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坊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2018-11-20赵洁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应用设计学生管理工作工作坊

赵洁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深陷事务性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是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传统单一,“以生为本”的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引入工作坊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同时也是对辅导员自我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工作坊;学生管理工作;应用设计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承担着青年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已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于青年更加全面的要求。

(一)学生工作者深陷事务性工作,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承担者,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多、内容杂,涉及到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宿舍管理、资助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接学校各部门,“有事就找輔导员”更是成为学生和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口头禅。辅导员沦为“表哥”、“表姐”的现象不在少数,这让年轻的辅导员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高校重专业教学,忽视学生工作,辅导员得不到专业知识的补给。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从选拔到上岗,都经历了严格地挑选和专业地培训。但是,待辅导员正式上岗后,一方面因事务性工作缠身,一方面学校把更多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给到了专业教师,使得辅导员专业化知识仍旧停留在岗前培训阶段,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需求。

(三)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和内容传统且单一,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仍停留在信息上传下达中,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学生管理工作内容陈旧。“95”后甚至“00”后带着稚嫩的面庞步入校园,他们思维开放、创意无限、自信自主,怎样跟上他们的脚步?怎样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工作坊模式的概念和实施流程

(一)工作坊模式的概念

工作坊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作坊模式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简而言之,工作坊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型教学模式。[1]工作坊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前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工作坊模式实施流程

工作坊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具备活动实施的五个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活动开始—活动中间—活动结束—活动反馈。在活动准备阶段,实施者要事先确定好工作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物资等。工作坊的主题和前期宣传,也应当在此阶段完成。

活动开始阶段往往是最令人感到尴尬的时期,参加工作坊的人员之间可能互不认识,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短时间内聚集在一起,而工作坊又是一个需要讨论交流、头脑风暴的地方,过分的拘谨,必然达不到工作坊的预期目标。有趣的团队破冰游戏,可以较迅速地打破僵局。实施者在开始阶段应制定好活动要求或规范,例如,保密原则。这更有助于参与者放松心情、畅所欲言、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

对整体活动方向和进度的把握是对实施者的一项考验。实施者在此期间,可以运动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和头脑风暴等。此时,实施者要做一名细心的引导者和观察员。当讨论主题发生偏差时,实施者应快速将话题引导回来,实施者还应认真观察每一位成员是否全身心的投入,若发现有个别成员没有参与或有不良情绪时,应及时加以引导,激发成员充分表达。

活动快要结束时,实施者要带领所有成员对探讨的问题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地点评,并给到成员巩固强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让每一位成员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所运用。

一个活动的结束,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实施者可以通过邮箱和小纸条等方式,尽可能获得成员的反馈,听取成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日后工作坊的完善提供依据。

三、工作坊模式的应用设计—以大学生涯规划工作坊为例

从纵向看,针对每一个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从横向看,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因研究领域不同,工作坊的主题也应特别设计。笔者就以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涯规划为主题,设计一次工作坊。

活动开始前,确定好本次工作坊最多容纳30人,对象为大一新生,时间确定在学期中,新生已经对本专业学习有所了解,对学校和专业的新鲜感开始降低,此时的新生极易出现对本专业失望、不感兴趣的问题。确定好场地,准备好活动时需要的纸和笔。

活动开始时,主持人可以通过“名字接龙”等小游戏完成破冰,接下来主持人让每一位成员在白纸上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大学四年的规划和最后想要达到的目标,用文字标明想要达到目标需要在哪个阶段获得哪些本领,或者是考取什么类型的证书。主持人引导成员以小组的方式分享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涯规划,讨论大学四年最需要学习到的本领或知识是什么。最后,主持人引导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规划和小组讨论的结果。

工作坊即将结束时,主持人应对所有参与成员的表现表示认可,同时对小组讨论和小组代表的分享进行点评,鼓励成员做好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为达成目标而不懈努力。此外,主持人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使工作坊更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敬雷.工作坊教学模式刍议[A].刘春,屈波.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应用设计学生管理工作工作坊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设计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居住空间绿饰陈设原则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