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意义重大

2018-11-14李玫瑾

中华家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猩猩观念要点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对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发现他/她那么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孩子的心理问题源于12岁之前父母的抚养方式

我们经常会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和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多在12~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孩子12岁之前——父母对他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你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

以下的知识越早知道越重要:

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心理抚养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可以张嘴说话时:心理抚养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主观意向出现后:心理抚养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面临小朋友时:心理抚养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开始上桌吃饭时,心理抚养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走向学校时,心理抚养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很多父母说,孩子出生后,送回老家让老人帮着带,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接回来了,可是,孩子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和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母猩猩。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有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一种幼儿与抚养人“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

鉴此,父母们要明白,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那么,这种障碍是如何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人在早年的言语发育背景:有无“爱的唠叨与陪伴”。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不断地有爱的唠叨。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四五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并且爱说和善说,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反之,则相反。

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父母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當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更不是百般地迁就。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痛苦、克制、忍耐。这种养育应在孩子3岁上下开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可是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再开始对孩子“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他会用离家出走、会自杀、他会跳楼等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家长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如带孩子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家长,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面前。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哭得很厉害,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对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最好的方法是坐在孩子面前,看着他哭,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度——“不行”。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再进行疏导性教育,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作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如出租司机,有的在遇到乘客遗忘钱财在车上时,会非常认真地寻找失主或将钱财主动上交给公司;而有的司机则不吭不响,只要没有人回头来找,钱财就归个人所有。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说的是实话。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如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后,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在他长大成人后,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这就是父母身教的影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强调的,父母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待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

如果我们知道,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人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猩猩观念要点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钓鱼的观念
书写要点(十)
书写要点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猎人与猩猩
猩猩博士带你游世界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猩猩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