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黑人文化略论

2018-11-14甘时源

电影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种族黑人

甘时源

(长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正如众多评论家所言,美国种族主义并没有因奴隶制产生和吉姆·克劳的种族隔离政策的废止而实现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新种族主义”,这样的“黑白混合”时代背景使不平等变得隐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城市化进程确立了美国黑人的合法公民地位,提供给黑人比以往更多的工作和受教育机会,这种“思想革命”让更多的美国黑人参与到黑人文学、黑人舞蹈的创造和黑人音乐、黑人电影的创作中。因此,黑人文化成为美国繁荣发展的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科幻电影在这样的流变中与美国文化交互生辉,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到2018年的《头号玩家》,在一个世纪之久的时空穿梭中科幻电影带给人类强烈的感官震撼。美国科幻电影独特的情节和奇异的世界让其获得在叙事范畴内表现某种身份或体现某种社会体制的机会,进而为深入揭露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探察美国社会的种族现象、拆穿虚假的种族平等幻想提供了可能;同时给重建批判性的历史记忆、重塑黑人内心已被解构了的黑人民族意识带来一定启示。

一、美国科幻电影中社会与种族文化的分歧

美国科幻电影被称为“意识的万花筒”,其中的霸权寓言引起很多有关文化、地位和权力的评论。在百花争鸣中,埃德·格雷罗的《框定黑人:电影中的非裔美国人形象》(1993)对科幻电影中黑人文化意义的论述最为翔实。

种族,即具有他者或非白人性的一种社会建构和文化表达;在充满文化隐喻和种族象征的科幻片、幻想片及恐怖片三种电影类型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相互交错的几个因素得以解释:三种电影类型都借助怪兽之形而依赖于他者性或差异性,驱动情节或加强叙事;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可以想象并创造怪兽、外星人和基因突变形式的拟像;三种电影类型作品之中都可能呈现新奇的故事世界和无限放大的叙事视野。

在人们的意识中,科幻电影中仅仅表现了美国社会、文化之中被贴上标志性标签的分歧,包括新与旧、机器与人、社会与个人、人工与自然。如若将种族放在上述常态二元对立的中心位置,就会呈现一个越加刺激和耐人思量的图景,也就是说科幻电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明确阐释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的?“后民权”时代关于种族的认知是:美国是一个多种族样态的国家。据此,用非黑即白对美国种族样态进行的分析都不得当,黑人族类的产生和科幻电影的象征、想象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有时甚至有意义上的偏差。因此,我们对科幻电影的分析要立足于:没有任何一种流行的产品(包括电影)形式能够抛开该产品得以产出的社会文化、思想内涵、价值观念、信仰欲望等依存环境而传播。美国的科幻电影就一直致力于和根植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政治的对话。

二、用美国科幻电影反思黑人价值

科幻电影诞生之初,便充斥着舰艇火箭、让人过目不忘的生化武器、可以穿越未来多维空间的时间机器和黑洞,一直没有黑人的形象。近年来,黑人角色越来越占据经典制作科幻片的核心地位。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1999、2003)中、乔斯·威登的《宁静》(2005)和卡伊恩·库萨玛的《魔力女战士》(2005)中都设置了帅酷的黑人角色。在这些科幻电影中对黑人的种族性叙事出现在“前景”,借此呈现出多种族美国科幻电影的风景。黑人的角色设定成为对抗意识常态的一种手段,黑人的价值用于体现美国的社会恐慌、政治焦虑及文化危机。

