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研究

2018-11-19张理想

现代交际 2018年20期
关键词:信息意识信息传播自控

张理想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个人重要的能力素质,对当代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尤为重要,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能力基础,为其个人终身学习、在信息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进而推进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进程。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道德 信息传播 信息污染 自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16-02

一、信息素养与成长成才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养,它涉及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等诸多知识,和许多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信息载体、处理手段等信息的存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信息活动逐步从纸质信息为中心转向以电子媒介为中心,这种转变标志着信息的传递正在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

知识改变命运,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生长环境、社会阅历以及兴趣专长的差异,可能最终会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只要经过精心培育,必将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因而,提高信息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中小学生成才的道路上,信息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成才,用不好则会影响学生成才。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工具,具体表现在:(1)有意识地抵制网络中的“信息污染”;(2)保持良好的信息道德,防止滥用信息技术;(3)端正态度,认识到网络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工具,更是完善知识结构,实现个性发展的培养创造力的工具;(4)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发展自己,为将来成才、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获取已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信息素养能力还亟待提高,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二、信息意识与中小学生信息意识状态

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信息意识则专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反应,概括地说就是人作为信息的主体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它既是信息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外界信息环境变化的一种功能反应。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在将来适应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然而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状态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1)信息需求匮乏。农村条件所限,大型图书馆很少,学生可选择性小,加之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2)缺乏信息敏感性。表现在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搜集和利用信息。(3)缺乏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能让信息资源为己所用。(4)缺乏信息污染意识。社会信息流中充斥着很多有损人们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危害人类信息环境,影响人们正常地吸收及利用正确的社会信息。(5)缺少信息免疫力。农村中小学生对诸多信息缺少筛选能力,有的学生留恋网吧,痴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学生被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所迷惑,无力辨别。

针对上述种种情形,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免疫力,解决问题时应搜集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明确使用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意义,了解使用无价值信息带来的危害。

三、信息道德与行为规范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信息道德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提高信息道德素养也是重中之重。

规范中小学生信息道德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你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你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你不应该未经许可接近他人的文件;你不应该伪造电子邮件信息;你不应该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你不应该用计算机作伪证;你要避免伤害他人;你要诚实可靠;你要尊重知识产权;你要保守秘密;你要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四、信息传播与交流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只有在它的传递和流通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能够从它处获取信息,而且也有义务、责任和能力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传播信息。

(1)信息交流: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必须借助信息交流媒介和信息交流系统,如发送给同学、老师等的电子邮件。互联网使信息交流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信息。通过Email、MSN、BBS、博客、微博等,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2)人际交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除8小时睡眠外,其余70%时间用于直接、间接的人际交流。网络人际交流属于间接人际交流,但网上的人际交流可以产生相当多的真实行为,包括交易、闲聊、游戏、网恋等,总之,互联网是一种新媒体,具有令人折服的传播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是匿名的,这也正是其吸引人之处。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想要诉说的一切,无所顾忌,因为做这一切都是在匿名的情形下进行的。对中小学生在信息传播与交流方面要做到如下指導:明确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内涵,熟知信息传播与交流是权利和义务,了解并分析各种网络环境下传播和信息交流的利弊,应正确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五、信息污染意识

现代社会,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新信息产生,信息资源无限膨胀。这一切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明显地感受到社会信息流动总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社会信息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信息超载严重。信息资源分布不平衡,信息污染严重,信息犯罪增多,全球争夺信息控制权愈加激烈。

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增强了人们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它的优点是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缺点是导致了信息的泛滥成灾,各种合法和非法信息、有益和有害信息充斥网络。

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心理上还未成熟,如果整天与计算机网络相伴,可能会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甚至还有可能有些学生利用网络不知不觉地做了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针对这种情况,要教育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社会中存在信息污染;(2)自觉抵制垃圾信息;(3)作为网络信息的加工者,树立自律、自重的网络价值准则,遵守网络道德标准,不随意制造和发布不法信息,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信息行为;(4)要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污染的危害并做一个信息环保者。

六、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控能力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学生获取、传播和交流信息提供了便捷,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因为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理、自控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使得学生犯罪案件也随之出现。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经常受到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迷恋、依赖于网络,通宵达旦地上网,生活无规律,睡眠严重不足,神经紊乱;(2)人际关系疏远。虚拟网络的交往代替了现实的人际交往;(3)表现为睡眠严重不足,记忆力下降,身体免疫力低;(4)缺少伦理道德观念。表现在网络中滥发消息,发泄愤怒,甚至造谣和制造恐怖。

可见中小学生上网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是尤为重要的。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快,但心理尚未成熟,他们所具备的文化水准以及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与有限的认知不协调,法律意识淡薄,又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他们可能会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可以逃避法律制裁,还有很多的网络犯罪者并没认识到他们所做的是一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因此,教育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网络自控能力现状,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提升网络自控能力计划。

七、信息素养与公民角色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享受信时代公民必备的素质,是公民发挥个人作用的能力基础。公民享受的信息权利包括:直接获得基本生存型信息的权利;获得准确的官方信息的权利,获得最新、最及时的信息的权利;有权有效获取信息,使用简易及功能较强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享受开放的、宽带的公共频道;个人隐私权受到保护等权利。在信息时代,公民有义务了解和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参加选举、遵纪守法。中小学生应该了解信息素养与公民角色的关系,还应该了解信息素养提高了公民的哪些方面的能力,更应该知晓公民信息素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八、结语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已比信息本身更为重要。在我国,虽然信息素养教育开始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总体上还是侧重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如何有效地获取、处理、评价和利用信息方面还缺乏系统的培养。面对社会的需要,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就必须把信息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正如以往时代的各种文化素质一样,这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当代中小学生必须能够独立地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评价、转化并加以利用,信息素养的高低成为衡量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遗余力,但在我国,信息素养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也不断地变化。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保证人们为迎接信息社会的生活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并鼓励人们利用信息源进行学习。但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还缺少如何对中小学生進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入研究,总体呈现出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的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法单一、零散,缺乏整体性。总之,我国信息素养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促进信息素养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全面整合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7.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信息意识信息传播自控
哲理漫画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如何有效培养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