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环境伦理中的和谐共生

2018-11-20曹梦娇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生态

曹梦娇

摘要:本文从“和谐共生”出发,结合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特色分析、阐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所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价值理念的环境伦理学内涵及意义。并且结合当下时代特点将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具化,从而更加适应于该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理念的推行与实践。

关键词:和谐共生;环境伦理;生态

一、和谐共生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和谐共生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里包括人与生物、人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物种与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地共同生存的状态。

(一)和谐共生的概念

和谐即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与“谐”二字看似具有共同的意义,实际上却有所区分。“和”有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之意;而“谐”则是谐调、统一。共生相对于“异在”而言,两者相互依存。

“共生论”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它作为一种普通的生物学原理,最初是指个体或细胞内外之间共生组合的普遍法则。而后运用在生态学中,作为生态学概念的和谐共生,并不是指单纯的和谐,其中绝对不排除“生存斗争”。地球上每个角落都有着不同的种群居住,即使是气候极端地区,包括高寒地带、酷热地带等等,每一个物种都在与其他物种对于生存必须的条件与空间相互“生存斗争”着并且“共生”着。后来这一概念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借用并把“和谐共生”视为共生关系的理想状态。它既不同于近代以来支配自然的思潮,也不同于希翼与自然一体化的思潮,而是作为规范人与自然今后关系的理念,对所希望的理性状态概括的的很是确切与生动。

“和谐共生”一词实则源于中国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同于普遍认知中的“和谐”与“共存”,主要差异在于“和谐共生”的观念,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理想状态的描述以及科学的规范,而简单的和谐或共生的概念只是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某一方面单一的描述。在自然界中既存在着和谐共生的一面也必然存在着竞争对立的一面,因此和谐共生这一伦理学观点中则是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同时下又注重双方的发展,注重双方为了能够持久地、更好地生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

(二)和谐共生的由来

自然界是人类的起源、发展和进化的前提,与此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另外,文化形态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理解也产生这一定的影响,由此人与自然关系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人与自然原始统一的天人合一状态,在人类早期,由于生产力及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认识能力比较有限。在自然界中人类服从于自然,与其他动物一样。

其次经历了人与自然的分化外离与敬畏自然向控制自然观念的转换。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与认识逐渐深刻,主体的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对自然界巨大力量的恐惧不再如往并且削弱了对于自然界给予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人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观念随之而来。

最后,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阶段。随着人类不顾忌后果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自然再次用它绝对主导的力量让人类意识到人控制自然的观念的片面性,生态危机唤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相互影响的系统,和谐共生环境伦理的提出是针对当代所面领的全球化环境危机的现状,对人类自然观和价值观深刻反思后结合我过当前具体国情,建立环境伦理的新概念,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前提是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和人一样需要满足自己的生存的各种条件。当作为生存的主体之一时,自然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又能积蓄力量使自己更不断发展。因此,自然和人都具有内在价值,人与自然拥有平等的地位,自然是人类的合作伙伴,所以,人要平等的看待自然。

其次,坚持整体论。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完整性、复杂性和稳定性。人类与自然利益相关,当人类的攫取达到临界值,就会带来生态危机,这样既伤害了自然又危及了人类。

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并不反对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它赞同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理性的从自然中取得必须的资源。但同时,它既注重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充分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既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又注重自然生态效益。

三、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

适应于当代中国具体问题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推行与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栓桔,建立起与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相适应的,符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要求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一来,人类在尊重自身的同时,也尊重了自然的权利。为了使得整体性覆盖得更加全面,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也应将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其中,从而才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子系统对与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双赢性原则,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生物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时,遵循“1+1>2”的双赢原则,因为人类与自然是的共生的,是利益相关的,要保持生态平衡,必须遵循人与自然环境双赢的原则。

动态性原则,其核心就是能够把握住人与自然关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作为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当代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动态性原则,从宏观整体出发。我们必须充分的找准人类持续发展及自然持续生存的普遍规律,时刻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动态,不断结合新的问题及对策调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手段、方法,不断拓宽人类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新思路与新渠道,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总结

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所导致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代呼唤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对于当代中国,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为了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生存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国聘.论环境伦理构建的科学依据及基本原则[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 (03).

[7]田宝祥.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2018 (01).

[8]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9]陈俊.和谐环境伦理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0]晉文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环境协同论及其启示[D].山西:山西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