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2018-11-20邵凯欣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

邵凯欣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具备很强的文学性和经典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思想和个人情感,对于人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体认进行总结,并从学科知识的“化零为整”、寻找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确保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可信程度三方面,论述了提高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能力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古代文学;可信程度;思想共鸣

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属于一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更是对鉴赏主体素养考察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我国古代文学鉴赏对主体素养存在很高要求,需要以学习和研究为基础,对相关文学素养进行积累,并保持一定的公正态度,实现作品意境和主体修养需求的全面满足。文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入思考,人们需要通过体认和鉴赏,将其中的经典性和文学性挖掘出来。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体认

(一)文学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首要特点便是文学性,这也是文学作品内涵体认上的重要目标所在。站在文本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多,很难将其中的学科界限定义出来。文学性主要是对精神文化内涵、美感等进行深刻诠释,而其中涉及到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思想和情感的抒发过程,更是作家向社会大众传递的一种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通过文学的形式对学科思想进行表达,进而透过读者的感知得以传递,这样一来,为社会现象的个体判断提供了充分依据。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可以将情感的内化特点展示出来。因此,在体认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學内涵上,应该将重点放在精神表达和情感体验方面。

(二)审美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备很强的形式美感,这一点在作品的文体以及修辞手法应用上得到了全面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备强大的功能性和规范性,可以对问题特征进行充分诠释,从而将其中的形式美感突显出来。在这些文体形式的配合下,文章的创造性和机趣也会被体现出来,提升读者的接受程度。另外,站在修辞角度来说,中国古代作品中的词语和句子均具备丰富的美感,对称性极强,结构错落有序,将均衡性有效展示出来,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最大特点之一。站在文本结构和意象构建角度来说,美学感受的获取将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在美学品质突显过程中,需要通过情感文字、声音等,将美学特质激发出来,进而实现文体形态的全面创造。整体来看,透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能够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在文学创造上花费了很大精力,通过这些个性鲜明、别出心裁的作品,人们便可以对其中的审美情趣深刻领悟[1]。

二、提高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能力的具体建议

(一)学科知识的“化零为整”

所谓鉴赏方式的化零为整,就是将文学鉴赏过程中的碎片化知识统一在一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具备十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想要实现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刻鉴赏,必须对其中掺杂的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等进行充分了解。站在古代字、词等角度来说,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对语文知识基础进行全面掌握,理解文字想要表达的含义。除此之外,还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了解,这其中还包括价值观和自然观念等等,利用继承性的眼光去对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将其中的传承性和经典性展示出来,实现作品内涵以及思想情感的全面丰富。另外,站在文学史知识学习角度来说,文学作品鉴赏还涉及到一些意识形态和价值伦理理论等等。文学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上,会将重点放在社会环境上,进而形成与作者心意相通的意境,将作品中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很多时候,人们只能从某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单一鉴赏和分析,并没有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统一化认知,让整个鉴赏过程存在缺陷。因此,“化零为整”的鉴赏模式能够体现出现代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尊重,对作者的本心进行深刻还原。

(二)寻找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应该以具体的感悟、启发等为主线,做到了词简意丰,为后续文学作品鉴赏提供充分指导。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对理论评点方向提高重视程度,但却将创作主体之中的个性化思想忽略,为了能够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还原,人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首先,人们要根据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作品背景,对作品中的文化氛围进行深刻探讨。其次,应该以真实逻辑为基础,避免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逻辑上的误解,确保其与文学规范相符。再次,要对作者提出足够的尊重,对作品之中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刻体会。另外,在整个鉴赏过程中,决不能超出相关文学限制,否则就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曲解,更无法将作者的个性化认知展示出来。所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鉴赏的有效性[2]。

(三)确保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可信程度

为了让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过程显得更加可信,需要在鉴赏之前设置一个明确的限度,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让鉴赏工作的开展以历史事实为基准,避免其文化限度遭到跃迁。一般来说,任何状态下的生存之境和超越形式,均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很多经典名篇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文化氛围尤其重要,这也会加深人们对文化处境和生存情况的认知深度。其次,整个文学鉴赏过程应该以逻辑事实为标准,掌握其中具体的学理限度。鉴赏活动不能脱离参与者的主观意愿,这也容易在鉴赏过程中产生一些误解,但这种误解的范围不能展示出太大的跨度,否则将会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产生严重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历史的沉淀下具备了丰富的文学性和经典性,为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传达奠定了基础。因此,现代人需要利用深刻的感知去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将真实的社会现实还原出来,做到作品思想的全面性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该类作品更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兰.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北方文学,2018 (24):63.

[2]郑睿琳.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及意义阐释[J].芒种,2017 (20):30-31.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寻根寄语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