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突围与拓展

2018-11-26曹建忠

档案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记忆职业

曹建忠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现代存储和传感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量空前递增,通过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获得信息与知识,为公众提供更多便利和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主要担负记录和管理历史传承和社会记忆重要职能的档案职业,同样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新变革,需要紧跟大数据的时代步伐,主动实现新的突围与职业拓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时代特征

职业是“人作为社会独立的单位存在,谋求自己的生计维持,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追求而进行的持续的人类活动方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个体生存和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不断提升的结果。因而,职业总是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力水平密切联系的,是受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特别是生产工具、材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时代趋势要求 。

1.与互联网联系紧密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新的档案载体和存贮技术,改变了档案职业客体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的深入人类生活,大数据惊人的信息和知识的快捷集成与统计分析能力、公众阅读习惯和社会记忆方式的改变,档案信息资料的非人工识读、智能加工处理、智能生成和存贮等智慧档案管理和远程、智能查阅利用,给传统档案职业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引发了档案管理技术、方法、体制、理念等重大变革,掀起了互联网思维新浪潮。网络化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管理效率和强大快捷的海量信息处理能力,为繁复的传统档案管理和庞杂的档案信息加工处理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然就成为了档案职业的发展方向。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无时不与互联网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2.档案记忆的社会化

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电子移动终端丰富了人们生活,使公众随时便捷收集、记录、存贮社会记忆成为可能。加之大数据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的推波助澜,大量的城市记忆工程、乡村建档、乡愁记忆等档案记忆工程的开展,社会记忆一改古代社会王权和男权记忆,逐渐由现代社会政治与重大活动记忆向多元的个体记忆和社会群体记忆拓展。社会公众可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人和大事小情,甚至周围景观及社区变迁。档案职业不再以政治、机构、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为发展方向,而是聚焦于家庭、农场、社群的日常生活。社会记忆构建逐渐由国家、组织话语向社会公众话语迈进,社会记忆逐渐由少数人的记忆向公众普遍性参与的多样化社会性记忆转变,家庭建档、个人建档、方言建档、村落建档、私人档案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人成为档案工作者”“参与式”档案记忆的广泛的社会性。

3.档案职业的开放性

档案职业已不再囿限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官方或权力机关,在档案抢救、修裱、数字化、整理编研、智慧管理等方面,引入社会组织管理档案,出现了一批非官方机构的各类社会组织、机构承担相应的档案工作职能。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档案网络化管理、存储、远程查阅服务等,都需要专业社会组织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和维护,一大批从业者围绕档案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同时,由于档案职业没有预设明确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众普遍参与。因此,有许多民间档案收藏者、保管者、研究者、爱好者,他们虽然不是体制内的档案工作者,但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人同样履行着档案职业职能。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档案资源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档案职业表现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4.档案职业技能需求的复合型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已由传统的实体保管服务向多种载体和智能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方向发展,既管实物档案,又管电子、网络、数字档案。因而,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收集、保管、整理档案资料的基本技能,还要有档案抢救、修裱、保护、研究编撰的能力。更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等各类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社会个体和群体多方式参与构建档案记忆提供了可能,使得社会记忆更加多样化。多元多重多领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档案记忆逐渐成为常态。因此,档案工作者不能仅囿限于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不同档案职业岗位需要。因而,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已成为一种聚合业态,聚合汇集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需要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业者。

二、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困境需要突围

大数据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云储存、智能感知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实体档案管理为主的档案职业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载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包围,陷入了尴尬的困境,亟需实现新的突围。

1.未能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

专业法律法规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档案工作的对象、领域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组织进入档案领域,现行档案法律法规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很难继续保障和推动档案职业和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同时,档案数字化加工、信息化管理、智慧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化链接查询等方面的法规标准也亟需规范和更新,建立一套与大数据时代要求相协调的法规标準规范,走出法规标准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困境,为档案职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档案职业管理体制的构架设计

大数据最大优势就在于海量数据信息的快捷收集和统计分析,快速处理整合信息资料,极大提升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现行体制下,从中央到地方基层,档案、方志、党史、年鉴等掌握主要档案资料、地情史料和信息资源的部门,大多分设,各自为政,数据链接共享的部门壁垒,导致数据智能集成抽取和信息挖掘不便,“大数据”智慧收集分析编辑的强大功能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因此,要突破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的困境,按照“大部制”的构想,改革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整合机构,重塑管理架构,建立集档案、党史、方志、年鉴为一体的“档史结合”新体制。统一管理相关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让大数据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上有用武之地。

3.权力对档案职业的影响

档案工作具有政治性,传统档案职业大多是为政治或权力服务的。档案在形成、鉴定、保管和利用过程中均体现了权力关系,记忆并非发现和累积的结果,而是创造和再创造的产物。虽然在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已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特征,体现了为权力、机关和公众服务的统一。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编研以及电子文件甄别、网络信息保存、网页归档等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受权力和主流思想意识的影响,不自觉地向权力或主流思想靠拢,从而导致一定时期不受权力关注或不符合主流思想意识的社会记忆不被重视,甚至遗忘,导致档案职业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记忆又会成为少数人的记忆。这与互联网时代,档案职业广泛的社会性和社会记忆的多元个体普遍参与的发展趋向不相适应。为此,档案职业必须从权力关系影响中突围出来,从而促进多元多重的社会记忆档案职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4.档案职业公信力

档案职业公信力就是社会对档案职业的共同认知和信任。它是以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真实性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电子档案在信息收集整理环节中,可能融入人的主观因素,人为控制选择取舍,在迁移和保管过程中,可能被复制、修改,以至丢失、损坏,稳定性差,信息的准确性、原始性、真实性、可信度降低,档案职业公信力受到质疑。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者更要坚守职业道德操守,提升档案职业形象。

