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樊锦诗坚守的飞天世界

2018-11-17

山东人大工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樊锦诗洞窟飞天

长久地凝视着墙上的飞天,她恍然入神。看着看着,忽然间,飞天裙带飘扬,音乐齐鸣,武则天款款而出。侍女追随,群臣班列,好不气派。阑珊的灯火中,榆林胡琴、反弹琵琶、鸾歌凤舞、摇曳多姿,是武皇在大宴群臣,还是……她使劲揉了揉双眼,一阵寒风吹来,不禁打了个冷颤,环视一周,习惯性地紧了一下头上的方巾,随后快步走出洞窟,放眼望去,方明白自己又是“一跃千年”。与刚才唐韵晋风、曼歌妙舞不同的是,眼前流沙飞泻、西风漫卷,看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只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此乃何许人也,其又身居何地?听我慢慢道来。

此人就是曾作客央视《朗读者》节目,深情朗诵《莫高窟》《在敦煌》等作品的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其籍贯杭州,1938年生在北平,长在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此地乃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最早的洞窟距离现在已有1600多年,因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而闻名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世界文化遗产。

每个去过敦煌的人,无不为敦煌世界的精美绝伦而由衷赞叹。殊不知,敦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惊艳模样和世界级格局,概是因为有一群为了理想、为了艺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坚守孤独、默默奉献和牺牲的“敦煌人”。“敦煌女儿”樊锦诗就是其中之一。

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那年她25岁。她本可以留在城市,但这位江南女子却选择了远离繁华,毅然决然地只身来到荒凉而又“不太适合女人”生活的敦煌。从此,敦煌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成了她的整个世界,她与敦煌莫高窟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旷世之恋”。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驼铃古道、沙岭晴鸣,伽蓝笼罩、千佛灵窟……想象中的敦煌是何等的诗意!从没到过敦煌的樊锦诗,以为千年敦煌一定是诗意满满。然而真正到敦煌住下来,在柴米油盐中樊锦诗才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反差。现实远超她的想象:住十多平米的泥屋,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要几个月才能洗上一次澡,纸糊的天花板上,老鼠从不消停,还会时不时地掉下来一只……但她志在敦煌,心在飞天,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还是无怨无悔地留了下来。每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座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沉浸在洞窟墙壁上飞天那婀娜多姿的身段中时,她顿觉神清气爽,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身外的茫茫荒漠。

在樊锦诗看来,敦煌当时最糟糕的并不是生活条件,而是莫高窟的保护现状。当她置身于黯淡的洞窟中,看着斑驳的墙面、隐约可现的底纹、褪色的壁画时,心痛无比,祖先给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却让我们“糟蹋”成这样子,她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

莫高窟在一天天变老,以缓慢却又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为延缓莫高窟的“衰老”,延续敦煌文明,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在“与大自然赛跑”。她们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领域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先后提出了莫高窟治沙、数字敦煌馆等13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从洞窟考证到数字档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都倾注了她大量心血。

为让莫高窟得以“青春永驻”,也为减轻游客参观带给石窟的巨大负担,在她的倡议与主导下,数字技术被引入遗产保护。她们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了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历时十余载,打造了“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起了“数字敦煌”。如今,游客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尽情领略敦煌之美,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图像一览无余,全景式漫游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

莫高窟领跑世界的科学保护与利用的管理模式,使千年古老遗产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让世界同行为之侧目。

樊锦诗用生命守护着敦煌,用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敦煌。对于一般人而言,敦煌环境的艰难已令人望而却步,更何况只身一人、抛夫别子、远离家人,孤独地坚守在荒凉的大西北,这种内心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是她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去了武汉大学任教。彭金章一直希望她回到城市,最起码为了孩子,但樊锦诗“狠心”地拒绝了。彭金章拗不过她,只得“投降”。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1986年,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1年之后,他们一家人才得以在敦煌团聚。“敦煌女儿”硬是把家搬到了敦煌,大有一种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气概。

樊锦诗早已离不了敦煌。满眼是飞天,满脑子是壁画。醒着,面对的是敦煌;睡着,做梦也是敦煌。正如樊锦诗所言,“我做梦,都会梦见敦煌;醒过来,还是敦煌。我的责任就是看家护院,弘扬敦煌文化,把这份属于全人类的遗产完好地留给后人”。在漫天黄沙中,樊锦诗一呆就是54年。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老人,她与敦煌“厮守”了54年。落到纸面上,54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对一个人来说,这就是大半辈子,尤其是坚守的地方是一个狂风肆虐、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呆54年是何等的不易!但樊锦诗都克服了,她不仅克服了生活、工作上的不便,而且还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贡献。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无私奉献、报效祖国也就是随便喊喊的口号,但对樊锦诗而言,这绝不是一个空口号,樊锦诗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诠释。真正的奉献与牺牲,无须言表却掷地有声。她的青春,没有献给爱情,没有献给家庭,却献给了大漠,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2009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季羡林先生称赞她时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确实功德无量!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已经传承了千年,如果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那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不可饶恕的。幸好有樊锦诗们,真乃文化之幸、文明之幸,更是中国之幸、世界之幸。是他们让后人重新看到了飞天世界的博大、艺术世界的精深。樊锦诗不仅为我们“重构”了敦煌世界,更把一个靓丽的敦煌还给世界,为世界所称道!樊锦诗在一天天变老,敦煌莫高窟却在樊锦诗的奉献中慢慢终止变老的步伐,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樊锦诗在敦煌这一方“小”世界的坚守,成就了敦煌“大”世界的精彩。余秋雨在其作《莫高窟》中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樊锦诗是让这个一千年的生命得以延续,使这个生命更有温度、更有风采、更加迷人的坚守者和奉献者!樊锦诗用勇气和智慧、用对艺术的虔诚、用54载岁月的坚守保全和延续了敦煌一千年的文明和传奇,延续了属于莫高窟的千年荣光与曾经的辉煌。

猜你喜欢

樊锦诗洞窟飞天
飞天之梦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敦煌莫高窟洞窟“巡诊医生”2小时走70个洞窟
洞窟惊魂
敦煌西千佛洞未编号洞窟清理简报
酒坛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