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研究

2018-11-20祁琼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生命教育小学语文

祁琼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教育思想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爱护生命为前提,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本文对小学语文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期望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绽放生命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教育;价值观念

1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意义

生命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体验式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与感悟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教师要摒弃以往机械式讲解生命意义的做法,避免学生对生命教育产生厌倦感,而要从营造情境氛围的层面出发,引导学生体验人文情怀,获取对生命价值的真实感悟。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向学生播放志愿军离开朝鲜踏上回国列车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入朝鲜人员与志愿军依依惜别的情境中。在此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什么关系?学生们回答:他们是亲人。教师接着提问: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成为了亲人?通过本文阅读,你有什么体会?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当时志愿军的心情,与志愿军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要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个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生命体的成长与发展,促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教师要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学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氛围中激发生命潜能,共同探讨人生的价值,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生命感悟。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可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老妇人跟作者说她是个聋子?有的学生回答,老妇人不想让作者害羞,假装听不见。还有的学生回答,老妇人是善意的谎言,目的是激励作者好好练琴。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围绕着“善意的谎言”这一主题思想,所以教师可顺势继续提问:如果是你的父亲母亲在听到你拉琴的时候说你拉的像“锯床腿”,你会怎么样?很多学生都回答,会很难过伤心,以后都不想拉了。在学生表达完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之后,教师对善意的谎言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謊言是对别人有益的语言。为了激发学生生命个体的思想意识,教师还应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经历过的善意谎言,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充分展现出个体生命的精彩。

3深入挖掘文本内容,领悟文本的生命意蕴

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能够触及他们心灵深处的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深入文本,能够挖掘出其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由此可使学生领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蕴。如,《老人与海鸥》一文,这是一篇描写人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书中诠释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现出生命的内涵。教师在对该文进行教学时,应当让学生对文中句段所表达的含义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心绪随着文章波动,真正进入到文字的世界当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在该文中,描写场景的句段较多,如人少的地方是老人喂海鸥的领地等,由此可使学生体会到情感的真实。“每当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作者在此处用了生动一词,这充分表达出老人对海鸥的爱,不仅如此,也使老人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老人的世界。老人将海鸥视为亲人,这其中体现出一种亲人的情怀,老人去世时,海鸥轮流飞到他遗像前的空中,仿佛是在和这位慈祥的老人道别。文章的结尾以老人的离去告终,虽然他不能在向海鸥表达自己的爱,但却谱写出一曲不同生命之间的赞歌。

4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当中,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使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实现了精益求精,其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对此,教师应当加以合理利用。除教材之外,还应发挥出课外读物的作用,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例如,《目送》一书,该书对亲情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还有对生活的体会和思考。作者龙应台对人的内心给予了关注,用文字表达出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通过对该书的阅读,能够感知到其中与生活有关的种种画面。在该书中,描写亲情的篇幅较多,亲情可以给人以温暖,有亲人在身边,不会感到孤独,如果亲人逝去,则会带给我们悲伤和痛苦,作者用文字描写出亲情的珍贵之处。在人的生命中,亲情是最为珍贵且不可替代的一种情感,生命因为有了亲情才让人更加珍惜。又如,《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其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该书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当学生阅读后,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课外阅读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生命的了解,有助于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论:

总而言之,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重视该年龄段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引入生命教育内容,以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领悟生命的意蕴,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纪嘉婧.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6.

[2]顾燕.生命教育:鉴赏生命之可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思考[J].语文知识,2017 (7):104-106.

[3]姜涵.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 (7):84-85.

[4]汪加菊.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 (1):60-61.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生命教育小学语文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