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庆水库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论证

2018-11-14伟,韩敏,杨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10期
关键词:坝址覆盖层泥质

熊 伟,韩 敏,杨 兰

(1.贵州海禹胜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水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3.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纳庆水库位于贵州省罗甸县共新村附近,距罗甸县城约58km。坝址集水面积22.8km2,正常蓄水位560.0m,最大坝高39.0m,相应库容137×104m3。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城镇和农村安全饮水及农业灌溉。通过纳庆水库地质勘察工作,对建基面选择、边坡稳定性、坝基防渗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反复论证,提出了较优的坝址和坝型,确保设计方案与工程实际具有良好匹配性能[1- 2]。

1 区域地质概况

纳庆水库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向桂西北山区与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呈阶梯式下降。高程一般在400~1200m之间,最高点位于西北部山头,山顶高程1249.0m,最低点为南部红水河河床,海拔高程为270.0m,相对高差979.0m。地表切割深度多为100~300m,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自然坡度一般为30°~45°。局部河谷、沟谷两岸较陡,植被发育,沿断裂带地表切割较强烈,属以侵蚀、溶蚀峰丛山地为主的中低山地貌。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上统(D2-3)、石炭系中上统(C2-3)、二叠系(P)、三叠系中下统(T1-2)等。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泥质灰岩、泥岩、泥灰岩、煤层、钙质泥岩、钙质砂岩等。水库位于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其主要构造行迹形成于燕山期,属桑郎弧形构造带及床井穹窿构造带。主要构造为一系列北西向平行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及部分EW向构造。河流切割较深,总体呈SN向展布,水系呈树枝状分布。

2 水库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论证

2.1 坝址选择

建坝河段位于然绕河中游,总长约1.0km。两岸山顶海拔均高于700.0m,边坡自然坡度20°~45°,两岸冲沟发育,为深切型河谷地貌。河床高程522.0~535.0m,平均纵比降13.26‰,整体平顺,无明显陡坎或深潭发育。河流整体为S34°E,左岸发育4条冲沟,右岸发育3条冲沟,为基本对称“V”字型河谷地貌。经现场勘察,初选两个坝址进行同精度勘察比较[3],上坝址位于建坝河段起始端,下坝址位于建坝河段末端,如图1所示。

图1 水库上下坝址位置示意

纳庆水库上、下坝址相距约330m。地质成果综合对比分析表明:

(1)地形地貌。上坝址利于布置枢纽建筑物,优于下坝址。

(2)地层岩性。上、下坝址相当。

(3)地质构造。下坝址较上坝址复杂,上坝址优。

(4)岩溶与防渗。下坝址右岸ZK6钻孔揭露岩溶发育,地下水位低平,防渗帷幕总面积14387m2,其中f2断层上盘(左岸)帷幕总面积6395m2,单排孔布置,孔间距2m,f2下盘(右岸)帷幕总面积7992m2,双排孔布置,孔间距2m。由于岩溶发育的不确定性,导致防渗帷幕处理难度大、工程量大、帷幕效果差[4]。

(5)覆盖层及风化深度。上、下坝址相当,右岸刚性坝坝肩开挖将形成约50m高的土质边坡,自稳能力差,支护难度极大。

总之,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防渗帷幕处理技术难度及工程量较大,建坝适宜性差。另外,刚性坝坝肩开挖后,会形成较高的土质边坡。因此,设计选定上坝址沥青心墙堆石坝方案。

2.2 选定坝址地质条件分析

2.2.1 地形地貌

上坝址位于建坝河段起始端,上游距三岔河1.0km,下游距纳共新村约1.3km,建坝河段长300m。河流总体流向S28°E,往上游大转弯,流向转向近EW,下游转至S6°E。左岸地形坡度30°~35°,右岸地形坡度25°~30°,河床高程528.4~531.6m,河床宽5.0~8.0m,河槽宽25.0~48.0m,两岸台地宽0.0~36.0m,台地高于河床1.0~3.0m。

2.2.2 地层岩性条件

地表地质测绘结合钻探揭露,坝址河床覆盖层厚3.0~5.0m,为砂卵砾石层。右岸坡脚河床边基岩零星裸露,上部岸坡覆盖层普遍分布,厚0.0~16.0m,表层为灰黑色粉质粘土,厚0.5~1.0m,下部为红黄色粉质粘土夹碎石;左岸坡均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厚5.0~21.0m,表层为灰黑色粉质粘土,厚0.5~1.0m,下部为红黄色粉质粘土夹碎石。下伏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版纳组第一段(T2b1)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左岸下部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二段(T1dy2)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出露地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碎屑岩夹泥质灰岩,地表未发现明显溶洞、落水洞等,岩溶发育弱。

2.2.3 地质构造条件

坝址区位于新龙堡向斜北东翼,轴部距坝址河床440m。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发育4组,①N35~60°E/NW∠65°~70°,一般延伸长大于3.0m,切深1.0~5.0m,裂隙宽0.5~3.0mm,间距0.3~0.5m。裂面平直光滑,强风化带内裂隙充填泥质及植物根系,进入弱风化岩体后逐渐闭合;②N20°~30°W/NE∠80°~85°,延伸长度1.0~5.0m,切深1.0~3.0m,裂隙宽1.0~5.0mm,局部达1cm,间距0.5~1.0m,强风化岩体内裂隙充填泥质、岩屑,进入弱风化岩体后逐渐闭合;③N70°~80°W/NE∠60°~70°,延伸长度1.0~3.0m,切深0.5~2.0m,裂隙宽1.0~3.0mm,局部更宽,间距0.5~1.5m,强风化岩体内裂隙充填泥质、植物根系,进入弱风化岩体后逐渐闭合;④EW/N∠60°~65°,延伸长度1.0~3.0m,切深0.5~2.0m,裂隙宽1.0~3.0mm,间距1.0~2.0m,强风化岩体内裂隙充填泥质、植物根系,进入弱风化岩体后逐渐闭合。上述4组裂隙中,以第①组最为发育,第②、③较发育,第④组次之。

