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中卫市油井山陶瓷粘土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2018-11-21罗小平张玲燕刘国云左健扬房正荣李小琼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粘土矿石炭矿段

罗小平,张玲燕,刘国云,左健扬,房正荣,李小琼,张 芬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宁夏银川750002)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柴达木—华北板块,阿拉善微板块,腾格里早古生代增生楔,卫宁北山—香山晚古生代前陆—上叠盆地之香山褶皱带。经历了燕山及喜马拉雅多期次、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致使区内构造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线状褶皱及次级推覆岩席。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陆缘型奥陶系(香山群)、石炭系、二叠系、古近系和第四系。主要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C2P1t),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为深灰—灰黑色页岩、泥岩夹灰—灰白色砂岩及灰黄色生物灰岩透镜体。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2个岩性段:(1)第一岩性段(C2P1t1):为炭质页岩、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细砂岩,页岩中见灰岩、薄煤线夹层;(2)第二岩性段(C2P1t2):为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粉砂岩泥岩,夹灰白、灰绿和青灰色粘土岩。二叠系下统大黄沟组(P1d),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岩性为一套灰绿、灰白、黄绿色砂岩、页岩组合夹紫红色砂岩,与下伏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详见图1。

1.2 构造

矿区地质构造较简单,整体位于油井子沟向斜西翼,岩层呈近单斜层状产出。矿区中部发育小型向斜及背斜褶皱构造,轴向呈北东南西向,轴长约0.6km,倾向南东;断裂构造有2组,主要为北东南西向断裂,次为北西南东向断裂,倾角30°~65°,断层对含矿地层有控制、破坏作用。

(1)北东南西向断裂(F1、F2)。区内最主要的一组断裂,是强烈活动的断裂构造带。F1正断层,为矿区内发育规模最大的断层,贯穿于整个矿区,断面倾向南东,倾角30°~65°,断层上盘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下盘为奥陶系磨盘井组,于矿区北东部隐伏于寺口子组之下,区内延伸长约3.3km。F2逆断层,位于矿区南部,断面倾向南东,倾角45°,上盘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下盘为二叠系大黄沟组,矿区内延伸约0.95km。该组断裂具有明显控矿作用。

(2)北西南东向断裂(F4)。F4逆断层,位于矿区南部,断面倾向南西,倾角40°,上盘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下盘为二叠系大黄沟组,矿区内延伸约0.27km。该断层对矿层有破坏作用,在走向上切断了矿层展布。

(3)褶皱。矿区中部发育有小型向斜及背斜褶皱构造,轴向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南东,向斜轴长约0.6km,其中北西翼倾角约29°,南东翼倾角约41°,核部地层为二叠系大黄沟组,两翼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背斜轴长约0.5km,其中北西翼倾角约41°,南东翼倾角约35°,背斜轴向东扬起,形态不完整,核部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大黄沟组。

1.3 侵入岩

矿区内不发育。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层特征及类型

陶瓷粘土矿层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岩性为灰白、灰绿和青灰色粘土岩,地表矿层因风化淋滤作用影响,呈现杂色,矿层底板为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粉砂岩泥岩,顶板为石英砂岩。矿区内产出矿层1层,厚约1.02~4.06m,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向南东,倾角25°~58°,矿层沿走向延展稳定,除中部小褶曲外,产状变化不大。矿层南北长约3.25km,东西宽约0.45km,延展面积约1.18km2,局部受断层影响,被切割为2段。矿层不含夹层、无蚀变现象、矿石成分单一、颜色相近、厚度较稳定。见图2。

2.2 矿石特征

陶瓷粘土矿矿物组成为粘土矿物、石英、赤铁矿和石膏,为斑点状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含铁质鲕粒者为含球粒泥质结构。部分矿石中有不均匀呈星点状分布的小孔,孔径一般在0.05mm以下。矿石质软,可塑性较强,手摸具滑感,手能掰碎,平均密度约2.10g/cm3,矿石塑性指数范围为10.3~13.5。

