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8-11-20石俊美

支部建设 2018年28期
关键词:铅字电子报党报

■ 石俊美

我是一名党报人。从1966年开始,先后在解放军《铁道兵》报社、《晋中日报》报社工作。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目睹了我国党报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亲身经历了党报在改革开放中几个关键阶段。

“铅与火”:铅字报

改革开放初期,我是在《铁道兵》报社度过的。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铅字报”出版的神奇过程。我记得编辑把画好的版样和稿件送到印刷厂以后,工人师傅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

第一道工序是铸活体铅字。那时出版一期报纸需要三万到四万个铅字。铸字工人站在上百度高温的铸字机前,按比例配制好合金铅的成分,再按字号、字体调整好字盒,装上铜字模,把融化的铅水注入字模,浇铸成一个个活体铅字,然后补充到字架上。有一次我走进了铸字车间,迎面扑来一股烟熏火燎的气味,呛得我又流鼻涕又流眼泪。然而工人们不仅忍受滚烫的炙烤,还要忍受机器的噪音和有毒金属铅的污染。

第二道工序是拣字。工人们左手拿着字盘和稿件,右手不停地从字架上拣出字放到字盘里,来回穿梭,拣一个版的字,要走几公里的“路”。

第三道工序是拼版。工人按照编辑画出的版样,把拣字工人送来的铅字加上铅条,装进专用版框里拼好版,打出小样、大样、清样,值班编辑签字后付印。

第四道工序是压纸型。把拼好的铅版放进纸型机,把硬纸板放在铅版上,开动纸型机运用高压手段,把报版压到纸型上,这种纸版耐高温不变形,用的都是进口材料。

最苦最累的工序是浇铸铅版。工人先是把铅块放入铅锅,开动电炉,等铅锅的温度上升到三、四百度,铅块就融化成铅水。工人师傅把纸型装进半圆形的铸版机,再把铅水注入铸版机,等铅水与纸型相吻合成功,立即冷却。浇铸出来的是半圆拱形铅报版。在浇铸过程中,师傅们就像进了“桑拿房”,一个个汗流浃背,稍有不慎,身体就会被烫伤。

最后一道工序印报。把拱型铅报版装进轮转胶印机,调油墨、试印。紧接着值班编辑拿到试印出来的正式报纸,以“第一读者”身份认真审阅一遍,确认没有任何差错。随即下达“开印”指令。

“哗哗”,一刹时,一张张飘着油墨芬芳的“铅字报”出世了。

“铅字报”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光与电”:电子报

上世纪80年代,中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印刷业,为报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出版“电子报”的报社。之后不到两年,全国的各级党报都出版“电子报”了。

“电子报”就是把文稿、图片和美术作品由“电子照排(即激光照排)”制成PS版最后上机印刷。

使用激光照排系统,不但可以避免铅字排版的低效率和对工人的健康伤害,而且它易改动、成本低、效率高,比古老的铅字排版,其工效至少提高5倍。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级党报也随之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例如《晋中日报》,早已由铅字排版、黑白印刷变成了电子照排、彩色印刷;早已由四开小报变成对开大报,现在已由过去的一张报,发展成为拥有两报(日报、晚报)、两微(微信、微博)和三个客户端(掌晋、掌报、掌视)等多种载体的新型媒体。

进入21世纪,诞生了“互联网”。各级党报在每期报纸排版完成的同时,立即发布网络版。读者直奔网络主题,一点鼠标,一“网”打尽天下“电子报”。

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率先推出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之后不到两年“手机报”遍布全国。

“数与网”:全媒体融合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人民日报》着力抓好媒体融合发展,率先建成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倾力打造“两微两端”等新媒体,实现了“数与网”全媒体融合的历史跨越。现在的《人民日报》不仅仅是一张油墨印刷的报纸,而且是已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平台,覆盖用户共计7.8亿的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国的党报纷纷“触网”。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报网联动”。现在党报电子排版系统网络化、稿件管理计算机化、图文输送一体化、资料管理自动化、版面传输远程网络化。出版后,报纸版面直接进入光盘存档。编辑记者逐步以计算机为工具,取代了手中的笔和纸。

如今,一代代党报人传承党报的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时代新闻思想,做宣传新时代、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排头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猜你喜欢

铅字电子报党报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电子报的评价与利用
中魔法的铅字
爱的表白
变成“铅字”的文章
汪治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