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沧东电影《燃烧》的诗意影像呈现

2018-11-14王永超

电影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燃烧塑料大棚饥饿

马 营 王永超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2.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燃烧》取材于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燃烧》创造了场刊3.8分最高分的纪录。究其好评如潮的原因,离不开导演独具匠心打磨创作出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齐飞的诗意影像。

一、诗意的人生境界:诗之比兴——隐喻主题

《燃烧》的主要人物聚焦于韩国当代的青年。影片揭示年轻人对生活的迷茫与绝望,探讨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寻找走出困境之路。这些青年想要翻身,就得明白自我的存在,寻找丢失的自我;想要不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毁灭,就得燃烧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浴火重生。

(一)存在与虚无

1. 人的存在

影片渗透着萨特存在主义的人生哲学。萨特存在主义被金字塔顶端的社会精英们视为最时髦的哲学。存在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意识的结果,一个人越具有能动的意识,他的存在感就越强;反之则存在感就越弱。在金字塔结构中,越接近底层的人物,存在感越弱。在金字塔最底端即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往往丧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意识,丢失了人本应该有的思想,最后成为物化的人,成为社会的行尸走肉,成为社会垃圾——“塑料大棚”。

惠美和钟秀都是存在感极低的人。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钟秀都是惠美特别的存在。为了成为钟秀的存在,惠美整了容;为了验证是否是钟秀的存在,惠美坐上了Ben的豪车。因为不确定是惠美的存在,钟秀让Ben带走了惠美。有一天,惠美消失了,却成了钟秀永远的存在。

2. 物的虚无

萨特认为:“这些在场的印象,即使其数量是无限的,也会化为主观的东西,正是它们的不在场,才赋予它们以客观的存在。”惠美信奉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在表演哑剧“吃橘子”时,惠美说如何让不存在的橘子看起来真的存在,不是想着手里真的有橘子,而是忘记橘子的存在,通过这种表演她可以随时吃到橘子。依靠臆想来满足内心对物质的追求,是底层青年精神的依赖。存在对于惠美来说就是人生的意义,当她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之后,她的离场就成为虚无的存在。

(二)寻找与丢失

1. 寻找人生的价值

处于金字塔底端的钟秀和惠美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为了生活到处奔波。钟秀学历不高,做着最低级不需要脑力的廉价搬运工,把写作的梦想遗失在角落。为了感受自我的存在,惠美一边做着商场促销的零工,一边学习哑剧;惠美一边寻找人生的价值,一边丢失着爱情。为了寻找消失的惠美,钟秀一边重拾梦想,一边重拾信心。最后钟秀燃烧写作的梦想,开始人生的蜕变。

2. 丢失人类的感情

钟秀与惠美都经历着亲情的疏远,爱情的背叛,友情的寡淡。钟秀的母亲离家出走,姐姐嫁人,父亲背负牢狱之灾,这形成了钟秀自卑与孤僻的性格。惠美的父亲缺席,母亲不关爱,让惠美一人承担卡债,这让惠美心中背负起一块大石头。钟秀与惠美的爱情如履薄冰,经不起考验,让寂寞的两人一拍即散。钟秀和惠美都是流浪的个体,身边没有真正的朋友,都是怕孤独的人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人。

(三)毁灭与燃烧

1. 毁灭人生之梦

第一场戏,钟秀和惠美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商场偶遇。钟秀有着当作家的梦想,却做着到处运货的零工;惠美整容后,靠着美丽的容颜在各个商场做着导购的零工。失业率居高不下,青年为了生存,无暇追逐职业梦想。从两人在巷子里抽烟,在咖啡馆叙旧,再到惠美家做爱,年轻人精神的交流让步于肉体之欢,速食的爱情显得非常空洞。从非洲回来,惠美选择了和同行的Ben在一起,年轻人的爱情经不住物质的考验。Ben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是韩国的“盖茨比”。韩国有很多这样把玩乐当作工作的富有的年轻人。贫富分化严重,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看不到希望。无论哪个阶级的青年,似乎集体丧失了职业之梦和爱情之梦,乃至毁灭了人生之梦。

2. 燃烧星星之火

钟秀小时候听从父亲的话放火烧了母亲的衣服,这是愤怒之火;钟秀与惠美一起抽烟,这是寂寞之火;钟秀情不自禁点燃塑料大棚,影片最后烧车烧衣服,这是绝望之火;Ben有着烧“塑料大棚”的爱好,这是玩乐的虚无之火。导演在影片中多次运用“燃烧”这个意象来表达年轻人的情感,它代表着愤怒、寂寞、绝望和空虚。