在美国科幻电影初步形成的十几年里,黑人通常出现在战前南方和非洲丛林的电影背景中,又或是处于美国公认的低级阶层之中,他们以司机、搬运工和女佣等身份穿梭于服务行业。至此,对黑人的描述停止在一个美学的顿点上。几十年间,美国科幻电影的不断推进、演化和对黑人描述的停滞是互不相容的。诚然,20世纪中叶的美国科幻电影对美国观众来讲是一种对抗冷战爆发的手段,其表现为人们担心人类灭亡,随之而来的是绝望和恐惧。罗伯特·怀斯的《地球停转之日》(1951)、戈登·道格拉斯的《它们!》(1954)以及唐·西格尔的《人体异形》(1956)等科幻电影在当时都非常符合大众的口味。由鲁道夫·马特创作的经典科幻片《当世界毁灭时》(1951)中是这样表述的:人类被迫煎熬等待着其他星球的撞击,美国高精尖的科学家们为了避免人类灭绝的悲剧精准设计出一艘宇宙飞船,准备把一些人输送到另一个行星上。这部科幻电影经常被影评家误读成美苏核武竞赛将引发对世界灭亡的恐慌。但是,真正被忽略的是其中人权斗争和种族平等运动推进下而导致的种族焦虑的升级。电影中暴露出强大的种族幻想,因为在灾难中,只有白人能够登上宇宙飞船而幸存。同时,电影中也体现出根植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种族等级制度下刻板的种族歧视。可以说,这部电影表现出极端的种族宗派主义政治和“非白人勿入”的种族隔离意识的极度延展,其公开宣扬“白人种族”的同质且要求重构美国式生活的“完美世界”。

三、用美国科幻电影反思种族与融合的关照

在美国科幻电影历史上,《星球大战》被看作最具美国社会公众意识影响力的电影,它也反映出种族与融合之间相互关照的关系。这部电影吸取了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1953)中体现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盛极一时的民族精神——美国西部“拓疆主义”的神话。《星球大战》描绘了相似的意识样态的疆域,其所指不是美国西部地区,而是广袤无垠的太空。在电影中,导演将叙事设置为黑与白、善与恶的单色调联系,即“白色”标志帝国风暴兵,移民种族都是形形色色的外星生物,被标示为“他者”。在“白色”与“他者”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分化”之效,类似于《时光机器》中的叙事风格。

不能否认的是,黑人看似在《星球大战》中出现结构性的缺失,却大大提高了外星人的符号价值。电影中“宇宙酒店”这一场景的铺设成为外星人(他者)种族符号义的最佳诠释。它描绘出一个陌生的、独特的、怪异的“他者世界”。也许乍一看,酒吧景象只是一个幻想出来的奇境,并无种族之意,但《星球大战》中各式各样的外星生物让人回想起美国文学作品中携带惊悚具象的“有色”朋友——伯明翰·布朗、通托和黑人吉姆们。这样的情境设置让观众获得了鲜明的善与恶对立的视觉冲击,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具有象征意义的“他者”带来的种族性凶险和变态。

《星球大战》中黑人角色的遗漏为续集中黑人的象征价值的提升埋下伏笔。在《星球大战之帝国反击战》(1980)中,黑人角色蓝多·卡瑞辛被设置为采矿首领,具有两面性,他改变了美国科幻电影中对黑人地位的设定和身份的认同。不断向上攀爬的黑人蓝多角色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非裔美国人居无定所的状态,他最终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数千子民、达斯·维德和韩·索罗的个人情谊间进行取舍和平衡。《帝国反击战》故意加入“平权运动”期间的黑人角色,意在促使全美人民对美国精英统治和“无色”社会构架进行辩论。在辩论的核心问题上,“白人”和“有色人”都存在些许种族偏执。黑人感受到的是更多的来自信任、工作与合作上的不公正和压力,在《帝国反击战》中蓝多效忠于具有象征意义的黑人角色达斯·维德和白人合作伙伴索罗,这种不公正在三者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越来越多的身居稳定中上层阶级的非裔美国人士面临类似于蓝多的困扰。蓝多并非普通黑人角色,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美国科幻电影中,黑人一般被贴上“声名狼藉”的标签,命中注定很快死去(如《人猿星球》《超世纪谍杀案》)。蓝多一直活跃到系列的第三部。无论观众如何揣度蓝多的银幕形象和电影背后的动机,能够将一个边缘化的黑人角色留存在充满着种族歧视的电影类型中,就是对黑人种族的最大包容,也是种族与融合的最佳体现。

