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反思看教师的二次成长

2018-11-20李娜徐春娥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成长期经验环节

李娜 徐春娥

摘要:教师的成长经历两个阶段,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1],而教学反思在教师的第二次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教师二次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二次成长;教学反思

李海林教授在《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中指出教师的成长存在着发展曲线图,即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2]教师的第一成长期是指新教师能够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高原期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时遇到瓶颈,这个瓶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有可能是终生难以跳出的一个阶段。第二次发展期是指教师开始主动去搜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素材和案例,开始用各种教学理论来反思教学,然后开始成为某一理论的追随者,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理论。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二次成长

反思(reflection)一詞本来属于心理学范畴,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引入教育领域,他在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次从教育学领域对反思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教学反思“是对与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他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思考”。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有不同表现的,下面笔者就从一般来讲教学反思的三个思维过程来阐述。一般而言教学反思包括三个思维过程:识别问题、描述情景、分析和重构。[3]在识别问题过程中,普通教师会对教学过程中对其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丰富原有的认知及经验;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则会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固定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引出他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在描述情景的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区别不大,都是大多运用事实来描述教学环节,而较少采用概括性描述。在分析和重构过程中,普通教师只是局限于描述教学环节,而很少会反思教学环节中师生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基础,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则在分析教学环节过程中,会寻找相应的教学理论来对教学环节进行诠释,然后用理论去指导教学。

二、如何培养二次成长所需要的教学反思

波斯纳(G.J.Posner)在1989年的时候提出一条非常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从这条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需要以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分析与再认知,也就是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二次专业成长的关键。那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着手:

(一)培养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

很多的教师在执教生涯中,都仅凭自己的经验教学,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然,教学中的所面对的对象是变化的,教学的情景是变化的,教学方法等也经常会随着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是没有办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只有具备了自主反思意识,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通过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方法,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过程,来实现自己的专业二次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二)掌握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

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反思的内容即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几个方面进行。

1.在进行教学反思中,很多的教师都容易忽略教学前反思,所谓教学前反思就是就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案、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思一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前反思更多的体现在备课上。

2.教学中反思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及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来调整教学设计和方法以达到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教学中反思可以采用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等方面来实现,比如处于专业二次成长期的教师,他正面临的是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中“再行动”的环节,这个教师可以在进行“再行动”的过程中将自己反思的结果运用到课堂实践之中,进行“再反思”来纵向观察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轴上的不同表现,以验证自己教学反思的结果达到自己专业的升华。

3.教学后反思是指在教学实践结束之后进行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查找理论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自己的教学理论,实现教师的二次专业成长。教学后反思可以采取个体反思形式和总结、对话等的形式,比如对教学中出现的令人记忆深刻的事件采用采取记录教育日志或是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反思(这种教育叙事可以从教师的角度也可以换位到学生的角度);通过与学生交流反思,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学生对课堂的评价是最直观的反应;借助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反思,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上,课后进行反思势必会忽略或遗忘其中的某些环节,所以这就需要教学录像的补充。当然教学后反思也可以采取集体反思的形式,比如与同事一起观摩自己的教学录像,与他们就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以同行的眼光来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来实现教师间的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处于专业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大多都是教学的能手,学科的带头人,在进入二次成长期之后,要想继续突破瓶颈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就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教学,必须通过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方法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升华。

参考文献:

[1][2]李海林.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和成长方式[J].今日教育,2015 (1)

[3]万伟.骨干教师二次成长中的五大转折--由一次暑假教师培训想到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 (2)

通讯作者:徐春娥

猜你喜欢

成长期经验环节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碳会计或将开启“成长期”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