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设计色彩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的教学实践探索

2018-11-27陈璃

设计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陈璃

摘要:设计色彩课程源于西方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现代色彩知识和理论。从人文的角度来看,设计色彩的学习应该强调中西色彩观的渗透与融合,立足本土的色彩传统和色彩文化。文章对在设计色彩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力求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用色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和有效利用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设计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 教学实践

引言

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受到传统“阴阳五行观”和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在兼容并蓄中发展与完善,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包罗万象,不同色彩都有与之相符的文化内涵设定,在实践应用中凸显了浓厚的符号性、象征性与装饰性。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现代色彩虽属两种不同的体系,但也存在不少一致性,如强调色彩的对立存在,对色彩进行主观的安排和组织,注重色彩的情感性等方面都是相通的。随着当今设计思潮和审美思想的变化,多元化和民族化成为设计的趋势,色彩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在设计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当代中国色彩设计需要有自己的审美文化,中国传统色彩的学习和探索可以让我们站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推陈出新地呈现出当代中国的色彩风貌。

一、设计色彩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的作用

(一)利于拓展色彩认知,培養学生全面的色彩思维

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具有中国美的视觉感受,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中国的建筑、服饰、绘画、织染以及民间美术中有大量值得学习的优秀色彩范例,如古朴的汉漆色彩,绚烂的唐锦色彩,典雅的宋瓷色彩,都是学生吸收色彩养分的宝库。中国传统色彩在数千年来的发展中与各种文化、观念产生碰撞和融合,既有包含儒家礼制的和谐色彩观,道家虚空的黑白色彩观,还有佛教多元的融合色彩观,这种观念上的魄力具有强大的功能,使中国传统色彩既能驾驭绚丽的“五彩”也能把“黑白”的应用推向无限与极致。自然界的色彩无法胜数,受东方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色彩的关注方式完全有别于西方现代色彩科学,中国古人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进行有目的提纯,用五方正色和由其衍生出的间色系对色彩进行描述,并依照特定的规律实现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了一套稳固的五色系统,五色系是色彩的动态平衡方式,色彩的应用基于整体的结构和系统,而非孤立用色,色彩之间呈现的是矛盾统一的模糊模式,这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色彩思维是独特的,相比逻辑式的西方色彩思维更为宽松和开阔。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多方面接触以及中西色彩观的对照与比较,可以拓宽色彩认知,培养更全面的色彩思维。

(二)利于加强学生表达色彩主观感受

中国传统色彩讲求意象用色,人为地赋予色彩主观的意义,这种主观性逐渐潜移默化地构建出中国特有的用色体系:相对于色彩的物理性,更注重色彩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性;用色不着眼于所见,是宏观的观察与取舍,用超出物象固有色的摄取与感受,获得充裕的精神创意空间。如中国传统绘画“随类赋彩”中的“类”并非某一特定物象的色彩,而是多种类似物象的综合提炼,是定性归类,而“赋”则是给予物象色彩的意思,宋代郭熙曾把绘画中的水之色归纳为“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这不是状貌描摹,而是“色随意走”的主观性用色。这种以人们心理审美感知为主的主观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中对视觉色彩的筛选、梳理、提炼和变化,从而呈现出功能化理想色彩的表现是一致的。对中国传统色彩主观用色思想的把握,有利于学生理解设计色彩的理性化、抽象化特点,更好地进行色彩的主观表达。