二、诗性的电影文本:诗之韵味——意象细节

影视细节的审美功能除了推动叙事、刻画人物、传递情感还具有符号的隐喻象征功能。影像中的细节除了表现媒介本身属性功能的“能指”,更重要的是表现媒介所延展出来的深刻内涵意义的“所指”。符号中的“所指”,是电影表意的基本方式,正如麦茨所说:“电影符号学是对于电影叙事的惯例与成规的研究,外延的表意才是电影表意的基本方式。”具有外延表意价值的意象细节,也组成了李沧东导演诗意影像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一)残碎的梦——饥饿之舞

惠美说,非洲喀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存在着两种饥饿的人:little hunger(小饥饿者),一般肚子饿的人;great hunger(大饥饿者),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如果说“小饥饿”是人的生理机能新陈代谢之后身体上的空,那么“大饥饿”就是人的精神层面对人生意义的渴求。放在哲学中,“小饥饿”是经济基础,“大饥饿”是上层建筑,“小饥饿”决定“大饥饿”。“小饥饿”的生理需求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是基础,也最多;上面依次还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就是“大饥饿”的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阶层也呈现金字塔排列,对应“小饥饿”的是最多的社会底层群众,对应“大饥饿”的则是最少的社会顶尖精英。解决了人的温饱肚子问题,只能解决人的“小饥饿”;而实现精神追求的梦想,才能解决人的“大饥饿”。而解决“大饥饿”问题,也就是人生活着的意义。

惠美从非洲回来后,跳了两次“饥饿之舞”。一次在Ben带她和钟秀去的高档酒会上,为上流社会人表演的“自嘲之舞”。这舞蹈更多的是舞出她的残酷人生:现实中的她身上背着沉重的卡债,每天为生计奔波,毫无精神的愉悦。爱情的失落,亲情的疏远,工作的艰辛,让她为解决“小饥饿”而力不从心。舞蹈的解说是她一个人梦呓:连解决“小饥饿”都成问题的女孩却想解决“大饥饿”,这对于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社会精英者来说,无疑是看了一场小丑演出的“自嘲之舞”。

另外一次是Ben带她去钟秀的老家,夕阳下,解放天性的“死亡之舞”,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她心生悲泣,心中伟大的梦想:爱情美满、家庭和睦、生活如意也只能成为她的空想。夕阳西下,她张开双臂的剪影,如同奋力冲向蓝天的飞鸟,挣扎与解脱压抑着她的梦。然而现实中犹如笼中之鸟的她却不自由,精神的贫穷让她不能忍受,死太痛苦,让她想像晚霞一样消失掉。而这次舞蹈之后,她就真的消失了。这次舞蹈成了她人生谢幕的“死亡之舞”。

(二)无用的人——塑料大棚

李沧东把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中的仓房改成了韩国比较常见的塑料大棚。Ben说,他有烧塑料棚的爱好:每两个月就会挑一个田野里没有人管的破旧塑料棚烧掉。他还说,韩国的塑料棚真的很多,又脏乱又碍眼。这让观众联想到韩国的一个社会现实:韩国的青年失业问题。钟秀家电视中新闻报道:“韩国的青年失业状况正以OECD会员国中最快的速度急剧恶化中。”塑料大棚意指这些失业的青年,亦指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无用之人。这些人如同社会丢弃的垃圾一样,脏乱且碍眼。

钟秀和惠美都是社会的最底层的穷人,为生计奔波,干着最累的苦力活。钟秀嘴里喊着写小说的梦想,却因为“世界就像谜语一样”而迟迟未动笔。韩国像他一样口中喊着梦想却不为之付诸努力的青年不计其数,他们漂流于社会,打发着时光,也虚度着青春。惠美没有付诸努力寻找自己的梦想,口中喊着探寻人生的意义,却与Ben厮混在一起,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在Ben的眼中钟秀和惠美都成了“塑料大棚”,其实Ben自身也是这个社会的“塑料大棚”。

(三)创伤的心——干涸枯井

惠美说,她家旁边有口水井,小时候掉下去过,从井底抬头看着上面,哭了几个小时,是钟秀发现了她,把她救了出来。但是钟秀却没有这个记忆,后来钟秀去惠美家问她的家人,去问村里的人,他们都说没有这口井。直到钟秀的母亲出现后,钟秀从自己的母亲的嘴里才听到说有这口井。

