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钟孟宏电影中的网状角色设计与搭配

2018-11-14杨麒超

电影文学 2018年23期

杨麒超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6)

钟孟宏认为:“很多人会觉得导演应该要拍自己的人生经验,当然无可厚非,只是也需要和时代或环境产生对话,否则对观众而言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与时代或环境产生对话关联的则是“人”,是钟孟宏贯穿始终想要观照的主题并为之而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是电影影像建构上的荒原呈现,导演通过影像立言,表现荒芜的社会现实情境……另一方面是影片精神内核上的荒原表达, 它指向的是现代人内心的荒原,传达对于生命、社会的思考,从而实现导演对当代台湾社会面向的一种反思。”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出这种荒原的“自由与邪恶”,四部长篇下来可谓“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除了主角更换之外,其他演员阵容大多不变,大小角色“轮流坐庄”却基本演绎着相似的人生。

一、固定演员搭配的纵向比较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一个角色只有在得到足够多笔墨描写的情况下才能显现出其相应丰满程度的圆形人物,而那些作为情节需要甚至“道具”式的角色是难逃带有强烈辨识度的扁平人物命运的。这些符号化的人物,在某一部作品中可能显得过于单薄,得不到全面的认识,但通过几部作品下来的互相演绎弥补性格与身份,使之完善。这样的展示方式并不罕见,《蝙蝠侠》系列中插入一部专门描写“小丑”或“猫女”的作品来丰满各个次要角色的例子大众已喜闻乐见。基耶斯洛夫斯基更出高招,20世纪末的《十诫》,讲的是同一个居民楼里不同住户的故事,每集任意挑选一户,剩下几户当群众演员。与这些形式不同的是,钟孟宏并没有从表面上指明人物在作品间的牵连关系,每部作品中人物设定都是看似独立的。

比如戴立忍以配角身份高效地出演了全部作品,《停车》中阴险而懦弱的皮条客,《第四张画》里奸诈与伪善的市井小贩,《失魂》里对妻子心猿意马的丈夫以及《一路顺风》中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的毒贩。在这些看似毫无瓜葛的角色设定中隐藏着相似的人物性格和边缘场域的身份,更何况导演在强调同一张脸。这很难不让纵观四部作品后的观众联想出这或许是四个不同人生阶段的同一张脸。

相同的案例还有在《停车》里“打了个照面”的黑帮老大庹宗华,而后在《一路顺风》卖起了毒品,最终被手下反噬;纳豆饰演的市井无赖从《第四张画》偷摩托车一直偷到《一路顺风》,虽然在《停车》中没有陋习,却也是红灯区的马仔;吴朋奉饰演的小镇警察从《第四张画》调到《失魂》。

二、横向角度展现的艺术真实

在上层社会过滤后的人物中,留下性格独立、心地善良的蛋糕店老板,金盆洗手的古惑仔小弟,糊里糊涂的小镇警察,身在异乡的妓女,游手好闲的社会无赖,一板一眼的乡镇小学老师,落井下石的兽医等小人物。能够寄养他们的是让他们之间相互交错的一张现实的中下层社会关系网,而这张网所覆盖的正是那块诞生了四部剧情长片的边缘场域。

钟孟宏选择了让演员们“本色出演”的方法,导演要么是根据剧本“按图索骥”找的演员,要么是为某个演员“量身定制”出来的角色。这样一来,演员可以完全自然地释放“真我”来与剧本中的人物结合,最多使用一些方法“移花接木”创造生动的真实感。但那些贯穿了这几部作品的演员从言谈举止到行为动作都如复制一般相似,甚至连人物个性与人格的塑造上也产生了一定“共鸣”。

另一方面,真实感也来自一定的体验行为而非表现行为。正如穿背心戴金表的毒枭大哥喜欢15年来不拆掉沙发的塑料布;说话有板有眼的老校工喜欢以拾荒为副业;把鱼头泡在厕所洗手池里的理发店老板;为自己庆生却舍不得交停车费的出租车司机。虽然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剧情的发展,但这些取自于丰富生活阅历的片段,无形中丰满着人物形象,把人物小传浓缩成典型案例,在使观众认识人物的同时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共鸣,加强真实情感。

三、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在设计与搭配上的特点

《一路顺风》中言语不多、精明干练的司机小吴的戏份不多,但却是一枚“定时炸弹”。一方面由于他的怪病隐患,为影片最后酿成车祸的结局提前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为了介绍病情插入一组不停地做加法运算的闪回镜头,放大了小吴麻木的精神下被催眠的状态。上一场小吴还在车内温文尔雅地与老大交谈,下一场下车后拿起钢锯不眨眼地锯人头。这种蒙太奇被催化的“期待遇挫”也是塑造人物的最重要环节,能够完成关于人性的“炸弹引爆”。

相对于次要人物,主要人物保持了作为圆形人物所应有的丰满程度。主要人物的丰富情感和内心变化来源于与次要人物的交集与碰撞,圆形人物是由身边无数扁平人物打磨出来的。正如《停车》里无数性格鲜明的配角挤压与对比,才使得张震饰演的毫不起眼的主要人物陈莫(沉默)拥有了独特的“个性”。在这种感同身受的客观规律下,观众自然找到现实的依附,也情愿接受审美期待的代入感。

和次要人物同在一个场域中的主要人物只不过是被选出的代表,拥有一定典型人物的特质。从扁平人物开始拓展而来的圆形人物都有一个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呈现不同性格侧面多方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及复杂变化。这些带着人性缺点与优点的主人公爬行在设置好的人物关系社会网中,已经不需要说教或价值导向,他们都不会逃出这张网,但能找到人生的去向。因此在钟孟宏的电影里罪犯可能会逃过法网,却逃不出自然法则;无赖不可能转变成英雄,但会留下一刻钟的善良;好心人在拯救之前必须先毁灭。

四、不同演员间相似身份的角色关联

“不是同一张脸”(非同一演员所饰演的相似角色)的相似身份也同样在四部作品“暗度陈仓”,强调扁平人物突出而独特的人物特质的同时又“不失为人”的塑造角色。四部作品中,大陆女出现过两次:《停车》中曾珮瑜饰演的花季妓女李薇和《第四张画》里郝蕾饰演的已经晋升为“妈妈桑”的小翔妈;香港人出现过两次:《停车》中杜汶泽饰演的生意落魄的胖裁缝和《一路顺风》中早年来台湾淘金却开了一辈子出租车的“许冠文”。这些成功晋升为圆形人物的角色用细致的分类,来捕捉现实中最敏感的情感触角,通过符号化的辨识度来丰富所有作品串联起来的社会人像图谱。

虽然网状角色搭配与设计作为一种假设发现于钟孟宏导演的作品中,但也正如钟导觉得电影的作者一定会有观点在作品里,虽然这个观点不一定要给观众看到,观众自己看到的,有时比作者原来的还多。虽然有悖于大陆传统剧作中的“三突出原则”,但钟孟宏能安静客观地让电影带来阵阵真实的“人间烟火”,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和能力。跳出说教成分,电影的生存模式犹如《一路顺风》从台北到台南的所见所闻一样,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