坝址区岩层呈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19°E/NW∠28°,倾向右岸略偏上游。

2.2.4 岩体风化带

在上坝址右岸及河床各布置1个钻孔,左岸布置两个钻孔。根据地表地质测绘结合压水试验成果分析表明[5]:表层强风化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多呈张性,岩体完整性差,一般大于10Lu,属于中等透水性。弱风化带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透水率5~10Lu,属于弱透水性上带;微新岩体节理裂隙少量发育,一般小于3~5Lu,属于弱透水性中带。坝址两岸正常蓄水位以下覆盖层普遍分布,右岸坡脚基岩零星裸露。坝址区岩体风化分带见表1。

表1 坝址区岩体风化分带表

2.2.5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以上地表集雨面积约22.8km2,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库区主要为(T2b1)碎屑岩地层,左岸坡有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二段(T1d2)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泥灰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分布,有隐伏岩溶发育。溶蚀裂隙在岸坡亦有分布,总体发育较弱。库区中部出露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碎屑岩夹少量薄层泥质灰岩、泥灰岩。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少量岩溶水,主要以分散方式补给库区河水。

2.3 建坝地质条件论证

(1)建基面选择

本工程最大坝高39.0m,属中坝。坝基为T2b1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根据土石坝坝型特点,设计将心墙基础置于弱风化基岩上部,并作固结灌浆处理,两坝肩需逐渐提升至强风化中带[6]。上、下游堆体部分需将覆盖层全部清除,两岸则清除表层覆盖层和松散岩石块体即可。

(2)坝基抗压缩变形

坝基强风化岩体厚度5.0~7.0m,弱风化厚度9.0~11.0m。强风化岩体承载力加权平均值为fak=0.35~0.40MPa,弱风化岩体为fak=1.2~1.5MPa,能满足堆石坝坝基承载力要求。

(3)边坡稳定性评价

坝址区自然边坡25°~35°,左岸覆盖层普遍分布,厚5.0~21.0m;右岸覆盖层厚0.0~16.0m。河床边有零星基岩裸露,地层岩性为T2b1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倾向右岸偏上游,自然边坡稳定[7]。

坝基开挖后,坝顶高程以上将会形成最大约50.0m高的人工永久土质边坡,遇水易局部垮塌变形引发大规模垮塌,需按照合理坡比进行分级开挖,且进行挂网喷锚支护及排水处理。覆盖层设计开挖边坡比为1∶1.0~1∶1.25,强风化基岩为1∶0.75~1∶1.0。

(4)坝基防渗处理

坝址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版纳组第二段(T2b1)青灰,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相对隔水层。左岸地表以下40~60m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二段(T1dy2)泥质灰岩夹泥岩,为中等透水岩体,拟采用悬挂帷幕方式防渗,河床及右岸接相对隔水层[8,9],即:左岸防渗帷幕端点接水库正常蓄水位与地下水位交点深入10.0m,帷幕下限以进入地下水位10.0~15.0m为宜;河床段及右岸防渗下限以进入岩体透水率小于3Lu以下10m,导流洞位置下限深入至隧洞底板以下10m。为方便施工,右岸防渗帷幕下限全部下移[10]。帷幕线总长352.9m,帷幕总面积12956m2,单排孔,孔间距2m,地表造孔灌浆。

(5)抗冲刷评价

沥青心墙堆石坝通过岸坡式溢洪道泄洪,溢洪道出口设有消能设施。由于下游基岩以碎屑岩为主,抗冲刷能力弱。强风化岩体抗冲刷系数取K=1.6~1.8,为防止水库泄洪对岸坡冲刷引发滑坡、垮塌等地质灾害,需对岸坡进行防防冲刷处理。

3 结论

(1)上、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基本一致,均具备建坝条件。同精度地质勘察结果表明:下坝址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较上坝址复杂。设计选择地形地貌利于枢纽建筑物布置、地质构造简单、防渗灌浆量小和边坡自稳能力强的上坝址方案。

(2)坝基(肩)岩体承载力低,且两岸覆盖层及强风化层较厚,刚性坝开挖后,左岸将形成约50.0m高的土质边坡;右岸将形成约30.0m高的永久土质边坡。土质边坡自稳能力差,支护难度极大。因此,设计选择地质条件适应性强的沥青心墙堆石坝。

(3)库区蓄水后不存在沿库岸、库尾集中向库外集中渗漏的现象,仅在库首存在小范围裂隙型绕渗,可通过帷幕灌浆处理。库岸边坡总体稳定,水库修建淹没损失大,库区存在一定的淤积,水库蓄水后无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总体具备成库条件。

猜你喜欢

坝址覆盖层泥质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浅析步亭水库坝址、坝线的方案比选
犬木塘水库工程各比选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选择
新疆北疆地区某水库坝址方案比选分析
泥质粉砂岩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措施研究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
大西沟水库大坝设计方案综合比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