观众无从得知井存在的真实性,但是导演却告诉了观众,惠美口中的枯井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创伤的存在:无助与绝望,是Ben口中说的积压在惠美心中的石头。这个创伤的根源来自惠美的家庭,是父母的不关爱,这也是长大之后不怎么跟家里联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观众从钟秀跟惠美家人的谈话中也能推断出来,她家人的原话是:“还清卡债之前,绝对不许回家。”

钟秀的母亲肯定了枯井的存在。这口存在的枯井也是母亲心中的创伤。钟秀母亲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因为钟秀的父亲患有愤怒调节障碍。经历过家庭冷落与疏远甚至是暴力的女子,她们心中都有一口枯井。

三、诗情的娓娓道来:乐之律动——弦外之音

为了展现钟秀的隐忍与克制,导演选择了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伴随钟秀人物演奏的新世纪音乐除了采用以挑拨心弦、温柔而婉约的弦乐,和直击人心、渲染气氛的打击乐为代表的自然乐器,还融合了偏重神秘和缥缈色彩的电声乐器。导演并没有让这些乐器演奏成完整的线性旋律,而是做成了间歇的节奏打点:在钟秀回坡州老家的段落,配合着还乡归来人沉重的脚步声、下着伤心的雨发出的淅淅沥沥雨声以及乡村环境下产生的各种自然环境音响,配乐使用了小提琴、古琴、贝斯、木鱼、排鼓、编钟以及电子合成乐等。用具有空间质感的气氛音乐:木鱼、排鼓、编钟发出的当当声、琴弦拙涩发出的嘶嘶声作为铺底再配合着古琴发出的绵延宽广的哀鸣声组成的充满神秘感的新世纪音乐恰到好处地渲染着人物内心的孤寂与绝望。此时钟秀与福克纳小说《烧马棚》的沙多里斯心境是相同的:“叫人感到有一点恐惧不安,而更多的则是伤心绝望,心口又跟从前一样,觉得一腔热血在往上直冲。”钟秀配乐场景有九场,都是采用的这种新世纪音乐。九场戏中的钟秀都在运动,包括:开车、奔跑、走路、寻找、自慰、写作、杀人,人体的肢体动作与音乐的节点是契合在一起的,从而旁敲侧击地揭示人物剧烈的心理活动,抒发人物复杂的思想情感。

为了展现Ben的肆意青春,惠美的豪放洒脱,导演选择了空灵优雅的爵士音乐。惠美夕阳下的“饥饿之舞”配乐是Ben豪车里传出来的Miles Davis的

G

é

n

é

rique

(

Bof

Ascenseur

Pour

L

Echafaud

),节奏松弛而缓慢,大提琴低沉铺底,铜管小号高亢缱绻,乐声时而激越,时而温柔,撩拨人心,让人感到苍凉广阔,遐想无垠,倾倒惠美内心的情感之流,传递空灵、忧郁、幽怨的气质,余音袅袅,渲染着惠美深深的忧伤和彻底的绝望。这音乐让观众心生悲凉,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与惠美产生了共鸣,去同情惠美的微弱的存在。听爵士乐是Ben高贵身份的象征,围绕着Ben的各种爵士乐优雅而慵懒,传递着他贵族般的优越感以及对犹如塑料大棚的无用的人的蔑视。他说看着燃烧的塑料大棚会感到喜悦,心里会感受到贝斯声,是从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挑拨贝斯的琴弦,发出低沉的乐音。这贝斯的节奏是类似心脏的跳动,是灵魂深处发出的心声,是Ben征服欲的呐喊。

四、诗画的虚实相生:画之意境——叙事留白

(一)人物传神写照

1. 孤独的人物内心

点燃香烟,吐出烟雾,不仅能放空人的大脑,还能充实人的思绪。钟秀抽烟的场景在影片中多达六处。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通过钟秀抽烟吐出的雾,开门见山地展示出了钟秀内心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表演:是惠美一个人跳的饥饿之舞。孤独是一个人的旅行:是惠美去非洲强烈的独自一人的感觉。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是钟秀舞会上看着一群人的舞蹈而在牛棚里一个人的歌唱。孤独是一个人的睡觉:是钟秀开着演着两性节目的电视,却一个人睡着。孤独是一个人荷尔蒙的燃烧:是钟秀在没有惠美的房间里一个人的意淫和自慰。

2. 自卑的人物性格

与处在金字塔顶端的Ben相比,处在金字塔底端的钟秀显得尤其自卑。自卑让钟秀在接机回来的路上,静静地听Ben一个人在后座上说笑着打电话,而不吭声;自卑让钟秀静静地望着惠美离开自己的白色皮卡车而坐上了Ben的豪华轿车;自卑让钟秀在Ben的豪宅里,不敢直接询问Ben洗手间在哪里;自卑让正在牛棚清理牛粪的钟秀对接到惠美说与Ben要突然到访的电话仓皇失措;自卑让钟秀不能与Ben的朋友们融为一体,无可适从地听着他们闲聊,最后偷偷地不辞而别。