依据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结果,矿区矿石中粘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和高岭石)含量约82.0%~99.5%,其中:高岭石约占50.0%~94.0%;伊利石和蒙脱石约占5.0%~30%;石英约占5%,最高含量可达8.7%~12.7%,粒径在0.011~0.028mm之间;铁质占1%~2%左右,呈扁球粒状,粒径在2~0.03mm之间,边缘多具褐铁矿化;石膏呈自生晶粒或次生石膏细脉,最高含量可达10%~15%。矿石自然类型为粘土岩。

依据宁夏地矿实验室出具的矿石基本化学分析样测试结果,矿石样品Al2O3为18.55%~36.96%,Fe2O3为0.77%~3.48%。

2.3 矿段划分

依据矿层产出及与构造特征,陶瓷粘土矿层被F2逆断层自然分割为2个矿段,编号为Ⅰ矿段和Ⅱ矿段。

(1)Ⅰ矿段。为主要矿段,位于矿区东部,F2逆断层以东,矿层呈单斜层状产出,以北东—南西向展布于矿区,总体倾向南东,倾角25°~58°。根据探矿工程显示,矿层厚度为1.05~3.02m,平均厚度为1.78m,沿倾向最大延深为0.25km。矿层南北长约0.68km,东西宽约0.20km。矿层厚度变化系数为38.80%,属于厚度稳定矿层。

(2)Ⅱ矿段。位于矿区西南部,F2逆断层以西,矿层展布受F2逆断层控制。矿层呈单斜层状产出,走向北东—南西向,倾向南东,倾角27°~36°。根据探矿工程显示,矿层厚度为1.16~2.76m,平均厚度1.74m,矿层南北长约0.68km,东西宽约0.20km。矿层厚度变化系数为42.24%,属于厚度较稳定矿层。

依据《找矿勘探地质学》(侯德义,1983)矿石品位变化系数确定有益有害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类型,Ⅰ矿段 Al2O3(Vc)为 15.39%,Fe2O3(Vc)为 42.05%,矿石Al2O3品位分布很均匀,Fe2O3品位分布不均匀。Ⅱ矿段Al2O3(Vc)为17.32%,Fe2O3(Vc)为15.21%,矿石品位分布很均匀。

3 矿床类型及成因分析

矿区内石炭纪—三叠纪时以新克拉通盆地相沉积为主,下部充填物以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含煤沉积为特征(石炭系);上部充填物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偶夹薄煤层(二叠纪)。晚石炭—早二叠世完成由陆表海盆向陆相盆地的转换过渡,在海陆交互地带及河—湖—沼泽地带沉积了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的粘土矿。二叠—三叠纪持续为陆相盆地形成期。期后本区经过一系列沉积叠加和构造变形,逐渐演化为坳陷盆地。

矿层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上部,与上覆盖层二叠系大黄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矿石呈灰白、灰绿和青灰色,铁染后呈黄褐色或黄红色,以高岭石、石英矿物为主,石英颗粒磨圆度低,分选性差,水平层理或交错层理发育,说明本区处于稳定沉积环境与水动力强烈活动交替环境。此外矿石中常见长石风化颗粒,反映原生长石风化为高岭石等粘土矿物。根据本地区沉积特征及岩石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油井山陶瓷粘土矿床成因属湖沼相沉积型矿床。

4 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区内勘查陶瓷粘土矿勘查可以参考以下规律:(1)矿体产出于石炭—二叠系太原组顶部岩层中,地层赋矿标志明显;(2)本地构造发育,矿层局部裸露,可沿控矿断裂方向开展勘查工作。

猜你喜欢

粘土矿石炭矿段
白羊矿段采空区离散元稳定性分析
长安金矿长安矿段露天转地下一期采矿工程安全设施通过现场验收
粘土矿物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及改性方法研究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江苏盐城市砖瓦用粘土矿开采现状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研究
新疆富蕴县扎河坝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条件分析
粘土矿物成分与剪切强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银—额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地质意义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
马坑铁矿中矿段的生产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