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

2018-11-20赵丹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保护

赵丹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崇尚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和艺术,极大地冲击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迫在眉睫。本文笔者总結文化馆工作实践,结合武陵山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苗族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现状,就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策略

民族民间艺术属于历史传承的珍贵文化,它准确客观的记录与保留下了人类生产生活习惯以及伦理观念等历史文化元素,也属于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民族民间艺术属于动态化的历史文化,也属于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是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智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因此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

一、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意义

(一)民族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

无论是站在审美角度来欣赏,亦或是从创作角度来评价,其和现代艺术都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民族民间艺术属于艺术教育的灵感与来源,也属于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民间艺术借助于自身文化价值为今天的艺术教育带来了非常珍贵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沿袭

民族民间艺术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它和现代人的生活直接相关,大部分生活环境与宗教信仰都和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现代艺术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研究对象,借助于民间生活习俗、传统思想道德和对审美观的充分关注,从而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改变。

(三)民族民间艺术有助于拓展艺术设计空间

大部分人都觉得民族民间艺术已经过时了,但这仅仅是一种十分片面的想法,由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非常丰富,对现代艺术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利用性。借助于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融合,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多创造元素。

二、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从过去那种农耕生活朝着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转变,对于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言,变化是根本性的,其终结的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相对显著的时代。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一般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承基础逐渐缺失,现阶段国内民族民间艺术单纯的是少数对民族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热情的人在进行创作,且大多数是年长者,年轻人往往很少参与其中;市场观念没有树立,表现出单纯艺术的观点,并未真正将艺术与市场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解认识不全面;品牌意识相对欠缺,民族民间艺术处于相对散乱的状态下,过去的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艺术作品内容的扩展,因此无法真正形成知名度较高的品牌[2]。

三、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以宣传为手段,将民族民间有机融合社会中

首先是借助于媒体广泛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民间艺术的概念传播给广大群众,树立民族化的理念。第二是应当尽快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互联网宣传平台,依靠互联网的功能来让这一理念更加深化。另外还应当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活动的途径来推动民族民间艺术固定化和当地民族民间艺术展览活动予以融合,培养全民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想意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性,让民族民间艺术真正源于群众服务群众[3]。

例如:在武陵山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中,梅子镇依托我国的传统村落佛山成立了市级保护项目《梅子山歌》传习所和展示区,为了进一步加大该传习所和展示区的宣传,共投入了4.05万元主要用于制作《梅子山歌》的宣传资料以及宣传所需的道具。

(二)打造文化产业化,发挥民族民间艺术的经济效益

当市场环境良好时,若民族民间艺术能够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便能够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技艺创新。第二,民族民间艺术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原本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出具有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文化,以促使民族民间的文化发展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吻合,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精神[4]。

例如:武陵山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建设的龙塘乡双龙村《青瓦烧制技艺》传习所和展示区建设,有传承人负责青瓦烧制技艺制作教学,而烧制出来的传统青瓦产品又可以用来营销,而获得的资金又可以用于《青瓦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在将《青瓦烧制技艺》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来的同时实现了该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三)提高福利待遇,培养更多传承人才

第一,鼓励老艺人广收门徒,并利用有效途径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挖掘并创新民族民间艺术;第二,将民族民间艺术人才安排到艺术团体工作中,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让他们主动为民族民间艺术而献身;第三,要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学校培养传承人才,将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任务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更多的后辈人才。

例如:在武陵山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建设的《竹板桥土法造纸技艺》传习所和展示区,该传习所结合《竹板桥土法造纸技艺》特点每年固定开展2~6次集中传习活动,并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讲解,而其余时间则主要用于广大民众交流艺术和传习自身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单单依靠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该项工作需要社会全体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也少不了政府的政策和方针作指导。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活动是全社会的职责,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唤醒人们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鼓励并吸纳社会力量踊跃参加,促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斯琴巴图.浅谈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之传承[J].内蒙古艺术,2014 (02):111-112.

[2]邓军.浅析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策略[J].新闻界,2011 (03):28-30.

[3]汪灿根.试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必须坚持的四个原则[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8.

[4]王福星,高兆军.关于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思考[J].民营科技,2008 (09):109.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