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村落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

2018-11-14刘亚男

电影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村落纪录片传统

刘亚男

(河北传媒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村落文化题材微纪录片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借助纪录片的纪实手法,结合视听语言和新媒体传播途径,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村落文化传播的影视作品。从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观众欣赏到鄂伦春族萨满的“最后一支独舞”;从《俺爹俺娘》到《乡村里的中国》,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家乡记忆和思乡之情;《美丽乡村》《记住乡愁》又讲述了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了不起的村落》为观众提供了逃离都市,慰藉心灵的精神净土。由此可见,纪录片要将视角对准中国特有的村落文化,就必须摆脱选题方面的边缘化和单一化传统,将对中国村落地区自然地理形态、风土人情等生活猎奇和窥视转移到对村落文化深入挖掘和理解上来,在拍摄及制作上也应紧跟时代发展,借助新媒体并使用新技术,将村落文化纪录片的价值充分发挥,弥补纪录片类型中这一部分具有中国独特村落文化内容的缺失。“以人为本”,以人物为核心,以故事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以讲故事的方式抒发细腻的感情、寄托浓厚的乡愁、承载厚重的文化、展示悠久的传统,引发观众的共鸣。

一、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

互联网时代来势汹汹地让传统纪录片,从电视和电影银幕上转移到移动手机终端和平板电脑上,这一变化也促使纪录片开创出了一种“微纪录片”的新样式来跟上时代的变革。“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比较突出一个“微”字,创作周期短、拍摄手法灵活、制作投入成本低,一般时长10~20分钟,利用新媒体传播,这些新特点使得微纪录片近年来逐渐被受众广泛接受并大力推广。当互联网发展到移动化和视频化阶段时,短视频时代随之到来。短视频具有简明、直观、生动、有趣、轻松等特质,易于表达、易于集中注意力、易于病毒式传播,也切合了用户快速消费内容的阅读习惯。大众的观看及阅读方式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而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微纪录片的发展,不仅是在概念上,更重要的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纪录片的重新思考与创作,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收视需求。这对纪录片在内容、形式及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题材以小见大,表达人文关怀

微纪录片的题材要具有中国特色,才能在迅捷传播的同时又肩负起纪录片树立国家形象,传递正能量的历史使命。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每集10分钟,讲述鲜为人知的濒临消亡的村落,真正刷新了观众心目中对村落的传统印象和固有观念。位于内蒙古的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聚居地,敖鲁古雅驯鹿村;台湾的世外桃源 “乌托邦”兰屿岛;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对抗严冬的神秘“中国第一村”禾木村;明朝建立在黄山山脊上,藏身云海,与世隔绝的现实“天空之城”木黎硔;在云缅交界处“中国维也纳音乐村”老达保;流传千年纳西文明,拥有最古老文字东巴文的达祖村;地处黄河与长城握手之处的军事要塞老牛湾村;住着窑洞传承手工制陶的陕西陈炉古镇;“海上吉卜赛人”的“疍家人”聚集地新村港;延续旧俗,梯田惊世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党扭村……这些远离都市的繁忙与聒噪的世外桃源,没有明星,没有真人秀,没有剧本,只有古老村落及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纪录片为这些未来可能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村落留下最后珍贵而美好的记忆画面。

(二)形式推陈出新,视听精益求精

为了适应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要求,满足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收看的需求,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简单明了,平铺直叙,直抒胸臆。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采取开门见山的形式,将村落的地点、特征及人物等信息,借助解说词和第一人称旁白快速进行展示;同时将人物直接推到镜头前进行人物述说,省略采访部分,或者直接表现人物之间的交谈对话,在讲述和对话的过程中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视听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创新,一方面为了保证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感受到古老村落的自然风貌,拍摄过程中使用4K摄像机高清拍摄、大量无人机航拍、移轴摄影、水下摄像等技术,有些微纪录片还采用VR、红外摄像等技术将历史真实再现,将古老文物背后的独具匠心和神秘历史展示给观众。上海卫视制作保护传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全程使用8K摄像机高清拍摄,将最新科技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将纪录片拍成风光片,每一集都会选择人物作为故事核心,大量采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营造氛围,引导观众从人物本身出发,关注故事及背后的情感共鸣。尽量减少长镜头出现的频率,多使用蒙太奇,多角度、多景别,全立体表现场景,让画面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也具有叙事性;声音在纪录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纪录片中的音乐可以调节烘托气氛还能在不影响纪实风格的同时增强纪录片的戏剧性和故事性。在《了不起的村落》中,为了表现藏族孩子与土拨鼠的亲密友谊,搭配了欢快又轻松的音乐,使传统沉闷的纪录片变得轻松愉快又不失幽默,让观众感受到孩童般的天真与欢乐。

