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2018-11-17邹联克王廷勇

当代贵州 2018年27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旅游

文_邹联克 王廷勇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复兴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作了战略部署。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全面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具体安排。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潜在的、持久的动力,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型城乡融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黔南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民风民俗淳朴、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些乡村的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资产及附着的无形资产,一些民族的习俗、礼仪、节庆等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是乡土社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的推进,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攻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方面成效显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作用初步彰显,为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应有的贡献。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要实现文化强州,增强文化软实力,就要充分认清自身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提升乡村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在摸清县情、乡情、村情的基础上,根据山地型、民族型、生态型的特征,实事求是做出不同层次的文化发展定位,培育和形成一批建筑特色鲜明、民族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文化。

在文化传承保护上做文章。充分尊重布依族、苗族、瑶族的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保护富有民族特色的村寨。从“长桌宴”“六月六”等传统民族文化的丰富信息中挖掘文化特质,实施民族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原有的合理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保留一些积极向上的习俗、民俗,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农旅结合新业态。依托其原汁原味的文脉,唤醒沉睡的乡土文化资源,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

在做强旅游文化产业上做文章。

重点把“大都匀”打造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中国西部影都”,打造全国独有的三都水族文化、平塘县卡蒲乡毛南族文化和利用好“大射电”天文科普旅游这三张世界级名片,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沿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精品线路,构建贵州南部泛旅游区和无边界旅游新典范。在猴场、影山、卡普、播尧、都江等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应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延伸和开发文化产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线文物普查建档保护制度。

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上做文章。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社区文化,多渠道促进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文化部门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不断加强“两馆一站”效能服务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工作,为公众免费提供书刊借阅、信息查询、培训、讲座、展览、辅导等服务。广泛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阵地服务功能。重点开展送书下乡、数字阅读推广、读书小状元、特色讲坛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广以“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和“百姓大舞台”为主的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公益文化活动质量。

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是“乡愁”“乡村味道”的重要载体,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是复兴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抓手和主平台。黔南州乡村文化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典型缩影。保护农耕文明,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留住美丽“乡愁”和“乡村味道”,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旅游
MINORITY REPORT
旅游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民族万花筒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