(二)情节写意留白

1. 延宕前史

《燃烧》塑造的鲜活人物形象离不开孕育他们成长的家庭背景。钟秀的家庭背景在不断延迟中慢慢地展露出来:首先是钟秀去惠美住处,惠美问起他的家人;接着是三人吃火锅时,钟秀告诉Ben,最喜欢的作家是威廉·福克纳,读福克纳的小说有时觉得是讲他自己的故事,由此联想到福克纳小说《烧马棚》的故事,更像是钟秀自己经历的童年故事;接着是家中的父亲的照片以及父亲案件的进展交叉展现;后来是请里长在请愿书上签名时对父亲的评价;最后是 Ben和惠美来坡州那天晚上,钟秀对Ben的主动倾诉为什么讨厌父亲。验证了之前正确的联想:父亲简直跟福克纳小说《烧马棚》中的父亲一模一样。成长的环境,让他内心无比孤独,还形成了他自卑的性格。

2. 虚实叙事

绘画艺术中讲究留白的意境美即计白当黑,以虚衬实,虚实结合,无画处皆成妙境。惠美跟随Ben从钟秀家出来之后,就像一阵烟似的永远地消失了。这种消失的震撼是影片叙述到一半的过程中主要人物的突然消失。人物叙述的突然中断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思,让观众跟随着钟秀的足迹一起去寻找这“消失的爱人”。惠美去非洲之前将自己的猫托付给钟秀去照顾,可是影片的前半部分,观众并未见到猫,直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在Ben家里钟秀才真正见到惠美的那只猫。影片的叙事上,无论是对于猫叙述所采用的前虚后实,还是对于惠美人物叙述所采用的前实后虚,都给观众留下了大篇幅想象的空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3. 开放结局

影片最神秘的地方就是结局的设置,这是李沧东导演的点睛之笔。越仔细琢磨,越会发现影片的结局扑朔迷离。因为导演没有还原惠美消失的现场情节,观众无法确定惠美的生死,如果死了的话观众也无法确定是他杀还是自杀,如果是他杀,观众也无法确定是被Ben杀害,还是其他人杀害例如债主,如果是自杀,观众也无法确定惠美以何种方式选择的自杀。但是导演却让观众在观影完毕之后,让人首先相信了惠美的消失是Ben像烧塑料大棚一样放火燃烧的他杀。这是因为人们关注到了钟秀在Ben的洗手间里找到了杀人的证据:粉色的腕表。但是仔细回味,观众还会发现钟秀去商场寻找惠美时,她的一个同事,手上同样也戴着一个粉色的腕表。观众还会发现最后那一场燃烧戏,Ben在被刺之后的反应,这与杀人凶手的反应也是不相符的。这种不确定性又会将观众引入到第二个结局:燃烧戏之前,倒数第三场戏,钟秀在惠美的房间里意淫惠美,自慰之后,激起了他写作的欲望,镜头拉远,他坐在窗子前面沉浸到创作中,剩下的最后两场戏可能是他在小说中构想出来的结局。

种种疑点显示,影片拥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惠美消失的原因并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重点是钟秀终于开始燃烧起创作的梦想,开始探寻人生的意义,开始去满足自己的“大饥饿”,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人物的蜕变。

五、结 语

李沧东最初的职业是教师和兼职作家,写的小说多次荣获重量级创作文学大奖,后来逐步创作剧本,然后走上执导之路,至今还任职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电影学院的教授。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学思想性和学院派的气质,从1997年的《绿鱼》开始形成并延续着他将电影与诗结合的诗意影像风格。他的上一部导演作品是2010年的《诗》,这部影片将他的诗意影像风格发挥到极致,成为他著名的代表作。时隔8年之久的2018年,《燃烧》走进了观众的视野,《燃烧》中诗意影像的创作风格再度延续并又攀高峰。

猜你喜欢

燃烧塑料大棚饥饿
河南省钢骨架塑料大棚拱架结构标准化设计研究*
基于光谱指数的流域尺度农业塑料大棚制图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塑料大棚遥感指数构建
塑料大棚
生活,让语文课堂“燃烧”起来
一起机组极热态启动时恶性运行工况引起停炉的事故分析
你说他说
单兵背负式防暴驱散器喷射剂的喷雾燃烧特性研究
回忆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