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研究新进展

2018-11-19苏丹杨春悦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9期
关键词:炎症因子作用机制心力衰竭

苏丹 杨春悦

【摘要】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及炎症因子引起的心肌损伤,从而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引起心室泵血、充盈功能下降,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及体液潴留等。而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严重者将会引起失代偿。因此,临床上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要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外,还应该结合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及防治心肌重构发展,降低临床死亡率。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是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双重作用机制,能抑制脑啡肽酶活性,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水平,但是临床上对于其作用机制尚未知晓。因此,本文将以慢性心力衰竭为起点,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及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炎症因子;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9..02

心力衰竭的俗称就是心衰,心脏在正常情况之下的生理舒张或收缩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性障碍,以致于静脉中的回心血量不能够完全地从心脏中排出去,使静脉血管产生的血液沉积导致动脉血管中血液灌输不足而导致的心脏显现出循环障碍[1]。临床上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轻重缓急程度,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前者是指心衰的状态一直都存在,可稳定、可恶化或失去代偿,是一类以乏力、水肿、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病征,是各种各样疾病的原因所致使的心脏病的开始和末尾阶段。临床上对慢性心衰治疗,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案从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等短时期的一些措施逐渐转变成以神经系统内分泌阻滞为主要的长期和修复性措施,其具体的方案包含改善症状、病因治疗和合理地运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等一些列的措施。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创新性的药物,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知晓。本文将以慢性心力衰竭为起点,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及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沙库巴曲缬沙坦简介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于2017年上市并用于临床,是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心力衰竭作用。现代药理结果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心力衰竭中能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并且抑制脑啡肽酶活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沙库巴曲缬沙坦主要由缬沙坦和沙库巴曲构成,不同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不同。缬沙坦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而沙库巴曲则能在肝脏酶作用下代谢为活性更强的脑啡肽酶抑制剂,有助于抑制脑啡肽酶生物活性。

2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由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是一种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临床对于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知晓,普遍认为与:抑制RAAS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脑啡肽酶有关,具体作用机制如下。

2.1 能抑制RAAS血管紧张素II受体水平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能相互作用、相互应,均会对心血管产生不利的影响,加剧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缬沙坦是沙库巴曲缬沙坦重要组成部分,药物能拮抗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水平,发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目的[2]。

2.2 抑制脑啡肽酶水平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利钠肽是人体神經内分泌激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维持机体水、钠平衡,调节心血管稳态。临床上,将利钠肽分为心房利钠肽、B型利钠肽及C型利钠肽三种不同的类型。心房利钠肽由心房分泌而成;B型利钠肽由心室肌细胞分泌而成;C型利钠肽则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而成。国外学者研究表明:B型利钠肽在人体中的表达水平受到心肌细胞的影响,当心肌细胞受张力、牵拉等刺激后其表达水平将会升高。利钠肽能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提高鸟苷酸环化酶水平,导致传导信号通路激活,从而能降低血管阻力,抑制心肌重构及心肌纤维。而脑啡肽则能加速心房利钠肽、B型利钠肽及C型利钠肽水平的降解水平。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是一种新型的前体药物,用药后药物中的脑啡肽能抑制机体脑啡肽酶水平,提高利钠肽水平,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延缓病情的发展[3]。

3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同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耐受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外学者选取NT-proBNP>400 pg/mL的30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中以缬沙坦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NT-proBNP水平低于缬沙坦组。而在安全性方面,上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中15.0%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低于缬沙坦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外学者的另一项试验中将84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将患者分为依那普利组及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治疗4周,治疗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在全因死亡、再住院率及心血管病死率方面均明显优于依那普利组。由此看出:将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但是临床上对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验证[4]。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治疗药物,是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取得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它改写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能够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水平,抑制心室重构,减缓心衰进程,降低心衰远期病死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该药物在国内临床应用人群相对较少,因此,临床上对于其具体作用机制、耐受性、预后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参考文献

[1] 栾曾惠,张亚同,赵紫楠,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快速技术评估[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11):50-53.

[2] 李彦芬,陈春红,王占起,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衰患者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的影响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18(6):60-62.

[3] 白煜佳,许顶立.沙库巴曲缬沙坦安全性回顾[J].中国循环杂志,2018,3(2):105-106.

[4] 李 松,许文杰,翟宏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结晶溶剂研究[J].广东化工,2018,8(7):120-123.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炎症因子作用机制心力衰竭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