具有监测预报先导作用、预警发布枢纽作用、风险管理支撑作用、应急救援保障作用、统筹管理职能作用、国际减灾示范作用。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防灾减灾链“测、报、防、抗、救、援、建”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消息树”作用, 守住综合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2.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一条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理念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服务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在目标上,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形成能有效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需要的氣象服务供给。

气候不仅以水资源、热量资源、太阳能、风能等不同形式的资源供人类使用,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与重大工程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避免或者减轻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中可能受到的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将达到趋利避害、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尤其在美丽中国加快推进的进程中,需要主动对接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等规划设计,开展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主动对接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做好气候环境、防洪和城市内涝等防灾减灾服务,将大力提升城市气候风险防范能力。

3.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对气象工作要求更加具体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气象为农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在目标上,需要构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优质服务;在任务上,需要创新和增加气象为农服务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

此外,在服务重点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区域协调发展发展中,同样需要气象部门坚持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发挥自身积极性,深化部门合作,积极开展重点区域气象防灾减灾等重点示范,在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中有所作为。

二、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1.深化改革为气象服务增添新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为气象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和新活力。中央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都有利于气象部门更好地强化公益属性、聚焦气象主业,有利于部门联合和产业融合,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和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推动气象事业长远发展。

当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快速推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更加注重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管理,注重加强灾前预防预警。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局等这些新部门将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新需求,需要我们主动对接,认真思考气象服务的需求侧、供给侧,优化服务机构,完善服务供给,健全服务机制,为党和国家深化改革增添气象新动能。

2.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更加旺盛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与气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涵盖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这种需求是量的倍增,也是质的飞跃,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更加智慧的公共气象服务。

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是提升气象现代化质量效益的关键一环。面对社会公众的期待,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以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气象服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气象服务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我们加快新技术应用,促进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加快实施“互联网气象+”战略和气象大数据战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以位置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全媒体融合的气象服务;需要我们以用户为中心,促进气象服务模式创新,研发分众化的气象服务产品,提供面向不同用户、不同应用场景和不同时段的气象服务。

三、国际环境形势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期待

1.更好发挥世界气象中心作用

全方位开放合作是气象综合防灾减灾的必然要求。2018年,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标志着我国气象预报业务能力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设计,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将作为深化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新平台、新窗口,推动开展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参与全球气象灾害治理,推进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合作,参与、主导和发起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研究计划、行动计划,强化国际气象灾害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中国力量。

2.推进气象“一带一路”发展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一带一路”气象保障服务,需要我们在理念上,传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目标上,形成全球气象服务标准、全球气象服务技术、全球气象服务支撑、全球气象服务品牌和全球气象服务机制。

尤其在推进“一带一路”的任务中,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创新优势,主动对接我国企业“走出去”需求,护航我国“一带一路”重点产业发展;围绕通路、通航、通商安全以及文化往来交流,加快发展辐射“一带一路”沿线的优质气象服务;发挥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落实《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的实施,打造新型气象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3.提高面向全球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我国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蕴藏着推动气象科技发展、气象服务变革的巨大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变革和核心业务技术突破提供了可能。新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全球生态安全,需要我们不断提高面向全球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面对全球发展,我们需要将现有的中国精细化网格预报、气候预测和专业气象产品逐渐向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拓展,形成从分钟、小时到年、覆盖全球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产品体系。完善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防灾减灾救灾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计划、全球气象预警系统的亚洲区域预警系统建设,发挥中国气象局在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的全球应急服务的支撑功能。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气象服务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浅析气象服务需进一步融入农业生产必要性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