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阅读:让语文打开

2018-11-21李亮

江苏教育 2018年11期

【摘 要】“全息”作为一个物理学的原生概念,在语文学科中应有学科性的理解。它的核心要义在于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阅读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从当下的时代特点来看,它可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泛在性阅读,让各种信息、各种载体向学生的阅读世界打开;二是全科性阅读,即打开各个学科之间的区隔,让专题阅读、问题导向的阅读相互促进,增进理解;三是实践性阅读,将阅读过程中单纯的认知关系转变为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并重的状态。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在全息阅读领域有很多开创性的成果,值得有兴趣的老师学习、借鉴。

【关键词】全息阅读;泛在阅读;全科阅读;实践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17-03

【作者简介】李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学博士,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

谈论全息阅读,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全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它作为物理学概念来理解,即“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将此概念借用到语文学习中,必定要考虑学科的适应性。很显然,语文的阅读文本也具有鲜明的“全息性”,对“全息阅读”的探讨,我们认为有不同的可能选择,但其核心要义在于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阅读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并作相应的时代和学科的延伸拓展。

一、泛在性阅读

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看,全息阅读可以是一种泛在性阅读,让学生身边的各种信息、各种载体向学生的阅读打开,向广阔的语文学习打开。

这种泛在性阅读在当下,首先表现为一种碎片化、信息化、非连续性的阅读。信息时代的屏幕阅读(包括电脑、PAD、手机等的屏幕阅读)是泛在性的,这种阅读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形式的阅读中,获取信息以解决问题,往往是主要的阅读诉求。它所适用的阅读方法因而往往是浏览、略读,而不是精读。对这种阅读总是有很多批判的声音,认为人们应当更多地阅读整体性更强的书籍。这种批评的初衷没错,但似乎忘了,这种碎片式、超文本的阅读已然成为当下人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定义当下人的认知途径,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款新型的电子产品,数字时代的新生代几乎不需要说明书就可以顺畅把玩,年纪稍大的人需要学习,更年长一些的恐怕就望而却步了。因此,在全息阅读的视野中,泛在的信息阅读,是不容忽视的阅读行为,它更频繁,更丰富。对它的重视并不是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仔细阅读”,而恰恰就是要锻炼学生在不经意间,在粗粗一瞥间,就能够把握其中要点,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解决眼前的问题。

除了信息阅读外,泛在性阅读还有更广泛的生活内涵,我们姑且称之为“生活阅读”,这种生活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他人,读懂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

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将课外阅读与班会课融合起来,很好地拓展了学生阅读生活的能力。他们在开展《长袜子皮皮》的全息阅读生活实践课时,就将主人公皮皮的言行放到了日常生活中加以解读,从而生成了学生与皮皮的丰富对话,学生在皮皮的言行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引发了一连串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如此,自己的生活就成了泛在性的文本,需要被重新审视。这样的阅读,不仅仅是“一次”对话就结束了,它开启了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对话的大门,其意义远远大于一本书的阅读本身,而是打通了学生的阅读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联,使得学生逐步学会“由人及己”也“推己及人”。

二、全科性阅读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全息阅读可以是一种全学科性的阅读,这种阅读可以打开各个学科之间的区隔,相互促进,增进理解。有不少学校都在尝试全科阅读的做法,但全息性往往还不太明显,还不太能体现从多个角度多种关系来把握问题的特点。

全科阅读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从主题出发,即在某一个时间段里,让各个学科都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阅读、开展活动。譬如有的学校在语文课上读到了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课后就推荐有关动物笔记或动物小说;英语课读一些写小动物的英文诗;科学课了解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美术课再画一画小动物;等等。这种主题式全科阅读的总体思路是发散的,也是有效果的。