5.档案职业倦怠

档案职业没有统一的从业标准规范,缺乏职业准入制度,准入门槛低,职业满意度不高。在信息化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很大精力都用在海量数據的扫描和数字化加工等简单重复操作中,程序化机械作业,与外界沟通交流少,缺乏新鲜感和兴奋点,容易身心疲惫、烦闷,产生厌倦情绪,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积极性能动性降低。为此,建议制定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提高档案职业的政治经济和劳动保障,增强档案职业自信,提升档案职业的吸引力,促进档案职业健康发展。

6.档案职业身份认同

1999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中把档案职业定位为“档案业务人员”,2015年版《职业分类大典》将档案职业定位为 “档案专业人员”,列入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类别。但现阶段,我国档案职业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有的是纯粹事业编制,档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公务员和参公事业编制都不能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就是高校、医院等纯事业单位,职称评定也与本单位其他岗位差别较大,有的甚至将档案职业列为单位辅助岗,身份待遇的社会认同度低,职业前景堪忧。同时,档案职业缺乏专门的法规规范保障,教师有《教师法》,医生有《执业医师法》,而档案职业只有参照公务员法或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没有规范的行业执业法规标准,这样,对于非体制内单位的档案工作者,如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公众中的档案从业者的档案职业行为缺乏管理规范标准。只能从属于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的法规规范管理,职业身份通常从属于单位所处的领域或行业性质,档案职业权利保障难,缺乏群体共同的档案职业身份认同。要走出档案职业身份认同的困境,建议参照《教师法》《执业医师法》《律师法》等法规,制定出台档案职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将包括非体制内社会组织、新经济体、中介组织和社会公众个人在内的所有档案执业者都纳入档案职业的统一管理规范之中,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档案职业的权益,扩大档案职业职称评定范围,给予体制内外所有档案职业者同等的职业待遇,不分身份,全部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范围,从而实现档案职业身份认同的重大突围,增强档案职业信仰和职业自信,提升档案职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拓展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不再是被动的资料信息的传统保管,而应当是知识和信息的科学管理、优质提供和快捷传播,是新型的全球信息秩序与社会及历史记忆的积极塑造和主要维护者。必须找准职业定位,使档案职业在纬度、广度和向度上实现更好的拓展。

1.定位为资源管理者的职业认知纬度拓展

管理者的视野高度和认知纬度关乎着行业的发展、前途,甚至生存与消亡。档案事业原本就是一项管理活动,档案职业首要职能就是档案资源的管理者。大数据背景下,作为档案资源的管理者,要着力升华对档案职业的认知纬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档案职业。一要有“大社会”“大档案”意识。要胸怀全局,跳出档案看档案。二要有国际化视野,主动了解掌握国际行业最新理论动态和科技成果,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三要有互联网思维,目光多向现代科技前沿聚焦,用发展眼光对行业发展趋势及时作出前沿预期,并适时调适跟进。

2.作为资源守望者的职业范围广度拓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和应用,档案职业客体——档案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档案信息资源由传统单纯的“机关”为主扩展到“社会”的普遍化记忆,由多元多种个体记忆汇集成为整个社会记忆;档案资源信息和记忆由传统的“有形”变得“无形”(数字化、电子化);档案信息资源由机关存量的“可知”发展到社会海量的“无限”;档案资源由“库房”实物保管到“机房”信息存贮;档案资源利用由“管理员”提供管理服务变为由“网管员”负责网络维护。大数据背景下,馆藏多样性、档案机构多样性和档案职业的社会化“普遍参与式”局面正在形成。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作为资源守望者,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开疆拓土,积极创造条件,使热衷档案职业的不同社会机构、组织、新兴经济体甚至居民家庭及公民个人加入档案行业,担负档案职业职能,拓展档案职业领域范围,壮大档案职业队伍,夯实档案事业发展基础。建立各种类型、规模、性质和不同体制机制的档案馆室,收集和保管这些机构、组织、家庭、个人等形成或制作的各类档案材料和记忆,构建起丰富、全面、多样化的社会档案职业体系,从广度上实现档案来源的多样性,进而构建起一个相对均衡、公正、客观的社会记忆。

3.身为知识传播者的职业能力向度拓展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的档案原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不同的档案产品需要不同的设备和工艺,而所有这些都要靠掌握了特定技能的人来处理和运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档案职业再不能是单纯的资源保管者,更应该是知识的科学管理和快捷传播者。因此,档案职业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档案专业技能,还需要懂业务会管理的全才、通才,更需要熟悉计算机、网络、摄影摄像、视屏音频智能编辑等技术的专门人才。同时,由于档案包罗各领域、多专业、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档案职业不但需要文、史、哲、法等社科类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也需要熟悉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和工、建、商等各类专门知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预设专业门槛,只要热爱档案职业,在不同的档案职业岗位上,人人皆能成才、出彩。如法学类专业可重点管理和研究司法审判类档案,工科类可重点管理和研究工程项目类档案等等。这样,只有广泛吸纳各方面优秀人才,才能将档案包罗万象的知识和信息更多更好地传播出去,为公众提供优质历史和社会记忆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专业知识,因此,档案职业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广纳并蓄各类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技能岗位,具备很强的专业兼容性和良好的社会拓展性。

四、结语:

档案职业实现突围与拓展,走出困境,是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也是关乎档案职业转型跨越和生存发展的关键。“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不断拓展新领域,兼容并蓄,吸纳新鲜血液,拓展档案职业群体,扩大档案职业的群众基础,是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灵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猜你喜欢

记忆职业
夏天的记忆
有趣的职业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