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哀伤是一种可以享受的快乐
——读《茶花女》有感

2018-11-15

杂文月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小仲马阿尔芒茶花女

●哈 米

爱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我想,小仲马的《茶花女》(包括据它改编的歌剧和多种版本的电影)该是体现此言最为典型的佐证。爱情是美丽的。死亡的介入更使爱情升华到圣洁的层面。难怪以死亡告终的凄美爱情故事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当年电影广告是这样宣传美国爱情片的:“缠绵悱恻,哀感顽艳,超凡入圣,无上文艺巨片。欲观从速,以免向隅。”今年(2018)是威尔第两百零五周年诞辰,随着歌剧《茶花女》重演,小说也引起了人们回味。

人真是奇怪的东西。在现实生活里,没人喜欢悲剧,力图避开痛楚哀伤;可在艺术欣赏上,喜欢悲剧的人远众于喜剧爱好者,力求“悱恻”“哀伤”“潸然泪下”。人们在对艺术形象悲苦命运流淌的同情眼泪之中获得快感,泪流越多,快慰越大。《茶花女》催生了多少代人的多少眼泪,堪称悲剧艺术魅力之有力明证的典型。

看看,在生活中避免痛苦,在艺术上追求哀伤——这就是现实与艺术的差别之处。两者的不同还在于“原料”与“成品”存在的差异。

《茶花女》的成功,人们在欣赏之余,总有浓郁的兴趣去探究它是用怎样的“原料”制成的: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是谁?除了小仲马自述之外,后人多方探究,终于厘清了来龙去脉。原来玛格丽特的“模特儿”是一位出身低微的诺曼底农村姑娘,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十五岁时被流浪的波西米亚人带到巴黎打工,凭她的天生丽质和超常聪明,进入大都会声色场所,改名玛丽·杜普莱西,渐渐成了一名受公子王孙竞相追逐的名妓。小仲马在杂耍剧场看戏时与她一见,就被她的美色和特殊的气质所迷恋,坠入了一场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的恋情。小仲马这样评价自己为之神魂颠倒的情人:“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小仲马只是单方面动了真情。玛丽却常常移情别恋。她真正要死要活爱上的不是小仲马而是匈牙利天才钢琴家李斯特。

现实生活中,小仲马是觉得玛丽再也无法回到正路上来而离开她,也不存在小仲马父亲劝阻玛丽离开自己儿子的情节(玛丽还曾有过引诱大仲马的举动)。总之,小说是精心剪裁了事实、大大美化了人物的。小仲马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将巴黎声色场所的一场寻欢作乐,提炼、升华成一段“超凡入圣”的爱情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撼人心魄、魅力永恒的艺术形象。

《茶花女》叙述了美好爱情。但世界上真有永恒的美好爱情吗?我想了又想,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美好爱情只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中被截取的最佳的一段!由于死亡的介入,茶花女故事戛然中断,被切下的这一段正是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恋情中最动人的一段。它足以代表爱情的纯洁美好。试想一下,如果让故事继续下去,会有好结果吗?

小说获得全球感动,人人都谴责阿尔芒父亲粗暴干涉儿子的婚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难以同意自己的子弟去跟一个挥霍无度的妓女结婚。艺术跟现实是不同的,有些东西,也只能停留在艺术欣赏之上。

猜你喜欢

小仲马阿尔芒茶花女
《茶花女》:恋爱可以,“恋爱脑”不可以!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探析《茶花女》悲剧根本原因
茶花的滋味
茶花女吊灯
真实的高度
小仲马撕稿纸
歌剧《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柳依依
小仲马的分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