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2018-11-20成永娜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非遗保护视域

成永娜

摘要: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代表和象征,其多样性构成了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格,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当年红极一时的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地位却江河日下,观众数量骤减,剧团命运多舛,部分剧种濒临消亡,这些前景黯淡的戏曲剧种无不凝聚着优秀的文化成果,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命脉,如若丧失将会是民族莫大的损失。笔者以邯郸的非遗戏曲普查为例对非遗保护中传统戏曲的现状与传承发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统戏曲;传承;创新;发展

传统戏曲凝聚着中国自然村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代表和象征,传统戏曲的多样性构成了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格,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然而,当年红极一时的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地位却江河日下,观众数量骤减,剧团命运多舛,部分剧种濒临消亡,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前景黯淡的戏曲剧种无不凝聚着优秀的文化成果,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命脉,如若丧失将会是民族莫大的损失。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传统戏曲发展作出了部署,为戏曲的振兴之路指明了方向。本文以2018年邯郸非遗戏曲普查为例探讨当今基层传统戏曲发展的情况。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传统戏曲种类繁多,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据着较大比例。到2018年,邯郸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项,省级名录20项,市级名录27项,约占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的1/4、1/5、1/12。通过2018年普查情况来看,邯郸27项非遗传统戏曲共有59个剧团,4个国营,55个民营。

一、从基层非遗传统戏曲现状看戏曲的发展问题

1、非遗传统戏曲创新不足,自营能力弱。

戏曲剧团没有自营能力,成为阻碍传统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当前,非遗项目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抢救性保护,尤其是传统非遗戏曲作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重点资助项目。近三年,邯郸7项国家级非遗传统戏曲获得过国家级、省级资助总金额达到1089.5万。即便如此,邯郸非遗传统戏曲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整体提升。由于戏曲观众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许多地方戏曲院团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多数地方剧团原创剧本数量不超过 10%,只能依靠传统经典剧支撑。邯郸入选非遗戏曲已有7个剧种无剧团,后期发展困难。4个国营剧团每年可以得到國家200万左右的补助,但缺乏新剧创作能力,自营发展不足,基本是国家供养。民营及其他剧团在演出场次上明显弱于国营剧团,创收能力层次不齐,其中发展比较好的县区每年演出约400场,年平均创收60万左右,其他县域每年仅有20、30场演出,基本无收入。

2、非遗传统戏曲传承不足,前景堪忧。

非遗传统戏曲普遍存在传统剧目老化,人员青黄不接,群众基础薄弱等问题。邯郸传统戏曲每年创编的新剧目寥寥无几,约20个戏曲剧种是口传心授,无任何资料留存。其他留存资料的也多为演出视频,传统的老剧目基本没有剧本、曲谱的相关资料,民营剧团只注重演出,无资料留存意识。民营剧团重传统,轻创新,由于层次不齐,自营能力较弱,基本不是作为专职剧团存在,演出形式陈旧,导致传统剧目逐渐不能适应年轻人的需求,群众基础越来越弱。

二、重创新找方向,振兴传统戏曲

从邯郸非遗传统戏曲的现状来看,基层非遗传统戏曲的挖掘基本完毕,7个未列入地方保护名录的传统戏曲也多为外来剧种。由此,非遗传统戏曲今后的工作应侧重保护创新为主,探索适宜的保护传承模式。

1、注重剧团发展,打开市场

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戏曲的核心问题是让传统戏曲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传承发展的双赢,扶持剧团发展、打开戏曲市场不失为一个良策。剧团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剧团的性质来看,以民营为主,国营为少数,从发展前景看,民营剧团更有活力,缺点是不稳定。国营剧团人员稳定,保证演出,缺点是依赖国家。传统戏曲发展结合二者的优势,让民营剧团走向正轨,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推动非遗传统戏曲多成立民营剧团,并让政府引导逐渐走向市场。以国营剧团为首,在演出之余,对民营剧团开展辅导、培训等活动。

2、注重传承,培养新人

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重要因素是后继无人。从邯郸非遗传统戏曲普查看,市级非遗戏曲项目13个子项无传承人,省级非遗戏曲项目8个子项无传承人,国家级非遗戏曲项目4个子项无传承人,一方面体现出传承人评定滞后于非遗项目的评选,另一方面也说明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不只是传承人的职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对于传统戏曲的扶持不仅仅局限于传承人短暂的培训传习或走进校园让学生认识戏曲,而应在发展中形成一种传承模式。让传统的师徒模式转为当今校园教育模式,才是让传统戏曲走向重生的关键。对于晦涩难懂的剧种,尽可能保存详尽的资料,让后人通过视频、影视资料认识祖先曾经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3、注重创新,融入生活

非遗传统戏曲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要“见人 见物 见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传统戏曲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在新的条件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非遗传统戏曲因其守旧不前,传统剧目老化、演出方式程序化而难融入生活,不被大众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更应该是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能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方式就是适应社会发展。戏曲本身也具有吸纳、包容各门类艺术最高成就并融汇成独特的艺术门类的特点。因此传统戏曲在保留部分经典传统剧目的同时,可融入社通过编创新剧目、变通演出形式让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通过传统戏曲展现出来,让传统戏曲更贴近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传统戏曲的振兴。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非遗保护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