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发展之本

2018-11-18云彬

记者观察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公信力受众微信

文/云彬

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受众面临信息爆炸的传媒现状。近年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受众中颇具市场,这些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受众接触到的信息逐渐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渠道相似且传播速度极快,导致重复的新闻搜索、重复的节目内容在短时间内被相互转载、相互影响。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部分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在新闻中随意添加素材,发表虚假言论,甚至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媒体关注发行量、点击率自然无可厚非,但忽视使命,任由公信力滑坡,便是放弃了媒体的生存发展之本,本末倒置必然导致被公众抛弃的结局。

一、公信力的释义以及提升公信力的意义

媒体公信力,即媒体使受众信任的能力,它代表着公共权威。融媒体传媒格局中,各类新兴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推陈出新,整个业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媒体公信力则代表某媒体受到广大受众评价的位置高低,该媒体的内部品质和外部形象都是受众评价、认知其公信力的标准。媒体的公信力往往代表媒体的信誉,直接决定此媒体透过其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能力。

媒体公信力的提升有利于媒体实现引导舆论的社会价值,有助于主流媒体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行。具有公信力的媒体能够真正做到站在意识形态的最前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器”。

二、融媒体时代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多维传播中的信息失真

融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单一传播的局面,在电视、广播、纸媒等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以及其他网络渠道都在向受众输送各类信息,呈现出信息多维传播的传媒新格局。在这个崭新的格局里,传播的主体趋向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传播的速度近乎“微时差”,受众接收信息、感知外界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调查显示,受众接触到的70%以上的碎片化新闻来自新兴媒体,而非传统的主流媒体。

新媒体技术为大众发布信息敞开了大门,很多网民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布到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网络论坛上,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能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导致其他媒体认为这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好素材,继而不加考证便进行转载,因此在信息的交叉传播中,以假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广告虚实混乱

经营广告是媒体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渠道,为了提高受众对广告的关注度,各类媒体积极将科技创新融合到广告的制作中,从广告的构图设计、录音及录像,到广告新颖独特的内容宣传和动态表现,无不体现出媒体的用心和创意。不可否认,部分媒体在广告制作上的标新立异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受众中得到热议,但同时,以夸大事实、虚实不明、真伪难辨的表现手法做广告却是对媒体道德诚信的违背,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三)大搞新闻“炒作”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发行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惜放弃对自身公信力的维护,大搞新闻“炒作”。“炒作新闻”忽视了对新闻事实真相的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地编辑制作出哗众取宠的新闻,赚取受众的点击量,谋取引发轰动社会反响的效果。少数情况下,“炒作新闻”中涉及的个人或其他关键词将在一段时间内在各类媒体中频繁出现,有的树立了虚假的“良好”形象,有的则使受众产生厌恶之感。久而久之,采取“炒作”行径的媒体将因报道失实遭到受众质疑,再难引发受众的关注。

三、融媒体时代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措施

(一)各类媒体的携手合作

传统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文明主旋律、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而即使新兴媒体势头猛,传统媒体的优势依然无可取代。201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元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融,几年来双方都得到进益。笔者认为,融媒体时代要提升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要从各类媒体的进一步携手合作出发。

新媒体具有超强的传播效率,能在极短时间内整合诸多优质资源,能采取集中式传播提高新闻的舆论宣传效果。主流媒体携手新媒体共同发力,报社、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充分运用多种智能终端,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以此促进新闻舆论高效、广泛地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完善媒体舆论监督体系

完善媒体舆论监督体系应从外部环境关注媒体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方面出发。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并不断完善舆论监督体系能够切实起到提升媒体公信力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完善媒体舆论监督体系呢?笔者认为应当将以受众为基础的广大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充分关注受众的意见,保持受众的话语权,通过受众意见的跟踪反馈,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不同的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有高下之分,公信力强的媒体在受众中影响较大,媒体舆论监督体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受众对各媒体甚至是各档节目的看法,倾听广大受众的意见。在此过程中,语音通话、微信、短信、邮件等形式,都是社会公众监督评价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渠道。

(三)媒体人高度的责任感

融媒体时代,新闻消息源得到了极大丰富,同时也导致了媒体的“信用危机”。作为媒体人,责任感应当体现在对信息源真伪的高度重视上,不能因为仅仅注重所谓的便利,而忽视了检验信息源的真假。媒体人是捍卫媒体公信力的第一道防线,媒体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好正面的宣传引导工作。

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在2016年记者节上曾经深入探讨过“全民皆记者,记者做什么”的话题,他们指出,真正的记者是需要责任感的。记者具有专业的优势,能够把握和传播事实,在各类信息真假难分之时,记者可以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遏制恶性信息的传播。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有责任感的媒体人必须主动介入,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做党关于群众路线的践行者。

(四)以法律规范媒体的传播秩序

以法律约束传媒,确保“信息工厂”出产的各类节目、各档新闻都“合格合法”,为媒体公信力的重塑提供充分支持。美国《节目指导原则》《有线电视消费者保护和竞争法》,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节目准则》等国家的法律条文中都明确指出了限制不当信息传播的严肃性以及传播不当信息的后果,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建立健全媒体传播秩序相关法律,规范媒体人的行为,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公信力受众微信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微信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微信
微信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