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创”工作坊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分析

2018-11-27张杰徐快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三创工作坊职业能力

张杰 徐快

[摘 要]当前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型时代,唯有创新方能有所作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必须增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意识,努力学习研究,成为“三创”人才。高校可通过“工作坊”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以工作坊为载体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三创;工作坊;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104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2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工作坊在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与培养“三创”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处于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发展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三创”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模式化”的问题,实施方式单一,缺乏具体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缺乏创新创业平台,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题。因此,高校应以工作坊为抓手,构建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 实施“三创”工作坊的原则

工作坊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和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在工作坊中,通过导师的启发和引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1 统一性原则

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应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學计划的要求,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工作坊的实践目标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统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工作坊的活动时间与活动内容,根据学科的特点依序渐进,促使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术。

1.2 启发性原则

《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工作坊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启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互动性极强,非常考验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相关知识技术的研究与摸索,非常浪费时间,也会耗费学生的精力,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作为知识与技能的先知者,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指明方向,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少走弯路,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课本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大胆质疑、大胆探究,启发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一步一步启发下,学生不仅能掌握好基础知识,而且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并熟练运用,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点尤其重要。但目前的教学很少有具体实践活动,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高校与教师应以教学要求与目标为方向,精心设计工作坊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应整合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创业大赛、职场真人秀、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以工作坊为载体发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急需大批量的具备创意、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因此,高校应以工作坊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创”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实践能力强、创新教学水平高的“三创”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三创”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开拓视野,外出培训或到相关企业做兼职,或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高校也可以组织专家、学者等到校内对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或是邀请一些勇于创新且较为成功的企业家等到校任教,在工作坊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结合实际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讲座,让他们讲述创新创业的艰辛与经验,讲述如何鼓起勇气直面失败等,使他们成为学生的榜样,以此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三创”激情,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更快地进入角色,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奠定基础。

2.2 开设多元化的教学结构

以工作坊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三创”精神。因而,高校应根据实际开设多元化教学结构,完善并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只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之一就可以了,而是应以市场需求为方向,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所需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而且相关课程应与工作坊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竞赛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大学生在未来创业时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2.3 搭建工作坊实践平台

高校大力推进工作坊“三创”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更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创意、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好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以工作坊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也可以通过与高新园区等机构合作的方式,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让大学生在实践摸索中提高职业技能,开阔眼界,激活创新思维,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创设工作坊微信公众平台

“三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工作坊依托相关课程,通过教师、校友、专家或是企业家的指导和启发,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各类工作坊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有联结,为了发挥出群体效应,高校有必要将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以及虚拟实验室联合起来,互助互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可以构建“三创”工作坊微信公众平台,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读物和视频,方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线研究与讨论,实现资源共享,激发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大舞台,高校工作坊通过结合线下指导和线上互动,既可让师生互助、交流探讨,分享创新创业的喜悦,体验成功,又可推动建设其他创新创业平台,整合與优化校内外各方资源,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5 搭建创新创业展示与交流舞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时代关注的焦点。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树立创新意识,熟悉创新创业理念,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与技术,又要投身创新创业,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当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开拓学生的创意思维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应树立“人才资源”意识,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努力培养“三创”型人才,让大学生拥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更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创新创业成果与交流的大舞台,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知识、交流经验、互助协作的平台,让他们用自己的创新作品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可制定创新创业学分机制和奖学金激励机制,对于重大的研究项目可根据实际派发研究资金,解决学生的资金问题,加大学生的创新动力。高校应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也可以通过学生创意工作坊或专业社团等形式,激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更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体验成功,收获自信。

3 结 语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民族的崛起需要高素质的“三创”型人才,培养大批量的“三创”型人才是高校的使命。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与时俱进,创设“三创”工作坊,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引导学生开拓创意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小琴.高职“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6(9).

[2]柴亚东.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14).

[3]尹志洪.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2).

[4]黄大鹏,李鹏.关于创新教育与高职德育的结合探讨[J].职业,2017(31).

猜你喜欢

三创工作坊职业能力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