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之松柔论

2018-11-27黄玉根

少林与太极 2018年6期
关键词:以柔克刚拳术阴阳

文/黄玉根

太极拳经典教学认为,习拳启蒙第一课就必须强调松柔,“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关节要松……虚灵在中”,松柔和轻灵是习练太极拳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松则通,通则灵,灵则活。

一、太极拳松柔之说

太极拳认同道家学说,拳家历来尊道而修。道家在《丹经》中说:“大道以虚静为本”,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上”。此中“虚”字即是松柔之意。老子论松柔有“致虚极,守静笃”“骨弱筋柔”“柔弱处上”“柔之胜刚”等理论。道家原理源于《易经》,《易经》之“易”就是阴阳变化论。世界万物从无到有,独阴不生,单阳不长。太极拳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随、刚柔相济”的拳术,松柔自然成为太极拳之魂,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阴为隐、为虚、为松、为柔,阳为明、为实、为紧、为刚,只阴无阳、只阳无阴不成其为太极拳。练太极拳不同于练其他拳种,练太极应该遵循道家阴阳变化原理,在松柔中行拳,并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习练太极拳没有松柔,就难以理解阴阳原理,也难以掌握虚实变化,所以,松柔是习练太极拳必须追求之必备功夫。

对松柔之认识代代相传,有文字记载的可以上溯至唐代先师李道子,他在《授秘歌》中有“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句,后人注释为“忘其自己、内外如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神意念静松,周身肢体净空”。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在《太极拳系列秘要》一书中云:“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身心松静,动作柔、圆、缓,自然舒展,胸腹松净,周身血液流动畅通,神经末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吴图南大师在他的《松功论》中讲道:“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上述观点皆明示了松之内涵。太极拳先贤谈松柔的玄妙之语,都可谓警世惊人。

在许多太极拳精论中,都谈到与轻灵、力度有关的内容。“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形容感觉的高度灵敏。要轻才灵,鼓劲练功既不轻也不灵,用力越大越不灵。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要我柔,不是我刚;是以柔化来克制刚强,绝非用力来顶劲、去对抗。“察四两拨千斤句,显非力胜”,说明以柔克刚、以小胜大才是太极拳的本质。这“显非力胜”四字,说得够清楚明白了,凡以力胜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太极拳追求松柔和轻灵,是“以柔克刚”之理论的主要根据。

我们得知太极拳松柔之要义,就应该在明师指导下,按照太极阴阳学说和太极拳松柔之特性坚持修炼。只有循规蹈矩地经过松柔功夫的长期洗礼,才能成为既明理又具太极内功的太极拳人。在评价太极拳师的时候,松柔当为首要条件,往往以松得好“摸不着东西”加以肯定。这“摸不着东西”是什么呢?是空松、空无的代名词,就是拳家身上的松柔、松沉之功,是化解拙力、以柔克刚之能量。所以,凡立志修炼太极拳者,修炼松柔功夫是主修课,别的什么功都是弯路。拳论警示后人“斯技旁门甚多”,因此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不能遇门便入,需要观察一二,以免误入旁门。唯有松柔才是正确的修炼方向,唯有松柔才是进入最高境界的修炼之门。如果拳艺水平停留在一般的状态中,打不开松柔奥妙之门,不知太极拳的“味道”,那将永远不知太极拳为何物。如果太极拳松柔不佳,难以得知门里面的世界,那将永远不会知道太极拳阴阳变化之绝妙。

二、太极拳松柔之用

在常人心目中,拳术就是练就一些手法、腿脚,是可以打斗的一种技术,取胜的条件是速度快与气力大。如果说外家拳追求气力大,那么太极拳先要学会气力小。气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学太极拳的人主张还是要练些气力,有力气才会有用,才能保险,就是说“要想四两拨千斤,必须练就千斤力”。对太极拳四两可以拨千斤,很多学太极拳的人实际上还是不相信的。太极拳的“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只有千斤之力,没有松柔之功,不可能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感觉。要“人不知我”就非使自己之力极轻极小不可,这就是太极拳的松柔。只有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的对象和挨打的靶子。有人说“身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这里说的百炼钢之身也是柔软的,而不是坚硬的,所以古人有“百炼金钢绕指柔”之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说明太极拳先追求的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是说追求了柔软之后再去学坚刚,也不是说极柔软之后会突然变成极坚刚。极柔软和极坚刚是太极拳内功的两个表现方面。柔软是指化劲之惊人,可以无刚不化;坚刚是指发劲之威力,可以无坚不摧。刚和柔即是太极阴阳互寓之统一。

在武术角逐中取胜,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力量,在两人较技之时自己的力量总比对方大,那当然就是胜者。这是常法,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另一种不用常法,即在对方加力时不断减力,使自己变得松柔,使对方有力无处用。这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用引进落空的方法,使对方找不到进攻的力点,从而丧失了施展功夫的条件,然后在引化对方刚硬之力的同一方向上再加一点力,让其立即失重,这就是太极拳之以柔克刚。上述两种方法,就是所谓外家拳和内家拳的根本差别。两者练习的方法,追求的目的,可能达到的境界,泾渭分明,所以结果也很不相同。

