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及呼衰的临床价值

2018-11-19高强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9期
关键词:急性心梗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高强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及呼吸衰竭的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以及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入院的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竭患者7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呼吸衰竭。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特别是已经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通气效果,缩短整体治疗的时间,降低死亡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急性心梗;左心衰;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9..02

急性心肌梗死常以老年人居多,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持续性胸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且患者胸痛时间较长,西医中对于临床心梗的治疗首先是积极治疗先兆症状,在治疗期间,还应保持和维护心脏的功能,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塞扩大,早发现早治疗,早止疼,早溶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是极为严重的症状,患者在合并左心衰竭后会在短时间内肺水肿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并且在短时间内会导致患者死亡[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和呼吸衰竭后,临床上多采取强心、利尿、给氧等治疗措施进行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及呼吸衰竭的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以及实际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入院的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竭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5~76岁,平均(63.5±2.2)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54~73岁,平均(61.7±2.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心电图、血清标记物、Killip评分等项目均提示患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动脉血氧分压<60 mmHg。排除标准:排除精神障碍患者、排除因药物因素引起呼吸衰竭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首先全部患者应卧床静养,静养时间持续1~3天;对患者心电变化情况实施监测;应用镇静止痛药物;对患者血容量作适当调整;给予患者吸氧操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选用常规西药诊治手段,治疗过程中以抗凝、硝酸酯类药为主,同时对患者应用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等,配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应用方式为口服应用,每次应用剂量为75 mg,每天应用一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用方式为口服应用,每次应用剂量为

100 mg,每天应用一次,其余药物剂量为常规用量,治疗周期为一个月[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治疗: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给其进行P-SIMV+PEEP机械通气模式抢救,设置参数:呼吸频率为6~12次/min,PEEP为3~15 cmH2O,气道峰压为(35±10)cmH2O,PEEP设置初始为2~3 cmH2O,每次上调幅度为2 cmH2O,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PEEP值。

1.3 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pH、PO2以及PCO2情况,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来分析,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若组间存在差异,则P<0.05。

2 结 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发生此類并发症的原因是由于心梗后患者出现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降低,从而造成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肺部血管淤血,进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肺水肿[3]。在此过程中,患者常合并有感染发生,进一步影响了其肺功能,造成通气障碍,从而引发呼吸衰竭。患者在发生呼吸衰竭后,其动脉血氧分压进一步降低,从而加强呼吸驱动能力,呼吸肌负担增加,导致之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从而又影响心衰的进一步加重,这个过程形成一个急性的恶心循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多采取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治疗,此类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对于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来说,不能有效的加强患者通气功能,从而导致整体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在这些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障碍情况,提高其血氧饱和度,从而使之各项指标平稳恢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梗并发呼吸衰竭,不仅能够增加患者胸腔内压以及肺泡内压,还能纠正低氧血症,避免酸中毒发生5。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会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使患者的心输出量减少,导致患者血压不平稳。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特别是已经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通气效果,缩短整体治疗的时间,降低死亡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建立.有创机械通气联合丙泊酚、肌松药治疗急性心梗并泵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8):47-49.

[2] 黄 雷.成人心肺衰竭患者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3] 唐 炯,黄德嘉,燕纯伯.米力农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伴有血压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49-50.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急性心梗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2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机械通气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