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情感与命运的抉择困境

2018-11-26陈奕帆

文教资料 2018年21期
关键词:西西

陈奕帆

摘 要: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文中从事入殓师工作的“我”的形象分析及对小说结局深意的探讨,揭露现代女性对于自身情感及命运抉择的矛盾,并阐释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 女性命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说。目前,学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不多,其中多数研究是针对人物形象及死亡、爱情、命运三大主题的研究;还有部分研究是针对写作手法的研究,少有涉及对其结局的探讨。对于主人公“我”的形象,多数学者将其分析为一个悲观的女子,笔者试图挖掘“我”形象中勇敢的一面;在指出“我”作为入殓师的特殊性的同时,阐明永不满足的普遍人性在“我”身上的体现。

一、勇敢之心:爱是栽种在绝处的花朵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我”是一个在殡仪馆从事为死人化妆的“特殊职业”的年轻女子,全文通过“我”的独白,采用意识流写法,穿插相关回忆及想象,叙述“我”在咖啡厅等待男友夏的到来的经过。

小说的整体基调不算明朗,甚至有些阴郁,但作者并没有把主人公简单地塑造为一个完全悲观的女子。在作者的种种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对孤独的勇敢、对爱情的追求、对死亡的超然与对命运的抗争。

首先,小说中提到我对于“孤独”的看法:“对于我的孤独,我也习惯了。总有那么多的人,追寻一些温暖甜蜜的工作,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星星与花朵。但在星星与花朵之中,怎样才显得出一个人坚定的步伐呢。”①由此可以看出,“我”并没有责怪那些因为“我”的职业离我而去的朋友,但同时“我”不屑他们对于死亡的怯懦,不屑他们头脑中的职业“不平等”观念。与其说是“我”的朋友因为害怕“我”为死人化妆而恐惧“我”,进而和“我”断绝来往,不如说“我”对于自我职业的少有解释、“我”的不善于表达是因为“我”对于他们的失望。“我”认同的是不畏惧“我”的职业的朋友,“我”故意将“我”的心与他们的心隔阂开来,是因为“我”知道他们和“我”终成殊途。换句话说,“我”对于友情的标准,其实比常人更高。

“我”对于爱情的态度亦然。文中提到,我不对夏解释我的工作并非是为新娘添妆,其实正是对他的一种考验。“我”是渴望爱情的,但“我”想要的爱人,是那种不为世俗偏见而畏惧转身的人,这种标准是如此决绝,太过于理想化以至于非常容易被人嘲笑,乃至于在现实中是极难寻觅到的。即使如此,“我”也从未想要降低“我”的标准,即使凭“我”的技艺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娘化妆师,“我”也没有选择转业。笔者认为,“我”坚持入殓师工作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借此测试出最好的朋友、最勇敢的爱人。

其次,文中除了“我”和夏的爱情故事外,还或详细或省略地提及了怡芬姑母的,“我”的年轻兄弟的,一对为情自杀的恋人的,一个为孝顺而舍弃爱人的女子的,以及我父母的爱情故事。前面四个故事都反映了爱情对于命运的低头,或因为职业,或因为声誉,或因为命运的种种……他们构成了一个懦弱的群体,屈服于现实,屈服于命运。“我”对于他们的看法是“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的”。很明显,“我”并不是一个赞同简单认命的女子。父母的爱情故事则从正面强调了这一点,“我想,我之所以也不害怕,是因为我像我的母亲,我身体内的血液原是她的血液……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②。此外,即使知道“我”迟早要告诉夏“我”的职业,“我”也选择和他去探望一位久别的同学,也没有拒绝和他一起经常看电影,除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坚持外,这些举措也反映了“我”对于命运的不甘与尝试性的抗争。

最后,当初怡芬姑母选择了“我”,而非“我”的兄弟继承她的手艺,主要是因为“我”并非一个胆怯的人。“我”和怡芬姑母都不畏惧给死人化妆,正是因为接触过无数死者,面对过各种各样的死亡,“我”对于生命与死亡有一种勘破本质的恬淡与超然,“我”的最高理想就是希望凭我的技艺,创造出一个“最安详的死者”,比所有死者更温柔,更心平气和,让死亡在他身上呈现出最佳的安详。

二、悲观宿命论:漂浮在爱之花上的乌云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真诚、善良、自尊、勇敢的女子,但“我”并不是一个绝对勇敢的女子,在“我”对爱情的期许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悲观的宿命意识。

在整篇小说中,“命运”一词总共出现了14次,其中11次都表明“命运”是注定的,仅有2处“命运”表示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有1处与主旨无关)。文中还2次提到“我”變得愈来愈像“我”的姑母。“我”和怡芬姑母两代人的命运似是一个轮回,相似的性格使“我”们选择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工作使“我”们面临同样的爱情考验和生活轨迹。

同时,“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在文中一共出现4次,其中3次都表达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带有较多敏感、不自信、自怜的含义。有学者指出:“他人对‘我带来的影响,或是神谕或是谶纬,在‘我的脑海里预演了生活的各种假设。源自原始本能的女性敏感,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被宗教泛化成各种唯心论的宿命表述,女子被等同于缺乏理性的象征。”③“我”将自己定义为“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这种未卜先知式的宿命论,就文本具体看来,是受到他人生活的影响的,其中,怡芬姑母对“我”的影响尤其深远,“我”始终预感到自己会重蹈姑母的命运,走向爱情的坟墓。文中提到:“有时候我不禁感到怀疑,我究竟是不是我自己,我或者竟是另外的一个怡芬姑母,我们两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个延续。”④显然,句中的“延续”指的是命运的延续,因为对于爱情,姑母的态度一向比“我”积极乐观,姑母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像我们一般,并不畏惧的人”,而“我”的关注点却在于“我”愈来愈像姑母的“沉默寡言”“苍白的手睑”“慢吞吞的姿态”这些消极的方面,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始终相信“我”会重蹈姑母的覆辙。怡芬姑母之于“我”,就如同一面命运的镜子。

