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8-11-21王琴玉

江苏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理学力阅读教学

王琴玉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趣;学理;学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70-03

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改革必然是基于学习的变革,只有让学生经历从学趣到学理到学力的三重境界,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本文,笔者结合低年级阅读教学,具体谈谈这三重境界。

1.学趣:语文学习的心理起点。

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让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起点。

赏图热身,趣味先行。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画面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教学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前,笔者先组织学生欣赏泼水节的图片,在“看谁会看又会说”的言语交流中,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顺势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一幅幅鲜活的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课堂学习的序曲也由此奏响。

引发共鸣,情感助推。教学中,将教者自己的情感、情境生发的情感、文本蕴含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如此,学生就能保持阅读兴趣和研究动力,且有了情感的助推,学生思维的闸门就会被打开,语言表达也会变得丰富鲜活,极具生活气息。

有的放“乐”,再现情境。合宜的音乐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情境,融情于文,由文再悟情,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傣族音乐中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感受着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2.学理:语文学习的必要考量。

学理原本指学科中的法则和原理,这里指语文教学中的字理、语理和文理。低年级阅读教学应当对学习活动进行理性追问和学理考量,要做到感性和理性结合,情趣和理趣交融。

了解生字学习的基本程序,做实生字教学。学生学习汉字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过程有四种基本程序。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这些程序,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一是形成识字的心理定势;二是生字教学要按照汉字音、形、义综合—分化—综合的进程组织学习活动;三是反复练习和尝试再现,达到长时记忆;四是音、形、义三者的双向联系达到自动化水平,当某一因素出现时,其他两个因素可以及时再现。

如,苏教版二下《鸟岛》一课学习生字“筑”“育”的课堂实录如下:

师:这些人类的朋友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到鸟岛上,在这儿干什么呢?

生1: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师:你可真了解它们呀,认识这些词吗?(出示: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生1: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师:教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师:这个字在拼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出示生字卡片:筑)

生:(拼读)筑,筑巢的筑,翘舌音。

师:你带大家读一读。

…………

师:你们猜猜看,这个“筑”字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以前盖房子用竹子,比较结实。

师:你猜对啦!过去盖房子的时候,人们用竹片夹住泥土砌墙,这样墙体会更加牢固。所以,这个“筑”就是竹字头啦!鸟儿在筑巢的时候也会衔一些竹枝,这样,它们的鸟巢就会更加结实。它们就能放心地在里面——

生(齐说):养育后代。

师:这个字——(出示生字卡片:育)

生:(拼读)育,体育的育。

师:谁会读这句话。(出示含有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的句子,生练习朗读)

教学中,教者把要学的三个生字置于学生已认识的词句中,或者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看图理解字义,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多次个体拼读、集体朗读进行反复练习,以增强学生记忆的牢固程度。

解码语感心理机制,有效指导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的言语范例。要把这些优秀的言语成果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感性的,熟读和背诵,形成语感;二是理性的,学习语言学总结出来的理论和规律。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侧重于培养学生字词方面的语感。只有从小养成熟读和背诵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才能形成更为高级的语言感觉,语感形成的速度和质量才有保证。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语感自主建构和直觉建构的特性,以学生原有的语感心理为基础,引导学生广泛诵读和积累,从而让其获得新的理解。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下《雨点》时,在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去体会雨点“睡觉、散步、跳跃、奔跑”的不同状态。通过个别读、对比读、赛读等多种形式感受平稳静谧、悠然舒缓、开阔畅快、热闹奔放的情绪变化,如此学生便能既理解文本內容,又发展语感。

基于语言学视角,设计语用训练。只有在别人的语言作品中学习语言,在语言事实中不断地发现语言现象,归纳语言规律,学生才能形成随时观察语言、捕捉规律的敏锐性。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善于捕捉语言现象,设计语用训练。例如:苏教版一下《小池塘》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不向学生介绍具体的语法知识,也可以去掉修辞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语言规律。如:“池塘边的水草长起来了。”和“池塘里的水草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感受到比喻手法带来的美感,当类似的语言现象多次出现后,学生就能从这种语言现象中归纳出规律——比喻的修辞能让语言富有美感,读起来更有画面感。规律多次重复后,学生就会养成寻找语言规律的敏锐性。

3.学力: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学力,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无论是学趣的激发还是学理的考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而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尤其应重视倾听能力、朗读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交往,就要先学会倾听。为此,教者首先要做好示范,教者在课堂上应当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要善于从倾听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其次,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指导学生倾听时目光应注视讲话者,不光要听教师讲话,还要听听同伴的声音,边听边想。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但喜爱模仿,因此,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模仿优秀的朗读,并从被动的声音模仿逐渐走向自主的表达。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知识,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先找出在朗读时容易漏字、加字或读破的词组和句子,然后指导他们读准、读顺这些词、词组和句子,接着再过渡到朗读段和篇。再次,要教给学生简单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子的不同读法,掌握好朗读中句子的停顿技巧和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升降的变化规律。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此外还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尽量把握文中的感情变化等。

培养“问”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从质疑课题开始。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苏教版一下《乌鸦喝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乌鸦为什么要喝水?乌鸦是怎样喝水的?乌鸦喝哪里的水?深入学习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提问:有没有其他喝水的办法?当时哪种方法能让乌鸦迅速地喝到水?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假设: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怎样才能喝到水呢?

语文课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就是获得思维工具并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教者首先要善于寻找思维的诱发点,要善于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出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其次,要掌握思维发展的策略,当需要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状态来吸收新的信息时,可利用同化的原理,引导学生主动唤起原有思维结构中的有用部分,从而实现同化。当课文中新的思维要求与学生已有思维结构发生矛盾时,可以通过思维的顺应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新旧思维的碰撞,主动重构思维结构。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应该学什么,还要关注如何让他们学;既要对学习内容以学趣性考量,也要对学习活动以合理性审查;既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也要重视语文思维训练。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可能成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蘇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学理学力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偷猪”引发的血案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旅行梦想促就科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