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比

2018-11-19陈洪伟楼文胜张雷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9期

陈洪伟 楼文胜 张雷杨

【摘要】目的 对比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将接受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7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对比二组患者的完全复通率、D-二聚体水平、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完全复通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均有良好效果,前者并发少,后者不易复发,两种疗法各具优势,故临床中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关键词】介入溶栓术;动脉切开取栓术;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9..02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随血流被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过程[1]。患者发病后,会快速出现疼痛、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严重时需截肢。目前,临床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主要有动脉切开取栓术、介入溶栓术、超声血栓消融术等方案,本文对动脉切开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单下肢病变109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将接受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6岁,平均(52.5±4.8)岁;将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7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4~68岁,平均(53.8±4.7)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予动脉切开取栓术,腹股沟纵向切口,暴露股总、股浅、股深动脉,在股总动脉采用横切口,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待远端回血良好,近端喷血明显后,确定取栓完毕;必要时同法腘动脉再次取栓。

参照组予以介入溶栓术,在患肢对侧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置入溶栓导管至血栓栓塞处,取15~25万U尿激酶推注其中,之后静脉泵入25~50万尿激酶/24 h,同时每日两次皮下注射4100 U低分子肝素,直至复查造影显示血管通畅。

1.3 评价指标

①24 h的完全复通率。②D-二聚体水平。③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血肿、感染等。④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当P<0.05时表示组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在24 h末的完全复通率显著高于参照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但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起病急、进展快,愈后差、致残率高,有研究显示该病的病死率可达10%[2]。其临床治疗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动脉切开取栓术的最佳时机是在发病12h内,可以尽快恢复患肢血供,以降低截肢风险,但具有一定的创伤,导致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介入溶栓疗法的创伤性较小,通常不会对动脉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比较适用于小腿远端动脉侧支与腘动脉部位的血栓[3]。

此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完全复通率高于参照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

综上所述,应用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二者各具优势,故可对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 宁,蒲 红,王 娜,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临床鉴别[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1):2728-2730.

[2] 勾龙飞,吴 兵.对比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6):218-219.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