小说的结尾将这一宿命论的悲剧感渲染到了极致,“他是不知道的,在我们这个行业之中,花朵,就是诀别的意思”。男友夏用来取悦“我”的鲜花反而加重了“我”的不安与悲伤,“我”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做出了最后的预言,完全沦陷于宿命论的伤悲之中。

三、永不满足的人性:关于“勇敢”的另一种思考

《像》发表于1982年香港《素叶文学》第6期,入殓师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可谓是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业。文中提到:“像我这样一个读书不多、知识程度低的女子,有什么能力到这个狼吞虎咽、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和别的人竞争呢。”⑤由此可见,对“我”这样的女子来说,入殓师是一个少有竞争压力却足够让“我”衣食无忧的职业。尽管这个职业让我承受着世人的偏见,但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条能保证“我”生活物质基础的很好出路。

“我”的烦恼恰恰在于——由于世人对“我”职业的成见,“我”随时承受着被男友抛弃的忧虑。“我”的职业和“我”的爱情构成了一组鲜明的矛盾。“我”勇敢地、积极地追求爱情的姿态和“我”面对转业时的怯懦构成了一组矛盾。“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大多是悲观的,所以“我”始终认为“我”没有能力和别人竞争,始终蜗居在入殓师的职业中,并将自己的职业认作爱情最大的阻绊。

但实际上“我”的职业可以使“我”“不愁衣食”,可以“不必像别的女子要靠别的人来养活”,对于“我”来说,这应该是幸运的。在这份幸运之上,“我”开始向往一份和常人一般的,或者比常人更高要求的爱情,这显然也算是一个关于面包与爱情的抉择问题。“我”的职业与爱情的矛盾,除了揭示社会对于边缘化职业的偏见外,还反映了大部分女性的一种“梦想”的矛盾,是一種永不满足的人性的体现。

四、未卜的结局:开放性结局蕴含的深思

小说的结局别具匠心,“他是不知道的,在我们这个行业之中,花朵,就是诀别的意思”。西西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夏带进咖啡室来的一束花朵实则暗示了一个悲伤的结局。尽管有学者认为,《像》是开放性结局,因为怡芬姑母对我的鼓励及父母的爱情故事可看作对这阴郁得令人窒息的氛围的一种突破,让读者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结合全文沉重哀伤的行文基调及这种贯穿全文的宿命意识,笔者认为小说的结局更倾向于悲剧。

当然,无论将此理解为悲剧或者喜剧,都体现了西西对于结局安排的高明——作者并没有交代夏最后的抉择。是抛弃世俗的偏见?还是抛弃自己的恋人呢?一切都在“我”的意识流独白中戛然而止。这样,《像》的主人公与叙述者保持了完整的统一,全文的叙述都是凭借“我”的感官观察、呈现,自始至终浸润着“我”对事件的理解,使得被叙述的故事始终体现“我”的个人意识,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很强的真实性与模拟性。同时,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又限制了读者对于小说世界中其他信息的获得,使得读者无法透视别人的情感活动,因此产生了大量留白,使读者享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小说的结局并没有打碎一部分读者对圆满结局的美好憧憬,也没有强行扭转小说的行文基调,使倾向于悲剧性结局的读者感到美感的缺失,相反,这种看似注定的不确定性反而加深了这种悲剧性的美感。

总之,“我”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尽管无畏孤独,自尊勇敢,也敏感忧愁,时常陷入宿命论的伤悲之中;尽管坚守入殓师的边缘化职业,但也渴望爱情,希望有“并不畏惧”的人接纳“我”。在西西看似累赘又破坏行文流畅性的叙述中,“我”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与展现。悬而未决的结局让读者在无限回味的同时,重新审视我们面对的生活与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我”的边缘人物身份与女性意识的独特视角,使得读者充分认识到女性对于自身情感及命运退守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的形成有“我”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同时是人性的体现。

《像》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走出困境的方式,却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尽管西西在塑造人物时有把人物当作传声筒的嫌疑,但《像》打破了思维定式形成的谬见,让读者知悉了“那被惯势重压着的卑微角色为自己所进行的辩护,听闻了另一种声音对习见的冷峻棒喝”⑥。或许,这就是《像》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②④⑤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2(三)(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43,345,339,339.

③高沁.不只是宿命——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探讨当代女性生存尴尬[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5).

⑥曾沁雅.《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研究[J].文学教育,2015(21).

参考文献:

[1]嵇金.《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之主题研究[J].语文学刊,2015(7).

[2]周黎萍.蜗居的勇敢与选择的困境[J].三峡大学学报,2008(30).

[3]邓婷婷.《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透射出的人性异化[J].文化研究,2007(7).

[4]高沁.不只是宿命——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探讨当代女性生存尴尬[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5).

[5]曾沁雅.《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研究[J].文学教育,2015(21).

[6]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2(三)(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西西
西西的森林
种子西西的烦恼
幸福的邀请
你是我青春的阳光
你是我青春的阳光
有得有失就是生活
遵守交通规则
误会了怎么办
外面雷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