(三)开拓发展思路,确定生产途径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转变创作与营销思路,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形成新的制播理念并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才是未来的必由之路。而近几年国家借助扶持纪录片政策的出台,也刺激了纪录片的发展,将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契机,拓展了纪录片自身的话语形态。制作技术尖端,视听精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微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适应新媒体环境,抢占市场和受众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收视人群的需求,并应对多变的网络媒体市场,微纪录片创作者要在创作策划、内容定位上具有人文关怀,讲好中国故事;拍摄剪辑等方面吸收电影的强烈视听表达,形成纪录片新的美学探索;还要兼具国际化视野,在发行推广上创新理念和方法,让真正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赢得全世界的掌声。

二、新媒体环境下村落文化微纪录片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手机、平板电脑、移动媒体的普及,为微纪录片的传播与发展开启了新的渠道。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微传播的影响力愈加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互联网普惠化成果显著。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以满足碎片化的娱乐需求。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手机和平板目前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人机传播的第一媒介。这股趋势必将推动微传播未来成为主流传播途径。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微”:传播内容为微内容,传播渠道是微介质,传播体验是微动作与微关系。

(一)借助新媒体,微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观众从固定的电视屏幕走向了移动终端屏幕,随时随地接受影像带来的信息,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参与者,这种改变无疑给久居庙堂的纪录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再曲高和寡恐怕难以继续发展,所以微纪录片现于“江湖”,并且通过新媒体这一纽带,以更加方便快捷、喜闻乐见、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近普通受众,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视等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点评、转发,在传播方式上满足了观众繁忙之余的“碎片化”需求,可随时随地观看和分享微纪录片,一部分微纪录片甚至被捧成“网红”,长期占据热搜榜,网络议题,弹幕热点,消除了传统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将村落文化借助微纪录片的微传播途径,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魅力并自觉宣传家乡传统文化,增强思乡之情进而增强爱国之情。随着网络与摄录工具的便捷和普及,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布已经不完全依赖于专业机构和主流媒体,越来越多的个人和自组团队也开始拍摄微纪录片。

(二)借助移动网络,村落传播

村落文化植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之中,所以要想将村落文化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就要从基层入手,搭建传统村落的微传播网络,并培养广大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微传播意识和行动,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村落文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网络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工作途径,提速降费政策稳步实施推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显著增长,网络信息服务朝着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速度、降低费用的方向发展。网络越来越便捷,广大农民可以利用手机将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生活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仪式等内容移动化、碎片化地记录下来,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出去,逐渐形成新型的村落文化传播社群,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将传统村落文化融入每一位村民的微纪录拍摄和传播行动当中,让农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让受众也感受到传统村落文化之美、传统之美、风俗之美、国家之美。但是要注意加强广大农民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不能为博眼球、找噱头而将视角对准不文明的婚丧嫁娶和怪力乱神等“假”村落文化上,让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成为农民微纪录的主要内容,消除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俗等思想影响。

(三)借助青年团队,精准传播

基于UGC到PGC内容的兴起,网络平台普通用户和非官方专业人士也开始拍摄微纪录片。使用UGC作为素材内容,采用网络众筹的方式选择网民呼吁度最高的村落文化作为拍摄内容,有兴趣的网民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拍摄影像并上传至网站最终由专业人士进行编辑和素材整合,编辑成具有一定主题的村落文化纪录片。非专业人士、民间拍客等大众创作者由于专业水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拍摄技术和条件的局限,使得一部分微纪录片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想要打造精品,以品质铸就经典,除了依靠专业制作团队,大学生也可以培养成为村落文化微纪录片创作的一支新生力量。“知了青年”团队全部为90后年轻人组成,先后拍摄制作了网感十足、评价甚高的《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系列精品,青年创作者用创新思路和独特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村落文化,并用新颖的视听语言和剪辑技巧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了审美表现的突破,年轻语态体系讲述真实动人的故事,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新生力量。

新媒体环境为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传承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也是纪录片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将二者密切结合,利用微纪录片时间短、成本低、传播快的特性,制作反映传统村落文化内容的精品,顺应新媒体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传统村落文化通过微纪录片的纪录和网络平台传播,在泛娱乐化的“礼崩乐坏”的社会氛围与“娱乐至死”的商业趋势中杀出一条“轻氧之路”,不但牵出了观众心中浓郁的乡愁,树立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加深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一举措或许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表现村落文化的微纪录片传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村落纪录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