(三)利于学生对传统色彩语言的借鉴

在中国传统中色彩一直被视为传神达意的手段,用于表达色彩的装饰性、情感性和社会性,其色彩语言和语意丰富多变。“艳而不俗”、重而不滞”、“淡而不薄”、“浑而不脏”是中国传统色彩的用色追求,也展示出在色的浓淡、明暗、厚薄、沉浮、寒燥、净浊以及技法的平涂、渲染、水韵等方面的用心营造。对立色的使用也别具一格,如唐代“金碧山水”中的青、绿、金和明代“素三彩”中的绿、黄、紫的应用,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灵动自然。再比如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多以一组色为主调,对立色采用不同形状、大小、聚散处理,用大量黑白灰来调和,不同题材的画面因色彩的面积和分布的不一样而色彩迥异,繁而不乱,庄重典丽。色彩的夸张和程式化,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在情感与精神,金色在壁画中多用在佛和菩萨的衣饰上,表现高贵庄严,降魔的故事用黑或深色调来体现悲壮感,用金、红色调子烘托天国神圣的宗教气氛。对中国传统色彩语言结构特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传统用色的启发中积淀好的色彩表达方式,了解本民族的色彩心理、色彩理想和愿望,为学生借鉴并创造中国式色彩语言打下基础。

(四)利于提升学生色彩文化意识,树立中国色彩美学思想

中国色彩美学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为基础,儒家色彩美学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转换到对色彩的审美上,“文”是外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是内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是配合适宜,揭示了儒家的色彩美学标准: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只重视精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中庸和谐才是美。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这种反朴归真,追求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色彩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宋代艺术主流的审美就是追求平淡素雅。使宋代色彩美学具有纯净、天成、淡净的气质,就像宋瓷之美,美在青与白之间的单纯、内敛、温厚、沉静。此外,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生命观、吉利观、礼仪观等还带来了中国色彩美学中的单色崇尚,如对黄与紫的推崇、黑与白的偏好、红与青的喜爱等。中国传统色彩中包含的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具有中国审美精神的美学意识,可以启发学生关注色彩与民族文化各领域的渗透和关联,站在美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层面上理解设计色彩,成为具有色彩文化视野的设计者。

二、中国传统色彩在设计色彩教学中的内容构架和实践方式

中国传统色彩内容在教学中的构架依据从浅入深,由表至里的思路分成四部分,按需采用课外资料查阅、课内讨论分享、课堂项目实训、拓展创意练习等教学实践方式。1.启迪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关注兴趣。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知识和趣闻,如:色彩的称谓,色料的制作,民间对色彩的使用喜好和禁忌,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影视作品中对色彩的精彩描述和表現等,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产生学习兴趣。2.了解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原因,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与西方现代色彩理论的异同,理解传统“五色学说”的涵义。3.解读、学习、借鉴中国传统色彩的用色习惯、用色原则和用色方法,尝试进行设计应用。4.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拓展对中国传统色彩审美思想和色彩文化内涵的探究和思考,并进行创意表现。

三、中国传统色彩在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课堂实践

(一)领悟中国传统色彩的意向性,体验传统色彩的和谐之美,进行中国传统色彩的采集、归纳、临摹。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传统绘画色彩为开端,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设色特点,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用色方法。例如,唐代张萱的工笔人物画《捣练图》,其格局恢宏开放,设色大胆、凝练,在对客观色彩的高度提炼和夸张中,孕育出独特的意向用色格调。《捣练图》共描绘了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石青、草绿、翠绿、花青、朱红、绯红、橘黄、米黄等色错落有序,并用白色连贯呼应,使画面色彩交相辉映,细节处理更是独具匠心,如红色因与藤黄、赭石、米黄、胭脂相配,或用朱砂、朱膘罩染,而呈现出了深浅、冷暖等多种变化,体现了唐代色彩艳而不俗、富而不骄的美。

课堂实践要求学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工笔画、青绿山水画、壁画等,对所选作品的色彩进行采集、整理,用色谱记录,列出多种不同的色彩组合,并把这些色彩直接或有所取舍的应用到自己的作业中(如图1、2、3、4)。

(二)体会中国传统色彩的装饰性,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用色规律和审美特征,对传统色彩进行分解和重构,创造性地进行借鉴。

