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合宜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2018-11-21盛瑞芬

江苏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理想

盛瑞芬

【关键词】动感地带;理想“静”界;动静相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68-03

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动”是指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下,经由教师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的活跃状态;“静”是指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静思默想、认真倾听等相对安静的状态,“动”与“静”是互为因果和前提的。作为艺术与知识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更应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融、动静相宜的完美统一。

反观教学实践,有些教师以满堂灌的讲解式教学代替自主学习,致使课堂静如死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教师通过强调繁杂的互动形式而侵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使课堂闹如集市,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度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吸收“动静合宜”的思想,采取有效教學策略,追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1.蓄势而动,让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的“动感地带”。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自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学生以自由,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动”为激趣、“动”为增知、“动”为提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悄然而生。

(1)创设教学情境,追求生动

追求生动的课堂,必然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而快乐、生动而投入地学习,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

例如在教学以“美”为话题的习作指导课前,笔者播放了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伴着悠扬的乐曲,屏幕上循环出现洁白高雅的广玉兰,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热爱祖国的钱学森,爱护弱小的萨沙等来自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这些美丽的图片唤起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深化了学生对美的认知。生动的情境启迪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景物之美、人性之美和情谊之美。以情境作为导入开展教学,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碰撞出师生之间的思维火花,让课堂上焕发出一片勃勃生机。

(2)放飞学生心灵,寻求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旅程。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放飞心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扫路人面对艰辛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按照规定,老人60岁就退休了,可他都70岁了,仍在扫天游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老人60岁那年就要退休并离开天游峰景区,可天游峰景区盛主任怎么劝他,他都不肯离开。现在,假如我就是景区的盛主任,你们就是那位朴实的老人,你会怎样说服我让自己留下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之中,联系文本情境,结合生活体验,寻求各种理由与“盛主任”展开激烈的争辩。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如清泉在涌动,智慧如火花在闪现。

多么意趣横生、充满灵动的课堂!没有争辩,就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没有争辩,就没有智慧火花的闪烁,就没有灵性的飞扬。只有放飞学生的心灵,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像一首绮丽的小诗,一篇跃动的散文,流淌出灵动的美。

2.沉心以静,让学生步入语文课堂的“理想静界”。

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静”能使语文教学走向朴实、走向简约、走向灵动。教师应营造利于学生静思默想的“磁场”,生成语文课堂的“理想静界”。

(1)潜心阅读,呼唤沉静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语文课堂太过浮躁,太过功利。有一些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完课文后,就直接讲解词句的含义;读完一个片段后,就立即让学生当场练笔仿写。学生因为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如此快节奏地催促,反而会让他们焦躁不安,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需要静悄悄的革命,给学生思考的时空,学生沉浸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

特级教师薛法根展示的国学经典《君子与小人》一课中,巧妙引导学生依据问题静思默想,得出真知灼见。

师:花中四君子,知道吗?

生:梅、兰、竹、菊。

师:君当如梅,笑迎霜雪,傲骨不折;

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宁静致远;

君当如竹,高风亮节,坚忍不拔;

君当如菊,洁身自好,寒芳自赏。

君当如 , , 。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君还当如什么?说说你这样比喻的理由。(课堂上一片静默。教师微笑地等待,学生短暂的静默后灵光闪现——)

生:君当如火,温暖他人,造福人类。

生:君当如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生:君当如土,实实在在,滋养万物。

…………

课上,教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遐想的空间,让学生静心倾听,静心阅读,静心思考,潜心会文,沉浸其中,生成独特的思维,沉淀为自己独到的见解。

(2)倾听见解,期待宁静

让学生热热闹闹地发言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沉心以静,学会倾听。许多学生上课时不懂倾听,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嘴里喊着“请我!请我!”当一生被请到后,其他学生瞬间会像泄了气的皮球,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而对同学的发言充耳不闻。

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以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倾听激发灵感,举一反三;以倾听与人沟通,尊重他人,修养高贵品行。

3.动静相迭,让学生享受和谐共生的诗意课堂。

《周易·艮卦·彖传》中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相辅相成,只有将语文课堂中的“热烈”与“沉默”有机结合、和谐共生,才能创造充满韵律与诗意的教学意境。

(1)“书声琅琅”与“静心默读”有机整合,让学生与文脉共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设计,将“书声琅琅”与“静心默读”有机整合。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由“情动而辞发”逐步披文入“境”。只有将朗读建立在默读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画面,读出疑问,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思考……

如教学苏教版五上《珍珠鸟》一课,在整体感知文本时,可以让学生放声朗读。当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感受到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时,再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心默读”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交流时,我又紧紧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通过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体味情感。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以书声传递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爱与信赖,学生由此真真切切地步入文本之境。

(2)“议论纷纷”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让课堂张弛有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师生互动的频次。但有时的议论纷纷也许是一种虚假互动,学生看似在热烈地讨论,但更多的是在凑热闹,毫无条理地乱说,缺乏深思熟虑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心性就会变得浮躁,难以静下心来独立思考,限制了思维的纵深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适度的“冷场”。给课堂留一份静默,让学生在沉默中静静地思考、酝酿,从而为深度讨论与理性争辩蓄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静思默想,可以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在全班交流见解之前的静思默想,可以让自己的发言更全面更有深度;在突破重难点前的静思默想有助于整理思路,磨砺思维,提升解決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把“议论纷纷”与“静思默想”相结合,才能打造张弛有度的高效课堂。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辨证的、诗意的,它是沉静的,又是灵动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体裁的文本,采用动静合宜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我们从容行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动”“静”之间,创设动静搭配、动静相宜的理想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2020理想之城
理想
认命
年轻人们的理想
我的理想
龙龙的理想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