三井实验小学的全科阅读似乎更胜一筹。他们在实践中比较重视问题意识,比如在阅读《夏洛的网》时,会进行一本书的微课程研究。英语老师将这本书与英文游戏结合;科学老师则带学生比较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文学世界中动物的异同;美术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书中的插画,把故事创作成绘本;音乐老师则带着学生演出《夏洛的网》舞台剧。这里面有理解,有创作,多学科的研究和学习都是围绕阅读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對故事结构的认识,对故事情节的创作,以及对剧本改编的过程等也都有了深切的体验。换言之,这部作品和作品中的动物世界,被读者全息化地理解了,这些理解不是发散的,而都是聚集在如何能够读懂《夏洛的网》这个问题上,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阅读便有了内在的逻辑关联。

三井实验小学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主题取向的全科阅读”,有必要向“问题导向的全科阅读”迈进。(1)“全息阅读”的起点与基础在“阅读”。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有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但是也有很多需要抽象思维的深度参与,需要依靠阅读来解决,因此要立足阅读本身,其他实践活动应当成为阅读的辅助而不是干扰。(2)阅读的作品、文本之间,要有内在的问题关联,各学科的阅读要丰富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全息图,所以当你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细节、背景等多方面的内容后,其实也就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3)“全息阅读”需要整体规划,即课程化。三井实验小学的书目研制和课程内容的建构无疑走在了前面,他们不仅遴选出适合的书目,更据此建构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化是全科阅读也是全息阅读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可以融通各个学科之间的阅读,但是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全科阅读须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整体架构及统筹编排。

三、实践性阅读

阅读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这一表述是想突出这样一层意思: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全息阅读可以打开学生与阅读的关系,将单纯的认知关系,转变为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并重的状态。

以往对阅读的理解,往往只在认识关系中来把握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而全息阅读的背后体现了一种全息认识论,即全方位、多视角的同时研究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的理论,这种关系包括双方之间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与价值关系。

认识关系是以往我们最为重视的关系。它主要强调的是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比如知道了一种新事物,了解了一种新方法。这种关系较好地反映了读者获取静态知识的过程。但是知识的获取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因为教育还必定包含价值引领和能力形成。阅读中的价值关系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关系,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色,对学生产生价值影响。这在以往的阅读中也是颇为重视的,尤其在课内阅读中,对价值的引导从未缺席。

但是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认识能不能直接改变价值认同?即能否从“我知道”直接转变为“我相信”?我们认为,缺乏了实践关系,这样的转化是比较困难的。这在学校教育甚至生活中都屡见不鲜。比如闯红灯的行人没有几个“不知道”闯红灯危险不应该闯,但是知行很难合一。生活的复杂性就在于,人们往往是知道了也未必理解,理解了也未必认同,认同的更未必会去做。我们常常不是“吃一堑长一智”而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其间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放到阅读这样一种教育关系中,对实践关系的忽视,就可能是原因之一。因为实践可以生成价值。一件事情学生亲身尝试了以后所获得的感受,会比“认识”更直接地作用于精神成长。所以全息阅读就试图通过实践关系来连通认识和价值两端,形成知情意行合一的整体。

比如前文提及的“自然”主题的全息阅读设计,三井实验小学的设计不仅有文本阅读,还有“研究身边的小昆虫”的专题性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将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载体。如果能够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让学生去观察昆虫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发现人类的行为对昆虫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对昆虫生存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对它们的伤害等。经过了这样的亲身探寻,学生才能够对昆虫的境遇感同身受,才会产生喜欢、爱护等等一系列情感,才会对法布尔的行为有深入的理解,也才可能真正去热爱自然,以及认同并践行諸如保护自然的价值观。除此以外,三井实验小学还有直接着眼于实践的生活阅读,比如“跟着书本去旅行”“穿越中国走一带一路”等,让学生在路线策划、实际出行、交流探讨等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书本中介绍的风土人情。就像他们所说,“让世界成为儿童全息阅读的一本大书”。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值得我们追寻!

以上所述的三方面并非完全独立的三种形态的阅读,只是关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相互之间也不可能截然分开。全息阅读内涵十分丰富,还有待挖掘,但是全息并不是要贪大求全,做出怎样的选择还是要依据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这一点恐怕也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全息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