装饰性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另一特征,中国传统色彩强调色彩提炼,追求色彩的纯正、明丽和符合主观意愿,在传统织染艺术、服饰艺术和民间美术等中有鲜明表现。比如蜀锦织造中的用色,著名的汉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以藏蓝色为地,上织赤、黄、绿、白四色云气纹、鸟兽纹等,采用赤与白、白与绿、黄与赤的交叠组合,线面、虚实结合,使整体色彩绚丽、古朴、华贵(如图5)。

另一幅《唐代黄底对鹿纹锦》由赤褐、橙黄、青灰及银白等色织成,在橙灰色底上,织有青灰色团窠环,环上用赤褐色和黄色织出花纹,再用银白色与褐色勾边,环中银白色打底,上面织赤褐色鹿纹图案,鹿身上有浅黄色、深褐色与青灰色装饰。巧妙运用强调、衬托、对比手法,锦面色彩层次丰富,颇具韵律感。

课堂实践要求学生选择传统染织、服饰、民间美术等进行色彩提炼,然后分解和重构,重构中灵活处理色彩面积、位置、比例等关系,从而达到从传统色彩的临摹、借鉴到再创造的转变(如图6、7)。

(三)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寓意性、象征性。理解“五色观”下中国传统色复杂多变的喜好与情感变迁,尝试进行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色彩渗透着中国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并融入自然、宇宙、伦理等多种观念,“五色”的应用与“阴阳五行”的推演转变关系密不可分,五色是色之本源,五色之合生百色,五色是运动的、可变的,是相关联又互相作用的整体。“五色学说”充满了象征、隐喻、概括与秩序,使传统色彩饱含丰富的寓意性与象征性。时至今日,国家庆典、国际交流,商业推广、民间婚丧文化等,色彩的使用依然遵循着五色象征与吉意,并不自觉地符合着人们对色彩感受和喜恶,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色彩就是依据“五色论”体系进行的设置,“资生堂”美容产品的形象设计也是根据中国阴阳五行论,选择五色进行色彩设计。五色的象征和寓意从某种意思上说维系着社会的秩序化和人们的心理平衡。

课堂实践要求学生通过对建筑色彩、服饰色彩、民间色彩等中的五色考证,结合现代设计中五色应用的实例分析,着重于五色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重新认识五色现象,尝试用创意设计的方式表现五色审美(如图8、9)。

(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传统色彩意境之美的根源,体会中国传统色彩诗意之美、禅意之美的韵味,探索意境美的色彩表达方式。

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标准是“意境”,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古典美学已经提出了心与物的关系,认识到人之情是外物感动的结果,肯定了艺术创造中主观情感的地位,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理论,标志着“意境”理论的成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也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意象、意境之美,“意”是寓意,“境”即是精神的高度和境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十分重视色彩对意境的营造作用,其中有众多精妙的色彩描述,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显现出的色彩之美。如宋代文学家张抡《踏莎行山居》中的“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干点幽岩下”,描述火红的枫叶与青天碧云交相辉映,暗绿的岩中遍布星星点点黄菊,色彩浓淡相衬,深浅相宜。又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大量为衬托环境和人物性格而做的色彩描写,是我们体会色彩的画意、诗意、禅意之美的绝佳途径。传统色彩审美在不同艺术领域中传递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等待我们去品味、体验和挖掘。

课堂实践要求学生品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表述,揣摩文学作品中色彩的精神情感。选择文学作品中读有所感的色彩描述,体会其中的色彩意境之美,尝试进行表达(如图10、11)。

结语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融入对传统色彩的学习和探索,是要思考色彩的应用与本土环境、使用对象、民族情结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多向性、交叉性的色彩思维,是将传统色彩理念、用色方法、审美意趣等与现代设计观、色彩观相结合,让传统色彩的精髓成为色彩创意的灵感源泉,重新诠释传统色彩在当代的价值和作用,更是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不同国家、民族的色彩传统和色彩文化,在色彩设计中正确把握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