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转移瘤1例分析

2018-11-28王春朋刘晓会白元松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海绵状核磁头部

王春朋,刘晓会,白元松

(1.河南省安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安阳455000;2.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 安阳455000;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13003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主因“间断性头痛、头晕15 d”入院,无恶心呕吐、四肢抽搐、视物模糊等不适,就诊于外院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入院查体:神志清,语言利,双侧瞳孔直径3.0 mm,对光反射灵敏;颈部对称,无颈项强直,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完善检查,行头部CT(图1)见:左侧小脑半球见椭圆形高密度影,周围伴有轻度水肿;左侧顶叶及右侧额叶见密度相似,略高密度影,周围环形水肿带;未见周围颅板受侵;头部核磁检查提示:TI像(图2)可见环形占位呈略长T1像,中心伴信号不均匀点状高信号影;T2像(图3)可见稍等T2环形占位。

入院诊断:颅内转移瘤?继续完善辅助检查,行甲状腺、乳腺、腹部彩超及消化道造影及肺部、肾脏CT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给予行开颅占位病理活检术;术后病理(图4)汇报:符合海绵状血管瘤改变。

图1 术前头部CT

图2 术前MRIT1像

2 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其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血管畸形的5%-16%[1]。临床将其分为脑外型及脑内型,脑外型多于脑内型。CA在临床上多有报道,但脑内型单发病灶居多,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鲜有报道。据文献报道,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0%-60%,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2]。

图3术前MRIT2像图4术后病理

目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头部核磁检查。因其属于隐匿性血管病变,因而全脑血管造影常为阴性,失去其诊断脑血管病“金标准”价值。海绵状血管瘤因其合并出血期,因而在核磁上表现并不都一致,Zabramski[3]等依据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及出血时期,在核磁表现上划分出4类海绵状血管瘤:(1)T 1 WI和 T 2 WI 上核心均呈高信号;(2)T1 WI 和 T 2 WI 上核心呈混杂信号,在 T 2 WI 上周边可见低信号环;(3)T 1 WI 和 T 2 WI 上核心均呈低信号,T 2 WI上周边可见低信号;(4)梯度回波序列像上呈小点状高信号,常在家族性形式中常见。根据患者术前核磁可见,与上述4类头部核磁影像学检查均不一致。此外,患者头部CT可见多发灶周围伴有低密度水肿,但是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在头部CT平扫上周边无水肿及占位效应[4],因此看到周围伴有低密度带改变时,极易被误诊为转移瘤等,给术前诊断带来困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一种良性病变,其治疗方式选择依据疾病的临床症状。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治疗,首先应明确诊断。若术前误诊,术中切除占位时,及其容易诱发大出血、止血困难、占位切除不彻底等风险。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差异性比较大,患者可因无症状而体检时发现,或颅内出血、癫痫等严重症状就诊。而患者一般因癫痫、反复性出血、头痛等由颅压高诱发神经功能损害作为主要就诊症状;癫痫为最常见的初发症状[5]。回顾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40%的患者由无症状体检发现该疾病,可保守治疗,但因目前仍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并不熟悉,无症状海绵状血管瘤仍有破裂出血的风险[6],故应定期门诊随访。对于大多数因癫痫症状而就诊的患者,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Cohen认为[7],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诱发的癫痫症状,仅有14%-49%能够控制,但药物剂量会随着耐药性的升高而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切除病灶一般能够控制癫痫的发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应在切除病灶的同时行颞叶切除术[8]。颅内双侧颞叶是诱发癫痫症状的主要“起源”,原发病灶与颞叶毗邻时,应加颞叶切除,距离较远,比如病灶位于枕叶或幕下时可仅行颅内病灶切除术。

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治疗方式,但本身存在很大争议。Nidan Qiao[9]分析了34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约占34.6%,因而认为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比如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选择放疗。但也有学者认为,放疗易引起放疗脑水肿加重病情。笔者认为,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术者术前应参考患者的意愿、手术技术水平及病变位置手术难易程度等选择。本患者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部位散在,手术治疗创伤性较大,且多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引起患者痴呆、帕金森等疾病的风险[10],因而,建议患者出院后进一步行放疗治疗。

综上所述,可见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虽为颅内常见良性占位性病变,但因该疾病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不典型,疾病本身的自然病程不明确等因素,临床易出现误诊。准确的术前诊断,在整个诊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笔者认为对于不能明确的多发颅内占位性病变,术前行病理活检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诊疗措施。

猜你喜欢

海绵状核磁头部
上海某三甲医院CT、核磁大型影像设备的管理、配置和使用分析
基于低场核磁成像的银杏胚检测及分类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老人摔倒为何需要拍核磁?
自动驾驶走向L4 企业头部效应显现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X光、CT和核磁如何选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应用
蚝壳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