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影视作品对女性主义的诠释

2018-11-14

电影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媒介

薄 莎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女性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研究领域,始于近代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女性主义,亦称女权主义,而后者则带有明显的激进色彩。的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教育的普及、社会的进步以及思想的启蒙也使得不少以中产阶级为首的女性开始觉醒,试图摆脱男权附属品的命运。而她们首先做的,主要则集中在对选举权的争取上,希望借此实现所谓的“男女平等”。现如今,女权主义也历经了起起伏伏,却一直未曾消退。当下,女性主义也不局限于政治范畴,也成为与文化研究、媒介批评等联系紧密的学术议题。

一、女性主义及其影像文化概述

“性别的社会意义被强行灌输给我们,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文化意义的被动接受者。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或者接受文化规范,或者修正它们,或者完全拒绝它们。”进入20世纪的西方社会,面临着来自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巨变,同时两者也有相关的交集与联系。科学技术带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由此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女权主义运动则伴随着妇女争取自己的选举权而成为当时的一个崭新的、富有典型性的社会现象,是对传统社会价值理念,特别是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女权主义运动一直备受争议和挑战。此时,大众媒体也由于科技的发展从纸质传媒扩展到了影像领域,并逐渐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受到热烈的欢迎。影像技术发展至今,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缩影的影像作品,也是反映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效的平台。无论是电影、电视广告还是电视剧,也能够从这一系列的媒介文化中领略到对女性不同的社会定位以及随社会发展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中,妇女们在后方工业生产线上和作为护士等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她们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承认,这也对女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另外,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期间,电影和广播这两大传统媒介也成为当时以美国为主的社会大众普遍的消遣方式。结合这些历史背景信息,可以理出一条在不同时期欧美各国影视作品对女性主义(即女权主义)的不同的诠释。不论是主流还是非主流的形象,都可以从这些影视作品里探究出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对于女性乃至女权主义的各种不同的态度与观点。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女性话语的范畴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即男性话语,因而一切谈论女性话语的问题都绕不开男权中心主义”。对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影视作品是女性的变相约束还是女性话语权的间接表现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同时,也是利用媒介文化分析来研究女性主义的一个理想的切入点。英国一些文化研究学者也承认,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在最初并不能和文化研究能够很好地结合到一起,首要的症结就在于女权主义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太过鲜明的政治性。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权主义当初的锋芒也趋于一种理性的缓和,从政治延伸到各个方面,甚至是细微之处,为其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主流分支提供了机遇与条件。如果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的话,可以看出不同性格女性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也可以看出当代女性主义所取得的进步和希望,但也有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困境。“关于女性发展与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方面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涨带来的性别鸿沟逐渐消弥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下媒介使性别鸿沟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是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欧美影视作品中的多元女性定位与类型

“女性主义传播的传送观的弊端在预期对社会性别和传播的看法太狭隘。说到‘社会性别’,其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认为媒介扭曲了‘真正的’社会性别和本质,并认为借鉴两性差异很容易。”影视作品作为艺术,抑或是作为大众传媒机构为谋取票房和收视率的商品,无论是写实性的还是虚构性的,其创作的灵感基本取自现实生活,也可能是对某一意识形态进行塑造或者加强。因此,不能完全否认对研究所起到的一定的现实性的价值。影像文化出现的最初几十年里,影视作品里的女性定位还是以传统的温柔贤惠为主流,而且似乎是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所认可。但是在这期间,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根据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飘》所改编而成的史诗性巨作《乱世佳人》,女主角斯嘉丽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影视女性形象:作为一名南方农场主的女儿,却不是一名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厌恶礼节,性格叛逆,敢爱敢恨,甚至还有许多不能为传统价值观念所容纳的各种缺点与行为。但是这一角色却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追捧;特别是在影片中战败后斯嘉丽回到塔拉庄园后目睹家园被毁,母亲去世且父亲精神失常等一系列惨状后,她站在夕阳下紧握好不容易从红土里翻出的一点食物发誓她不惜一切代价也不要再让家人挨饿的场景,感染了无数的美国人。时值美国全国上下都在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做各种努力,尤其是摆脱失业和饥饿的阴影对于生活在下层的民众是当时最为迫切的愿望。于是,“斯嘉丽精神”也从影片中衍生出来,斯嘉丽不仅成为电影史上最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成为特殊年代中的一种精神象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完全用女性主义的论点来阐释影片也是有一定的偏颇性的,还要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斯嘉丽尽管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但是她身上却又有被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所认同的特质。而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却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认同,但是这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女权主义与文化政治有着本质联系, “通俗文化一直是许多女权主义者分析文章研究的对象。正如米歇尔·巴莱特所指出的那样,‘文化政治对于女权主义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牵涉到有关含义的斗争’”。

