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中美贸易战: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

2018-11-21杨泽瑞

世界知识 2018年21期
关键词:经贸贸易战贸易

杨泽瑞

关于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解读,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美国长期对华战略转变的开始:贸易战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投资战、金融战等,为此还发明了不少新词。

大洋彼岸的专家学者又是怎样看待中美贸易战呢?

近期,笔者随团访问了华盛顿、芝加哥等地,就中美贸易战爆发的原因、走向、美方对中方的要求及建议等问题进行了调研,拜访了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彼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传统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国会研究局 、哈德逊研究所、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等政府及智库机构,了解到了一些美国政府及智库对此问题的看法。

美方发动贸易战的原因

各方普遍认为美对华发动贸易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方面。美国指责中国利用制度性优势,像贸易赤字、市场准入、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侵害其经济权益。二是政治方面。美国两党政治极端化、特朗普执政风格强硬、中期选举需要等国内政治因素叠加导致了贸易战的发生。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处处长伊凡·卡纳帕蒂(Ivan Kanapathy)說,总统对于去年以来中美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谈判成果感到失望,希望调整未来谈判的引领方向。总统目前的做法是践行其竞选时所做的承诺。美国对中国经贸政策现状不满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中国国内营商环境转差,“不公平”政策伤害外资利益,要求中国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公平”对待外资、保护知识产权、放弃“强制技术转让”等。二是认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未能有效兑现;中国利用世贸组织的不完善之处寻求“不公平竞争”,令美国受损严重,也对国际贸易秩序和现行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国务院中国处代处长彼特·伊凡斯(Peter Evans)说,总统追求自由、平衡的中美贸易,重视贸易赤字、市场准入、技术转让等问题。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卜睿哲(Richard Bush)说,贸易战完全是不必要的;美方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关注中国的营商环境。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认为世界贸易组织目前的运作规则存在重大缺陷,令中国“有机可乘”;美国工商界支持特朗普打贸易战,因为近年来他们与中国做生意很不高兴,没人认真地关心他们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服务业,像金融行业,抱怨很多。

彼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创始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资深研究员杰弗瑞·硕特(Jeffrey Schott)说,特朗普虽然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一些微观领域对中国的看法是“正确”的,但错误地发动了针对单个国家的贸易战、错误地在美国国内设置贸易障碍;中美贸易有问题,但不需要贸易战,这对两国伤害太大。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副总裁布瑞恩·汉森(Brian Hanson)说,特朗普本人对双边贸易平衡极为看重,从内政角度考虑,特朗普认为施加关税是首要选项。之所以选择关税,是基于“中国进口少、出口多,施加关税中国一定先认输”的简单逻辑。

中美贸易战的下步走向

各方普遍认为,美国或维持施压,贸易摩擦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贸易战近期还会恶化,看不到走出来的希望,征税数字可能会更大,甚至还可能扩展到投资、金融等领域,除非出现中期选举共和党大败、美国工商界损失惨重向总统施压、股市崩盘等情况。

伊凡·卡纳帕蒂说,所征税款只占中美贸易总额中的一部分,对中美整体经贸关系影响甚微。美方不能在中方刚有承诺时就放弃施加制裁,这样会令美国显得软弱。美方或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制裁力度,特别是在关税方面。

卜睿哲说,特朗普可能会对贸易战的难度感到沮丧,贸易战明年可能会更糟,扩大到其他领域,比如人民币问题和台湾问题,要求中方同意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卜睿哲和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商务资深研究员威廉姆· 瑞奇(William Reinsch)都说,特朗普在对华贸易问题上会持续加码,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最终未能达到其理想效果,特朗普将直接寻求其他反制手段。但在此之前,特朗普不会轻易减轻施压力度。