太极推手有“舍已从人”之说,就是要舍去硬力和用力的主观,这才有可能使双方“黏连”合一。所谓的“不丢不顶”,也只有在轻灵、黏连之条件下才能做到。凡硬力未丢净的,必然会听劲不灵,出现不丢即顶的局面。凡思想主观用力,在高手面前必然会处处被动、任其摆弄。太极拳必须按规律行拳,要“用意不用力”,还要因人为法,心法在先,只有这样才能在推手中处于主动地位。

过去有一句“两军对阵勇者胜”的话,无人对它的真理性提出疑义。然而两位太极拳高手比武,只有勇而不能松柔者难胜,而是有勇而松柔者胜。为什么?只有松柔者才能听劲,只有松柔者才能积柔成刚。我们绝对不能以常人的目光去审视太极拳的松功,如果以常人的思维去认识、理解太极拳是练不成松功的。就是在一般水平上去认识太极拳,不能把握周身松和局部松的感觉,也练不出太极拳的松功。周身松就是练拳时在全身“找感觉”,如果找不着这种感觉,就没有周身松的感觉,在对局中那只能是勇者胜了。只有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以最快速度、最有力量的反应对抗外来攻击,这是任何一种拳术都予以肯定的结论,这不只是太极拳的特性。

如今有些人,对太极拳主张松柔不以为然,认为松柔就没有技击的作用了,这是在没有掌握太极拳技能情况下的一种误解。我们说太极拳以柔克刚,主要是指化劲时的诱敌深入、引进落空,这只说对了太极拳技击的一半。还有一半,就是真正松柔之后,通过沉气、沉劲,能产生强大的整合劲和爆发力,在我独知人的条件下能随时找准、控制对方的重心,给对方以歼灭性打击。如果没有真正松柔,就不会有沉劲,就不会有爆发力,发人也不惊人。“发劲须沉着松净”,只有松得干干净净,发劲的效果才会精彩。若拙力未舍净,发劲的速度就慢,就不可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太极拳松柔之练

在武术门类中,特别是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开始训练时跟太极拳大有差异,许多拳术都从勇猛、坚刚入手,讲究较力、格斗、搏击,要求打出勇气和威风,但练到上乘功夫时,也是阴阳相济、内外结合,最终也归于松柔的境界。由此可知,松柔之功不只是太极拳追求的,其他各门派拳术以及许多体育项目也都如此追求。所以在现代武术中,许多大家不同意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之分。

首先,太极拳是武术,离开武术技击谈太极拳,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其他拳术的基本功是基本相同的,几个手形、几个步形都有相似的规范性要求,踢腿、抻筋、弯腰、劈叉、站桩等等都是基本功,在身体基本素质上也要有力量的训练。练习太极拳松柔,切不可放松对这些武术基本功的练习。

其次,要多花时间盘太极拳架子,这也是基本功训练。曾听一名专练太极推手的人说:“我不练拳架,只练推手,练拳架没有用。”这是懒人说话,是投机取巧,是绝对错误的观点。不盘拳架功夫不扎实,到一定阶段水平就上不去,也不会在太极拳学上有所成就。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拳打万遍,其功自现,拳是打出来的,所以太极拳架一定要天天练,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再次,要多看太极拳的书籍,理解太极拳理,这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代表,所有太极拳谱和理论书籍都浸透着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心血和汗水,这些武术典籍传到今天,是我辈太极学子的福气,可使我们学习时少走弯路。所以要多看太极拳书籍,要好好去琢磨、去体悟。在学拳理中多盘架子,在盘架中多用心学拳理,一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拳书汗牛充栋,要选择经典的、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入岐途。

最后,要在松柔练拳上下工夫,用心体悟,持之以恒。太极拳在每个部位的松柔有不同效果。松手,关节分离,如三节棍打人;松脚,脚下轻灵,腾挪跳跃自如;松胸,折叠自如,敌手如面临深坑、进退维谷;松腰,柔软如水之涟漪,层出不穷,等等。只有深切体会到松柔,才能明白什么是太极拳的松柔,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之松从哪开始?有名家认为先由脚下松,从脚趾先松,由脚而踝、而膝、而胯、而腰、而肩、而肘、而腕、而手,九大关节节节松开,不可有一丝的僵滞。有松才有紧,再从脚下向上紧,形成整体劲。《十三势说略》中云: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每一个动作都坚持从脚下先松,然后放松全体,让内气贯通全身,只有这样才能经历内功修炼而最终感悟太极拳真功。

经验告诉我们,求松柔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比练力量更为艰难,要解除身体原来错误的习惯用力方法,还要接受柔能克刚的理论指导。练太极拳要去掉本身拙力,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用意不用力,才有希望修炼出很好的松柔之功。

猜你喜欢

以柔克刚拳术阴阳
拳术论
新时代传统拳术课程化研究
真爱无痕
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教育需要“以柔克刚”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石头拳术秘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