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精神扶贫的路径研究

2018-11-13张宝伟付晶园马少仙王思丽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甘肃省

张宝伟?付晶园?马少仙?王思丽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甘肃省精神扶贫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省精神扶贫的三点对策:确定精神扶贫的扶贫对象;进行观念扶贫,即培养贫困群体生活观念和态度;进行教育扶贫,重视对贫困群体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 甘肃省;精神扶贫;观念扶贫;教育扶贫

一、引言

长久以来,中国扶贫过程中,始终存在贫困人数不明、原因不详、上报贫困居民与家庭实际情况不符,存在虚假上报,存在专项扶贫资金定位不准确等诸多因素。甘肃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之一,其贫困现象尤其突出,贫困思想更是亟需解决,只有从思想上解决了贫困问题,才能更好地脱离贫困,即通过精神扶贫助力精准扶贫。对此,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贫困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贫困情况,提出了扶贫的精髓在于精神脱贫,只有精神上先脱离贫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才能顺利达到真脱贫、脱真贫。精神扶贫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光说不做、好高骛远。在全国奔小康的攻坚时期,甘肃省委以林铎为首的扶贫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对于大多数贫困群体来说,其精神贫困现象依然严重,是扫清贫困道路的绊脚石,因此,本文结合甘肃省精神扶贫现状,提出符合甘肃省情的基本路径。

二、甘肃省精神扶贫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党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奔小康的庄严承诺。

“精神扶贫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想改变甘肃落后的面貌,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甘肃经济、更需要改善甘肃人文环境,将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精神层面对贫困人进行帮扶,首要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对其进行造血式扶贫。

甘肃省具有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点,是全国最贫困的省区之一;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甘肃涉及3个、全国 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中,甘肃省占58个。对此,党中央对甘肃省贫困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在甘肃视察时提出的“八个着力”就为甘肃解决贫困问题指明了方向。然而,过去的五年里,甘肃省并未真正将这“八个着力”贯彻落实到实处,其落实的滞后性、行动的缓慢性,使得甘肃脱贫的脚步没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促使甘肃扶贫开发工作滞后。

一直以来,甘肃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加之部分地区出现资源枯竭现象,其贫困可想而知。但在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下,经过甘肃人民的不懈努力,甘肃省创造了中国扶贫开发道路上的多项第一。五年来,甘肃省全面完成了58个片区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622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户、55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连年下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连年增加,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但其贫困现状依然明显。

虽然甘肃省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扶贫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其突出问题就是精神贫困的问题。首先,农村教育思想比较模糊,农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某些农村地区,尤其是特别贫困的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在这些贫困地区农民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这些女子则认为“在家从母,出嫁从夫,读书无用”,更有农民认为,即使考上大学没有关系只靠自己是找不到好工作的。虽然农村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一些贫苦地区的农民依然思想观念保守落后。部分的贫困户尝到补助的钱物以后滋生了落后的思想,农民自愿安上“贫人”的头衔,坐等政府救助和帮扶,习惯坐享其成,并且这些农民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进取的态度,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天。这种思想观念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道而驰,严重扼杀了农民自主脱困的意识,成为人们摆脱贫困的强大杀手。其次,生活没有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模糊。部分贫困者满足于自身的温饱,不愿意劳作,简单工作不屑一顾,难的工作不会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再者,缺乏长远利益的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事业心,对集体利益的冷漠和缺乏社会理想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甘肃省精神扶贫的对策

精神贫困是一种思想上的贫困,是一种客观存在,却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精神扶贫主要是对贫困群体的思想加以改善,进而促进精准扶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对于教育落后、思想落后的甘肃省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解决甘肃精神贫困问题:

首先,确定精神扶贫的扶贫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明确精神扶贫对象,才能更好地展开精神扶贫工作,这是开展并做好精神扶贫的重要前提。甘肃贫困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该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备,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保障力度不够,使得农民们首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甘愿落后。因此,农民是精神贫困的主体。

其次,观念扶贫,即培养贫困群体生活观念和态度。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也就是弗洛姆所说的“人的目的就是造就人自己”。这种造就与实现可以通过改造其生活环境,培养其信心来实现。生活环境方面,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科技下乡、发展龙头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交换转化成收入,保证农民有事可做、劳有所得,最终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过上有尊严、有地位、有品质的幸福美好新生活。自信心方面,可以在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时间中体验。这就需要鼓励贫困群体多做事、做实事,在做事中磨练、在做事中获取,只有不断锻炼他们的意志,才能更好地理会信心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鼓励贫困群体劳作的同时,健全硬件设施,加强贫困地区网络覆盖面,安装新农合,加强网络电商建设,保障医疗,让群众生活便利、感知温暖。同时,对身体健康而懒惰贫困群里加以恩威并施,降低其保障强度,改变其“等、靠、要”的思想。只有营造了更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才能使贫困群体的思想意识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发挥其自身优势,结合其主观能动力,解放思想,创新创业,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最后,教育扶贫,重视对贫困群体的文化教育。以陇东为例,其群体文化水平不高,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因地制宜。根据群众对秦腔的喜好,从内容方面加以宣传,提高社会道德、公民素质。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村,可以书籍下乡,以话本的形式提高公共道德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也表现为一种“文化贫困”。文化贫困一般表现为愚昧无知,封建思想殘余,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积累,根深蒂固因而不易破除。这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以白银为例,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村政府组织科技下乡、集体耕种果树或农作物,部分农民不思劳作、凭天由命、只种不管理,秋收时将自己的残次品参夹在其他作物中,这种自私行为虽然暂时保证了自己的收入,但严重损害了该村集体的信誉,破坏后期的农业科技合作。但这种顽固的态度和思想意识很难打破,进而直接影响其致富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政治上淡化‘贫困意识。”为了不使一代更比一代穷,教育始终是解决贫困的关键。贫困地区的精神脱贫,离不开教育的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首先让孩子精神上摆脱贫困,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精神直接影响父辈的观念,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脱贫。而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村子弟,亦可利用当地政策,加强后期的文化教育。教育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要共建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早日实现精神脱真贫、真脱贫,形成良性循环,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

张宝伟(1996—)男,甘肃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经济系统分析与建模.

付晶园(1984—)女,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系统分析与建模,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甘肃省
铜奔马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学生天地》(初中版)首批小记者名单