布瑞恩·汉森说,白宫认为中国自知应如何满足美方需求,因此只需持续施压力求中国自行改变。

弗雷德·伯格斯滕和杰弗瑞·硕特说,贸易战还会恶化,征税商品数量和金额可能会越来越大,从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到所有商品;争端范围可能会越来越广,比如扩展到投资领域和货币领域,中方对在中国赚大钱的美国公司实施报复,美国以人民币币值低估、与美元挂钩、“货币操纵”等问题指责中国的金融政策;同时还可能扩展到伊朗石油禁运等问题,关系错综复杂。没人知道贸易战的前景,时间长短不可预测,也许总统本人也不知道。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人们的焦虑情绪也在逐渐蔓延。2018年10月10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狂泻800点。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资深研究员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和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政策分析师瑞力·沃尔特斯( Riley Walters)都认为,中美两国贸易关系领域的摩擦对双方仍未构成真正的威胁,双方在投资领域都较为克制。投资领域的竞争才是两国经贸关系的关键,要注意其对双边深层次关系的影响。

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沃尔特·罗曼(Walter Lohman)认为,贸易战将持续,直到双方打成平局为止,这一局面将延续较长时间。

威廉姆·瑞奇认为,中美贸易领域的分歧已超出了经贸范畴,是战略安全问题,因此彼此间的威胁与报复会循环往复,不会轻易妥协。

对中方的要求及建议

各方普遍认为,虽然美国国内多方对政府政策有所不满,但都选择沉默与绥靖。各方对中方的要求和建议包括两方面:一是近期的,包括认真应对美方的关切,理性对待贸易争端,不影响中美在一些核心问题上的合作;二是远期的,包括深化中国国内的改革,扩大开放,改善中美经贸纠纷中的结构性问题,同时推动建立中美利益共同体,机制性预防经贸纠纷的发生。

伊凡·卡纳帕蒂说,美方知晓中方有相关的经济改革计划,但到目前为止,承诺多于实践。美方更关注未来中方是否在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域做出实质性改变,以符合美方的預期。美方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在国内立法和规则制定方面的改变,而非承诺更多的贸易订单。沃尔特·罗曼亦持此观点。

马修·古德曼认为,中国要用实际行动进行改革,而不是仅停留在承诺层面。事实上,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关切重点不在“有什么”,而是“怎么实现”的问题上。

威廉姆·瑞奇认为,美国战略界认为中方回应美国贸易政策的三大重点在于:一、停止知识产权“窃取”,二、停止对美企“歧视”,三、在全球化领域切实担负起引领者的责任。第三点对中国尤其困难,因为以中国现行贸易体制和发展阶段,果真如此,或与中国自身利益产生矛盾。

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教授贺诗礼(Jamie Horsley)认为,由于中方过去“未能有效履行”在经贸领域改革的承诺,目前中美互信程度较低,美方认为中国承诺兑现周期过长。同时,美企对是否有机会参与中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担心,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运作应加强透明度。

卜睿哲认为,在怎样走出贸易战问题上中方占据有利位置,美方首先发动,中方应对;美国升级,中国也升级。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方还是要继续做该做的,中国的开放做得很好,但还是要继续;中国的承诺还不够,特别是口头承诺要兑现;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应更公开、更透明,让美国的企业有计划参与其中。

弗雷德·伯格斯滕和杰弗瑞·硕特认为,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现在成了大问题。特朗普喜欢胜利,中方就给他一些甜头,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甜头;长期来看,中美经贸间的基础性问题还是需要深层次的改革来完成。弗雷德·伯格斯滕的建议有二:一是中美谈判签订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贸易协定,将所有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因素都摆在台面谈判,形成事实上的G2; 二是利用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个跨太平洋经贸合作的平台,中美共同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贸易安排的达成,同时加入其中,从而机制性地保证中美经贸问题的平稳。

从上述言论可以很明显看出,美方专家学者谈及中美贸易战,普遍认为是中美经贸关系出了问题,是多年累积的结果导致双方经贸关系难以持续,因此贸易战得到美国国内广泛的支持。美方的专家学者提出的双边经贸问题都非常具体,不认为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只是一个借口。

(作者单位: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

猜你喜欢

经贸贸易战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经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