四、用美国科幻电影反思黑人身份的重塑

美国科幻电影《星际迷航》将种族的多元性和种族的合作精神搬上银幕。同一年,《异形》宣称:在面临共同的外星敌人时跨越性别和种族的合作才有可能出现;《极度空间》(1988)表明:种族联合在团结工人阶级力量的同时才有可能。这些关于未来的科幻电影,美国电影公司打出种族冲突的王牌,将其设定为美国正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到未来》的叙事主线通过向我们讲述一个性格古怪的少年无意间回到三十年前的故事而呈现浓厚的种族特征。在《回到未来》中,将希尔古市20世纪中叶全部是白人统治的繁荣和1985年黑人市长威尔森领导下的城市经济衰败并行放置。利用“过去”这一时间地图绘制修正当今社会环境的法规方案。其反映出文化怀旧的感叹更体现对单纯时代的向往,其间也包括对倒退的种族内涵的诠释,统统都召回到“过去的美好”的法令之中。

威尔·史密斯在电影《独立日》(1996)中扮演了史蒂芬·希勒上校,后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2年在《黑衣人Ⅰ》《黑衣人Ⅱ》中扮演杰伊探员。作为一位非裔美国黑人演员以其独特的气质获得了主演科幻电影《机械公敌》的机会,至此,黑人获得了无上荣耀:从电影的广告印刷到宣传片的制作,再到电影制作本身都将一位黑人演员置于美国科幻电影的核心位置。

尽管威尔·史密斯是改变科幻电影中黑人身份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但在美国科幻电影中,用最为激进的方法和题材创作方式将种族问题推到最前沿的是由沃卓斯基兄弟指导、被称为第一部黑人电影史诗的《黑客帝国》。“矩阵”化的风格、高精尖的电脑科技、高超的拍摄技巧,用超自然的力量将三者有效结合建构起丰富的多层文本。“矩阵”内的虚拟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种族结构截然不同,“矩阵”内部包括军人、特工和警察在内的社会权威都被设置为白人男性;“矩阵”外的世界与“解放”相关的角色设置多呈现种族方式。“尼布甲尼撒”号飞船船员中, “先知”这个角色设置为一位黑人女性,她在自己的公寓里照顾着一群来自不同种族的孩子。总而言之,谋求人类摆脱剥削和压迫的使命不是由白人来实现,而是压在了黑人领袖的身上。这里的“先知”,常被误读为黑人权力运动的试金石,但先知具有的“无威胁性”及“梦想论”实则意指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于是,《黑客帝国》充斥了权利运动的能指,也承载了对美国种族问题的诸多思考。《黑客帝国》标榜“为人类解放而战”,暗示出黑人和白人共同为美国的种族正义而战,同时,要想打破种族歧视的思想束缚,人类必须改变思维取向和界定世界的方法。

五、结 语

美国的科幻电影意欲呈现一个未来遥远的世界样态,无论未来有多遥远,宗族问题的探讨绝不能游离于美国社会理念、信仰和认知之外。科幻电影中的黑人也许用于象征社会的政治团结,又或是服务于社会危机中的恐慌,抑或是意指种族融合下的规范和理想状态,科幻电影都为“黑人文化”的留存和成长提供了载体。美国科幻电影体现出来的无话不谈特性让我们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颠覆性意义。

美国的科幻电影和种族关系之间有着不言自明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常识告诉我们:肤色、眼睛颜色和头发的质地等生物学特征没有赋予某一群体特殊的权利。历史证明,这一神奇的命题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而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继续美国科幻电影之旅以观察种族文化的真实样貌:无论美国科幻电影还是美国制度化的种族主义,都依赖于人类最高层级的幻想进而达到各自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种族黑人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