影像文化发展到今天,欧美影视作品不乏对女性主义的各种类型的诠释方式:有激进型的,有中庸型的,也有理想型的等。也可以概括成不同人、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对待所谓的“女性主义”的态度,借助影视剧本作者及大众传媒机构得以展现,以此获得他人的共鸣或思考。这也由此将女性主义与通俗的媒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联系了起来。女性主义研究的焦点从政治领域到社会领域,包括家庭暴力与女性合法权益的维护、女性在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及艰难抉择等方面。从现实客观的角度来讲,东西方女性都相对来说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在上述的各种社会与个人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蹴而就。而影像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也会做一些理想化的处理,以照顾女性受众的心理及情绪,而这也正是大众影像文化一大魅力所在。像曾风靡一时的英国ITV电视台推出的《唐顿庄园》(

Downton

Abbey

)则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迷你剧制作精良,而且也极力还原英国20世纪初的那段历史。可是,再忠于历史其具体的剧情也是虚构的,也可以说是借助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对立阶级的日常生活关系外,也反映了妇女为了争取选举权时代的女性成长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娱乐性的历史剧集。

三、欧美影视作品对女性主义诠释的意义和作用

女性主义目前可以划分为自由派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派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五大流派。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女性的定位肯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还有如今随着大众媒介受众需求的分化与细化,单一的传统的女性形象肯定是行不通的。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再仅局限于家庭,在社会与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影视剧作品不仅要反映现实生活,对于当代人来说,娱乐消遣不仅是大众媒介文化的唯一作用,实际上,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受到普遍认可和欢迎。

(一)对女性观众起到积极的励志作用

这是现代社会不少女性最需要的一种精神上的引导,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性一般会使得许多女性在面临一些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不决,甚至是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其实,过于偏颇的女性主义也是同样不可取的,毕竟女性主义的出现也是为了实现男女性之间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而不仅是让女性觉得过于自我而偏离现实。同样,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这难免要涉及经济能力、社会权利平等诸多的实际层面上来。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被誉为“女性版的《死亡诗社》”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东部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讲述来自加州的艺术史老师和一群学生之间的故事,她们分别是“打破传统”和“固守传统”的象征。这群年轻的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是“嫁得好”;而老师却难以理解为何她们受到如此良好的教育却又甘心当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而埋没自己的才华。两者之间开始矛盾冲突不断直到最后老师敢于打破常规、冲击传统的精神终于受到学生的理解与爱戴。这总会给人一种感动和力量,也与二战后新一轮的女权运动高潮相关联。

(二)反映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各界对女性主义达成一种理性的共识

“女性主义”,无论人们对这个专有名词熟悉与否,女性问题始终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也无怪乎大量的、各种题材和类型的电影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这种问题。如何正确地对待女性主义也是每个人都不能忽视的。“男女平等”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也就是说,既不能过分地用传统价值观念来约束现代女性,也不能偏激地强调女权主义——因为无论采取哪种极端的方式其结果只能是造成男女性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用理性客观的方式来对待女性主义则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对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的重视,才能真正为“男女平等”的最大化实现奠定基础。通过影视作品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三)促进社会多元化,平衡缓和各种矛盾

媒介文化对于社会有着特殊的、微妙的影响力。从对个人的影响力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发挥着“舆论领袖”的作用。欧美影视作品并不会刻意地、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来向社会大众灌输这一论点;相反,它们往往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无形中加强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与理解,还有一些男性甚至是女性自身都无法意识到的一些差别。彼得·杰克逊的超现实电影《可爱的骨头》中,借被杀害的14岁少女苏西的视角来看待身后的世界,包括她的家人。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故事。她在生前就无意中注意到自己的母亲并不快乐:拥有着硕士学位却不能顺应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却因为婚后三个孩子而成为家庭主妇。在大女儿苏西被害后她忍受不了这残酷的事实选择了离家出走,抛弃了和她一样绝望难过的丈夫和另外两个孩子。她游走于全国各地,想要获得一份渴望已久的“自由”。结果她也未能再成为一名教师,而在一个葡萄酒厂里当了一名工人。几年后,苏西的母亲终于意识到这样的“自由”无非是一种更无意义的生活。最后她还是选择回归了家庭,同自己的家人一起正视失去了苏西的事实,并平静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通过这个电影情节,观众可以感受到苏西的母亲情感的变化,尽管她也犯过错误,却让人理解到她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影视媒介因而也起到了加强人们对女性内心的认识,加强了沟通与理解的作用,这也是影视作品亟待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结 语

女性主义发源于现代西方社会,因而在欧美影视作品里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反映,对于女性主义与媒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欧美影视作品对女性主义的不同诠释,也由此探究媒介文化和女性主义之间的特殊的联系,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尽管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是一种愿景,但是影视文本的相关阐释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势必会有正向改观。总而言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对西方文化与社会,尤其是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多一些了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