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美感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11-26王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美感

王雯

摘 要:美学目标是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城市空间美感的营造能够为人提供更为舒适的城市生活。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与我国城市现状,总结城市空间美感的研究领域,探讨其塑造的方法与途径,重点讨论了视知觉理论在评价城市空间美感上的可行性、城市空间美感与功能空间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美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空间美感与地域特色的关系,以期为我国城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城市空间;美感;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美是人类天性的追求。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起源,除了艺术作品可以展现美之外,美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城市,作为人类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也不例外。生活在城市空间之中,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接受城市的美感信息。美学目标是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伯林特认为,一个成功的城市应符合审美标准,评价一个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是美学判断,将美学纳入城市设计与规划考虑之中能够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创造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活。

区别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城市空间的美感度,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在建成空间上的重塑以获得城市美感。城市设计是营造城市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关注城市空间的美感度有助于为城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二、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理论书籍,城市美学开始成为界内讨论的话题之一,城市空间的美感度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实施中的重要关注对象之一。纵观有关城市空间美感的话题,大致可分为三个关注方向,即城市空间的形象美、城市空间的人文美、以及城市空间的生态自然美。

(一)城市空间的形象美

城市空间的形象美是塑造城市空间美感度的最直接方式。城市空间的形象美注重城市空间中审美对象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元素的组合关系。作为这些审美元素的载体,建筑、景观、小品、雕塑、广告牌等是在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对象,它们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是形成城市空间形象美的基础。

龙瀛等提出街道美度计与丑度仪的城市美感评价体系,利用主观问卷调查与街景图片评价建成街道空间的美感,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的美度计与丑度仪概念。曹晖在《城市美学论纲》中论述了城市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学科性质和意义,以期城市美学理论为规划建设实践作出指导作用。李翔宁、张子岳在《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美学刍议》中论述了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美学指涉问题。罗彬彬在《城市形象美建设策略研究》中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精神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形象美的塑造方法。

(二)城市空间的人文美

城市空间的人文美以人本主义为核心,认为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忽略了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感知。城市空间的人文美旨在为人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城市空间美感的塑造一方面需要考虑人的使用,如公共空间是否有安全、交通是否具有可达性、有无噪音等。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人的情感,考虑普通市民的审美需求,城市是否能让市民有归属感,是否能够体现城市的精神价值,使城市成为审美与人的情感共存的复合空间。

周岚等编著的《城市空间美学》系统阐述了城市空间美学的概念,并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来了解百姓眼中城市的美,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符合人的审美标准的塑造美的城市空间的手段方法和线索。陈后亮在《城市环境的人本之思——试论伯林特的城市美学观》中引用伯林特的美学概念,阐述了城市美学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创造具有人性化的城市环境。王强在《城市美学的重构:从“城市美化”到“生活美学”》中强调了城市是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注重人对城市的情感反应是城市美学建构的主题。郑梅在《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中将大众审美作为城市美学的重要评判标准。

(三)城市空间的自然生态美

我国对生态美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运用生态美学原理,平衡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2015年6月,住建部下发文件,将三亚列为首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城市双修”即是基于生态理念,旨在对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改善,从而实现更具活力与美感的城市形象。

邓志文在《城市空间美学二维建构——以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为考察路径》中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维度入手,详细分析了当代城市中的自然缺失现象,基于此讨论了城市空间美的塑造方法与途径。张宝华在《生态城市美学中的若干问题探究》中认为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黄伟先、许科在《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哲学思考》中认为城市生态美是人的本质需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现,其表现的最高形式为“诗意栖居”。徐令在《城市绿色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研究》中提出城市的生态美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城市空间美感研究的展望

(一)视知觉理论对城市空间美感评价的应用

有研究认为,感觉是审美活动的第一步。在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中,视觉是感觉的主要获得通道,人接受的信息,视觉占了85%。美的感知主要通过视觉获得。因此,在城市的审美活动中,视觉是获得城市美感的主要途径。

