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路径

2018-11-20潘梅娟刘焰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潘梅娟 刘焰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其核心必然是历经沧桑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思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近,与民族共同体利益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精神相呼应。思想文化乃至文明,一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因此,如何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涉及面广、也方法很多,非常重要。我们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恰恰切合了这一主题。

关键词:文化核心;文化软实力;儒耶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的衍生体,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物质生命的基础,也是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同本民族在一个民族共同体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具意义、最有价值的事物的认同,其根本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因而,人类作为各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必然要承继人类、民族的文化生命。任何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离开他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灵及其心灵复制的母版,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文化激进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存在“去中国化”的倾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打造精神家园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研历史,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我们都归纳为:仁、义、礼、智、信。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从那时起,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了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岳飞的精忠报国,杨家将的誓死为国到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都充分说明了民族精神的可贵。

由此可见,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生存发展的支撑和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这个民族发展繁荣最深沉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本着这种认识,充分体现和延续了优秀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多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手段。

二、从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自始至终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广泛深入吸收了道家与佛教伦理的思想精华,形成了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使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文化达到巅峰,从而,为塑造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伦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以圣经为核心的西方基督文化则吸收了古希伯来人的信仰精神、古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和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并将三者融合之后,形成了自己完备的神学理论和教会制度,统治西方人的精神生活长达1500多年,它所倡导的价值观,早已从根基处萌生了对西方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审美趣味,也尊定了近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思想根基。

由此可见,儒耶文化(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对善恶好坏的判断),人生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世界观(世界是怎样的)的“三观”上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涉及传统礼教衍生的自然根基,经济基础和政教结构三个不同的邻域,涉及到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与以义统利、礼治社会与法制社会、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差序仁爱与普世博爱、中庸尚和与崇力尚争、形象直觉与抽象思辨、君子人格与义人位格,现世超越与来世拯救十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了一个完备洽当的中西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体系,为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知己知彼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在综合创新中再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准确的素材和契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与西方的“征服世界”的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信守拈来,不但对当下世界众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之道,而且对我们当今的社会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素材。

三、整合人文资源,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特长的力量与源泉。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也是文化强国的前提。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然而,要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合理的资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乃至当代文化融合,我们还要从科学的方法和理想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文化自信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進方向和发展道路

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软实力,它决定了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决定着国家的制度选择和道路选择。由于文化软实力是通过影响国民的人格塑造、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准则的遵循,道德情操的构建等在文化层面来进行运作的,它决定了社会风尚和影响了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甚至转化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要引领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牢固树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意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着手夯实文化软实力,确保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结合红船精神,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整合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功能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整合多元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沃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注意吸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一种文化的活力不在于抛弃传统,而在于吸收传统,不断造铸传统,这才叫文化创新。在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其合理的内涵才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指引。中共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委党校,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党校教学需要,拆资打造了革命烈士广东革命先躯梁展如现场教学点,这对弘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為其发展也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从而,不断推进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突显多元文化价值观功能。

(三)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弘扬优秀文化的主要路径,我们必须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例如:《新三字经》就是很好的教材读物。因此,我们建议适时新编出版的修订中小学道德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大力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特别是,在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的同时,必须积极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从而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四)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的功能在于培育、传承、挖掘与展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为的是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平台,适时推出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体育活动、电影节和旅游推介等品牌项目;同时,积极支持中国园林、中华医药、中华烹饪和中华武术走出去;在国外,大力宣传中国戏曲、中国书画和中国节日,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还必须广泛推进国际汉学交流,构建中外合作智库,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闸述中国特色,展示中国形象。

文化是为民族而生,为民族而立的民族之魂,它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和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类的视野,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充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担当起引领世界优秀文化发展创新的重任,继续前进。我们可以预见,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潘梅娟(1970-1)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治国理政。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