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庄嘉仪,回味唐风

2018-11-20刘柯利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诗家赤子字里行间

刘柯利

岁月青葱,弹指而过;韶华佳和,白驹过隙。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或耽溺于你侬我侬的儿女情长;或沉迷于官场仕途的汲汲经营;或逍遥于自我翱翔的豪侠气概……所思所想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唐诗者,要眇宜修,庄重典雅,能言诗家之风骨,可述往来古今之通变。根骨刚正,在诗家的字里行间,可以借文识人,辨其气骨,原其德行。

人生大苦,最恨不过“君不见”,美人迟暮悲白发。但是,在太白笔下,一切的愁似乎都被排解自纾,愁肠啸成了剑气,在逍遥与入世的挣扎之中保全了盛唐知识分子的最后气节。在“世人尽好牡丹”的时代,他弃牡丹而去,“天子呼来不上船”,一杯醇酒,谢绝了大明宫的芙蓉、贵妃。一把银剑,舞成狷介狂放的名士豪侠。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区脱纵横,不受格律精严的束缚,超越规矩之外;在诗歌的情义消遣之中,恣意飞扬,保全了自己最完整的的文人气节。往往为后世所道的并非杨国忠与高力士如何地权倾朝野,而是太白当时孤高和寡的品德情操。

回顾当下,人们大多是怀着改变世界的目的进入社会,但是到最后却大多被社会改变,又有几人能够做到青莲这般“出淤泥而不染”风骨。基于此种现象与对太白的理解,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权力名利不过是当时之势,气节德行才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也许对世界做不了多大的改变,但是要尽自己所能的保全初心,不要被这个世界不好的一面所改变。在纷乱的现实情况与自我的选择中间,守住初心,保全太白那种为人处世的气骨,向德而生,绝不蝇营狗苟,得过且过。

个人操守值得称颂,民族气骨更令人骄傲。在唐诗中,不少烈士先贤“弃身锋刀端”,将性命寄托在生死之外。既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惨烈悲壮,将现实与历史交织,以个人之死成就边防的安全。那白骨森森的土地不是风景的点缀,而是先祖们弃生向死,捍卫家国的决然。他们不得已抛家离乡,远离高龄考妣和娇妻稚子,从戎戍边。塞下秋风中,芦管琵琶里,征人含泪望乡,以一己血肉之躯担当钢铁长城之责。黄沙百战,金甲尽碎,“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未得报恩不能归”“少小幽燕客”无一不是祖国赤子令人仰叹的铮铮铁骨。

读到这里,这让我想起了当下那些成为了国之重器的军人们。无论是在《战狼2》中的个人英雄,还是在《红海行动》中的集体英雄,这些战士都是军营中解放军们的一抹缩影。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是他们的忠诚信仰。钢铁军舰里,枪林弹雨下,这些人放弃的是他们其乐融融的小家庭,守住的是我们现今平静安宁的大家园。用最无私的方式,最有力的行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受到了他们高尚品德的浸染。在风云变幻与波谲云诡中,这种高山仰止的德行被称为“赤子之情”,是涌动在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中的一种血性。我们也许成不了英雄,但是,只要对人格有追求,相信也一定能做到“向德而生”,保留有中华民族最血性的一面,祖国赤子,无问西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唐詩中还保留有许多古代君子之德的标准与范例。千年岁月,这些历久弥新的人生品格在现今更是显得尤为可贵。既是对古人“仁心仁德”的回归,也是当下亟待贯彻的个人修养。知“礼”知“德”,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向德而生,方可无患。

猜你喜欢

诗家赤子字里行间
赤子
鹧鸪天·赤子赋
字里行间感情怀——方法运用课“凡人情·伟人情”
引导万千赤子行
让“鲜活感”跃然字里行间:浅谈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