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视知觉理论是视觉领域中的一个基础理论,能够为城市在审美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而新颖的研究方法。视知觉理论在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中应用较多,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也有涉猎,于天虎、卢璐介绍了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城市轴线空间序列规划方法,李关笑魁运用视知觉理论分析研究了城市地标的发展。

未来视知觉理论在城市空间美学上的运用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建立从视知觉角度评价城市空间的理论体系能够为城市在审美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而新颖的研究方法。这符合“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过程,能够避免城市空间的审美依赖感官感知的主观不确定性,有助于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提供一个整体式的评价方法。视知觉理论表明人的视觉遵循以下几个组织原则,即完形性组织原则、相似性组织原则、接近性组织原则、封闭性组织原则。运用这些原则分析城市空间中的视觉元素组合关系,总结城市空间中能够产生视觉美感的韵律、比例、节奏、变化等组织规律,这有助于从城市的整体把握空间意象,阐释城市空间意蕴。

(二)美感度与其他功能空间关系

提升城市空间的美感度并不意味着审美是城市建设的唯一目的,城市是复杂的综合体,除了美学功能外,还包括其他实效性的功能空间。在追求城市空间美感度的同时,不可忽略城市的其他功能。有研究表明,百姓所理解的城市美感是一个丰富的概念,除了形式美和视觉趣味之外,还涉及综合生活环境质量、安全与便利、社会活动空间等因素。可见,城市之美是综合了形式美和功能美两个方面,形式美与功能美互为辩证统一的关系。

然而,保证城市实效性的功能空间并不与追求城市空间美感相矛盾,而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城市设计实践较为缺乏的。实践发现,在美学上不成功的城市往往在城市功能空间上也存在问题,城市设计的目标除了追求形式上的美之外,往往更深层次的是追求空间质量的提升,追求舒适、愉悦的城市空間环境。因此,城市空间的美感与城市空间的功能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追求城市空间美感度的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空间其他功能空间有效性的过程。

(三)城市空间生态美感的塑造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城市生态的建设是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未来,城市生态美将依旧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麦克哈格认为,人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交往可以产生美。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城市规划中严格按照了绿地发展规划建设,但在调查人对城市的绿地意向时,人们往往感知不到绿地空间,这体现了我国在规划中过多注重了用地指标数字,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当更多关注绿地空间如何组织与实用,强调绿地空间的使用功能。

(四)城市空间美感与地域特色的关系

“千城一面”、“地域特色”是在城市设计中最常关注的两个主题,尤其是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建设产生了类似的风貌风格。2017年3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第三条强调城市设计应当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在贵阳市、海口市、江西省、云南省等省市公布的城市设计和风貌管理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塑造地域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

塑造城市的地域特色,有助于塑造独具一格的城市美感。但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也应当理性对待“地域特色”,盲目地追求“地域特色”、不假思索地运用传统符号容易使城市形象落入更为尴尬的境地之中。全球化使得我们在建造技艺、建造材料与审美上趋同。城市理应符合人们审美要求,不宜为了刻意追求地域特征而违背审美原则。在城市空间的美感塑造上,应当平衡与协调美感与地域特色之间的关系,理性对待城市的“地域特色”。

四、结语

城市空间美感的塑造需要经过时间的累积与实践的锤炼。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对城市的审美提出新的要求,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也将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美感度有新的认识。未来城市空间的美感度仍需要各方面的长期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后亮.城市环境的人本之思——试论伯林特的城市美学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78-81.

[2]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晖.城市美学论纲[J].城市问题,2007,(07):21-24.

[4]李翔宁,张子岳.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美学刍议[J].美术观察,2018,(05):18-20.

[5]邓志文.城市空间美学二维建构——以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为考察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90-95.

[6]陈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空间美感研究[J].黄河之声,2013,(09):128.

[7]徐苏宁,郭恩章.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J].新建筑,2002,(03):16-20.

[8]高娴.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理论与实践——兼论城市美学在湖北的发展[J].社会科学动态,2017,(12):27-32.

[9]汤枚.形式美学视角下视觉元素在城市环境艺术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53-54.

[10]黄伟先,许科.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哲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4,(11):45-48.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美感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