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弈喻》

2018-11-15

杂文月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论衡王充李贽

●郁 土

偶读清钱大昕《弈喻》,不能无疑。

疑一,钱以下棋喻读书之质疑。“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诋毁)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推测、估计)之,吾果无一失乎……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读书贵有疑,有疑方能有进。照他之说法,每个人都有过失,所以读书人就不应该去质疑任何人,如此,则王充之《论衡》,柳宗元之《非国语》,李贽之《焚书》,又为何而作呢?王充著《论衡》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评也”。他不但訾古人之失,而且将矛头直指圣人,著有《问孔》《非孟》。柳宗元也自称,“今余为是书,非左氏(左丘明)尤甚”。且其好友李景俭(字致用)曾作《孟子评》一书(今失传),“致用之志以明道也,非以摭《孟子》,盖求诸中(大中之道)而表(表明)乎世焉尔”。至于李贽,则更是明确表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知堂谓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里,只看到了王充、李贽、俞正燮这几盏思想之明灯。假如他们也“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那我们的历史,岂不真成了暗夜一片?

疑二,作者言:“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读此语不由想到朱熹曾引用过的那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李贽在《赞刘谐》中,言刘谐曾遇一道学先生大讲此话,马上予以回击:“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马上闭嘴。照作者所言,自孔子逝世之后,吾华夏民族就再无人能论定是非了,我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活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曾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大讨论,看来离了孔子,就还是可以检验真理的嘛。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其境界就比钱先生不知要高明多少。

疑三,作者又言,“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也就是说失与得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塞翁失马。但失与得之转换,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不能因为其在一定条件之下可相互转换,而不言得失!

疑四,作者以下棋来比喻读书之质疑。作者采用的为类比思维,而类比是只有在同类事物中方可使用,读书与下棋则明显属于两类事物,如此类比,实属不当,作者自己也承认此点,“弈之优劣,有定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写自己在友人处观棋多嘴,被一屡战屡败之客人教训一通,“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由此作者悟出了读书的道理,并讥讽那些读书好质疑者,“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吾亦读书好质疑者也,观此文,不能无疑,也不能“终日默坐而已”,希望作者谅之。

猜你喜欢

论衡王充李贽
酷爱学习的王充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弟子规·出则悌(七)
《论衡》选读
王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